昨天回老家,把孩子接了回来。
这段时间孩子在家可是玩疯了,她爷爷奶奶没什么文化,在家也不教她什么知识,因此在家无法无天,待了这么多天啥也没学过,光看电视了。
今天早上起来后,看着孩子在那无所事事,我就想怎么跟她沟通,制定一个计划,把每天要做什么安排好。而制定计划最好是她自己来制定,我提供辅助,这样孩子对计划更加负责,避免让孩子觉得我是在逼她。
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引导她才能达到我想要的教育效果。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父母最经常遇到的问题,在一次教育行为中,如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
要想知道在一次教育活动中如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就要知道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教育结果。
在父母教育孩子这个过程中,有3个主体:父母、孩子和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
概括整个教育过程:父母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编码,组织成语言,然后传递给孩子,孩子接受信息后,进行解码,根据接受理解的内容,然后决定要不要遵从父母的意见。
因此细分下来,不同的主体将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影响教育效果的父母因素
在整个教育过程,因为父母想教育孩子,所以父母是一个发起方,要打包信息发送给孩子。因此,我们要想最终起到好的教育效果,父母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教育内容正确,合乎逻辑
我们要想教育孩子,首先着教育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经得起推敲的。
如果我们本身准备要教育的内容都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的环节即使再正确,最终孩子可能也会拒绝执行,我们的整个教育过程也就是在白费功夫。
比如我们如果教育孩子去杀人,这跟孩子本身的道德理念相违背,也就必然会引起孩子的抵抗。
2、编码水平
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教育想法,但是要传递给孩子,就需要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这就涉及到我们教育内容的编码过程。而同样的教育内容,会有很多不同的编码方式,而哪种编码方式更有效呢?这就要考察父母的编码能力了。
高水平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环境编码出有效的信息,孩子乐于接受。而有的父母即使说的再正确孩子都不愿意听,为什么?因为编码水平太差了,听了反胃,就更不用说去听父母的了。
3、父母编码时的情绪
编码是严重受情绪影响的。因为我们编码的信息不仅仅有语言,还有情绪、动作,而这些都会受情绪影响。
可以这么说,我们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强烈情绪时发出的编码信息。比如说很多父母在辅导孩子作业时,虽然嘴上说着不生气,让孩子回答问题,但是表情狰狞,语气恶劣,那么孩子自然会把父母的信息解码为生气,他们也就更不敢说了。越不说,父母就越生气。归根结底是父母在信息编码时只注重了语言的编码,却忽略了动作表情的编码,导致孩子解码错误。
二、影响教育内容传递的过程因素
当我们确保了教育内容是正确的,也进行了正确的编码,这时编码信息便要传递给孩子了。
只有信息传递过程尽量的畅通无阻,才尽可能保证孩子接受的信息完整,也才能保证解码的正确。假如信息传递过程有误,造成信息的遗失,那必然带来的是孩子解码错误,我们的教育意图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跟孩子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传输通道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父母跟孩子双方必须能够完全的接受对方。
但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紧张的,孩子不想听父母唠叨,父母也看不惯孩子的行为,因此信息传输通道是不畅的,这也就导致我们教育孩子的失败。因此父母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先跟孩子创良好的沟通渠道。
三、影响教育效果的孩子因素
当孩子接收到信息后,孩子就要对信息解码,然后进而理解,决定要不要接受父母传递来的信息。
这个过程主要受3方面因素影响:
1、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
孩子要解读父母传递过来的教育信息,他必然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解读。否则,孩子什么知识都没有,父母就是在对牛弹琴。
这种知识经验不足造成的障碍在幼年的孩子表现特别突出。因为孩子年龄越小,他们知识经验越不足,因此我们在跟孩子沟通时,传递信息传递就越困难,因为孩子无法理解我们口中的各种词汇。只有随着孩子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我们因为孩子知识经验不足造成的沟通障碍才减少。
2、孩子的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相当于解码时使用的软件。同一份资料摆在面前,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不同的解释。
认知方式受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先天的生理基础
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他们在认知能力上跟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存在很多认知缺陷,比如没有守恒概念、自我为中心、缺乏可逆性等。只有孩子11岁后,孩子才开始具备与成人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
正是因为孩子在认知能力存在的缺陷,使得孩子在解读父母传递的教育信息时容易解读错误。
打个比方,父母运用逻辑思维方式编码的信息A传递给孩子,如果孩子也用相同的逻辑思维方式解码的话,可以得到完整的信息A,但是因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发育不完全,因此他们解码出来的不是信息A而是信息B ,于是也就出现了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而父母以为孩子是故意不听,于是对孩子发火。殊不知,不是孩子故意不听,而是他们认知能力有限,信息解码错误。
二是后天的认知经验
认知方式还受我们后天教育经验的严重影响。为什么说“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后天生活环境不同,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读。
比如父母说“你这次考的很好,奖励你100元。”有的孩子会很高兴,而有的孩子却不这样想,他们会觉得“才100,这么少!”。
后天教育形成的认知方式会严重的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解读方式。而且这种认知方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为什么叛逆期的孩子听不进父母的教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建立了固定的认知方式,无论父母说的再好再对,他们都会从坏的方面解读。
3、孩子的情绪
情绪不仅影响了父母编码,还影响着孩子的解码,甚至比起父母来更严重,因为孩子的理智相对于情感系统发展缓慢,他们更容易受情绪控制,因此解码也就更容易受情绪影响。
在情绪控制下的孩子,不仅不能完善的接受父母传递的信息,而且因为孩子基于情绪而不是理智,所以更容易解码出错误的信息。
总结
我们来做一下总结,下图影响教育效果的所有因素的思维导图。
从整个关系图中,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
1、最关键因素——信息传输通道
在所有的因素中,信息传递过程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父母的教育思想能否传达给孩子。如果传递通道不畅,那么父母即使编码的教育信息再好,孩子的解读能力再强,那都是镜中花水中月,都是摆设,毫无意义。所以,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需要建立和保持都就是父母跟孩子的紧密联系。一旦传输通道出现了问题,那么父母就应该先修复通道,而不是忙于先传递教育观念。而这恰恰与父母们的日常表现相反。太多的父母重在灌输教育理念,丝毫不顾及信息传输通道问题。结果是越说孩子越不愿意听,越不愿听,父母越说,最终父母跟孩子都发火,两败俱伤。
2、最大敌人——负面情绪
情绪不仅影响了信息传输通道能否有效通畅,还影响了父母编码信息、孩子解码信息。可以说,情绪贯彻了整个教育过程,一旦某个环节产生了负面情绪,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破坏整个教育过程,最终导致我们教育失败。
3、最重要的能力——父母的编码水平
父母的编码水平将对教育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影响,可以形成正循环,使得教育越来越简单。
孩子的解码能力是不可控的,但是有一点确实肯定的,那就是父母的编码水平越高,越利于孩子解码。而且早期如果父母教育好了,后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方式,孩子在解码父母教育信息时就越倾向于有利的方向解码。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父母越擅于编码, 越有利于孩子解码,孩子解码越好,受到的教育影响越大,就越有利于解码父母信息。
相反,如果父母的编码水平不行,本身父母的教育信息就不能正确编码,孩子解码出现错误,教育问题也就越多,父母想要编码的信息越多,情绪就越差,于是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因此,父母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编码能力。
父母的编码能力来自3方面,一是沟通能力,二是儿童相关知识,比如心理、发展规律等,再就是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性的编码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4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