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
现在许多父母喜欢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进行说教,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好。父母应该做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要做好。
否则,如果父母要求孩子的是一套,自已做的是另一套,那么孩子可能就会以为父母言行不一,也就不再相信父母所说的话了。
身教胜过言传,这话一点不假。请看郁达夫的“买鞋风波"。
郁达夫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他母亲的肩上,郁达夫读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受到知县嘉奖,并跳级升班,一举成为富阳城里的“知名人物"。
在荣誉和赞扬之中,郁达夫逐渐产生了虚荣心,并开始讲究穿着打扮。第二学年开学时,郁达夫向母亲提出要买一双皮鞋。他觉得黑制服下配一双闪亮的皮鞋一定很神气。
然而,他没有想到,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母亲为了满足儿子这个小小的要求,想尽办法仍筹不够款。无奈,只得想到“赊欠”。
她带着儿子走了一家又一家鞋店,都没有赊成。每进一家商店,掌柜的起先都是笑脸相迎,客客气气地把一双双皮鞋拿出来给郁达夫试穿,当他们一听到希望“赊欠”时,立刻白眼相对,收起皮鞋,不再理踩了,有的甚至还要说几句刺耳的话。
到最后一家商店被拒绝赊欠之后,母亲的眼睛里已浸满了泪水。这时的郁达夫开始有些醒悟了。
他低着头默默地跟母亲回家。到家后郁达大仍在想买鞋的事,不一会儿听到有人下楼来,他抬起头一看愣住了。
只见母亲手里拿着一包衣服,准备出去用卖衣服的钱买回皮鞋。看到这一切郁达夫很难过,他恨自己不懂事,觉得不该让母亲如此为难。这件事教育了郁达夫,使他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郁达夫扑到母亲怀里哭道,“娘, 你别去了,我不要皮鞋了!”买皮鞋的风波很快过去。但它对少年郁达夫的触动很大,母亲用行动教育了郁达大。
他暗下决心,发誓一定要刻苦读书,为穷苦人争气。1910年冬,郁达夫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当时著名的杭州府中学。可以说,这正是郁达夫的母亲重视身教的结果。
要求孩子的事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必须要做好。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年龄小,模仿能力比较强,父母的行动对孩子的影响远比语言大。
美国传媒大王、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创办人特德.特纳说,父亲的行为影响了他的一生。父亲要求特纳从小自食其力,了解挣钱的艰辛、学会竞争。而他首先为儿子做出了表率。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特纳的父亲爱德.特纳受到沉重打击,失去自己的棉花农场,成了一名推销员。
爱德特纳再次白手起家,四处奔波,将财富积累到百万美元。后来,他从事广告业,创办了“特纳广告公司”,一家人迁到佐治亚州东部沿海城市萨凡那。
每年暑假,儿子为父亲打工,割草、做清洁等等,每周挣50美元,扣除25美元给父亲作为食宿费用,对此,儿子怨声载道。
他的父亲严厉地训斥儿子:“如果你能在附近找到更为便宜的地方,就到那儿去吃住。”而如果特纳做错了事,他的父亲就狠狠地揍他。
但是如果儿子犯了大错,父亲则命令儿子反过来揍老子,以显示“养不教,父之过”。特德特纳后来回忆说:“他躺在床上,把磨剃刀的皮带递给我并说:‘狠狠地揍我。’ 这种做法对我的伤害比我自己挨揍更大。我当然不能这样做。我只是痛哭流涕。”
父亲这种爱憎分明的性格对特纳的个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打孩子的方法虽然并不值得我们效仿,但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自己也必须做好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身教胜过言传
父母的行为,对年幼的孩子有直接的影响。好习惯孩子会模仿,坏习惯他们也会模仿,等到我们发现孩子的恶习再想着纠正时,可能就很因难了。
所以作为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请约束自己的行为。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许多父母喜欢打骂孩子,可是参加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的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颗,通过对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关颖说,本次对未成年犯调查显示,在犯罪前,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免。
家庭暴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带给孩子的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教子心经
父母的好习惯会影响孩子,同样,他们的恶习孩子也会效仿。再且更可怕的是,由于年幼,他们并不认为父母的场习惯有多么错误。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必须要做好,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更新与教育有关文章,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4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