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室贴图
沾水就有粘性
水干了就失去粘性
每次泡澡时女儿都要玩
作者是一个脑科研究者
他原先研究的专门是老年痴呆症
但是他通过对16万人的大脑图片的研究
(这是一个全球最大的资料库)
发现了一些对教育非常有用的资料
作者认为
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
不论从几岁开始
只要父母方法得当
都可以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
那么,让孩子变得聪明的终极秘诀是什么呢?
答案是:好奇心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有好奇心
遗憾的是
很多家庭都没有好好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调动孩子的好奇心是有诀窍的
只要掌握了诀窍
孩子的成长就会超乎父母的想象
花同样的时间学习
有的孩子成绩进步得非常快
有的孩子则成绩丝毫不见进步
有的孩子小小学成绩特别好
但是就那样停滞不前了
有的孩子小学成绩平平
到了高中却突飞猛进
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在进行大脑研究之前开始
就对这种现象特别感兴趣,
想知道为什么。
因此我到了大学
就进行了一次调查。
问我的同学们
“小孩子的时候,喜欢做什么事情?”
“你的童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
通过这些问题,
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就是
这些成绩好的孩子们
小时候都非常喜欢图鉴
经常看图鉴
(译者语:不知道国内有没有这种图鉴,
发两张夏依的动物图鉴照片给大家作参考)
图鉴的内容有
花,植物,动物,鸟,昆虫,交通工具,宇宙......
内容因人而异
但是很多学生都是在还不识字的时候开始,
家里就已经有图鉴了
那么,是不是只要给孩子买图鉴看就好了?
当然不是
看图鉴的孩子中
也有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孩子
这个差别又在哪里呢
在看图鉴的过程中
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
懂得用图鉴来增长孩子的好奇心
才可以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大脑
(译者语:一般的家庭都会在无意间抹杀孩子的好奇心
聪明的父母不仅不抹杀,
还要想办法让孩子的好奇心无限延伸,
延续到成年之后 直至生命终止
这一点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那么,如何用图鉴来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呢?
简单来说
就是把从图鉴得到的“虚拟知识”
和现实生活中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
比如说,
在图鉴中看了电车,
接下来就把他带到电车站去看真实的电车;
在图鉴中看了荷花,
现实生活中就带他去公园看荷花。
通过这种把“虚拟知识”和“现实体验”结合起来的方法,
可以让孩子加倍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对世界的感知更加欢欣雀跃,
对大脑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刺激,
更有助于大脑成长
这种结合方法为什么会对大脑的成长有好处呢?
作者从大脑医学这个角度进行了说明
大意就是从虚拟知识到亲身体验这个过程
可以刺激到合格感官
促进担任这各种感官的大脑发育
同时刺激这几个感官
跟单独刺激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本书一共有五章,
我差不多就翻译了第一章的第一节。
最后再说一个关于图鉴的
读图鉴的最佳年龄是3~5岁
这个原因也没时间翻译了。
那么如果你的孩子超过了5岁,
你还没给他看图鉴,
或者他对图鉴完全没兴趣,
那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
你只要当着孩子的面把图鉴看得津津有味就可以了。
孩子都会对父母喜欢的东西感兴趣的。
自然而然他也会跟着看了。
这种方法真的很管用。
我女儿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在英语上,
叫她在家练习钢琴她也不愿意,
于是我就自己弹
她看见我在弹了也过来跟着我弹了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
不是给孩子看图鉴就好了
看图鉴的孩子
也有聪明和不聪明的
区别就在于父母的引导
看完图鉴之后
一定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物对应
这样的一种程序才会真正刺激到孩子的大脑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有的妈妈留言
自己的孩子对这个没兴趣
对那个没反应
没关系
故意靠近孩子津津有味地做一件事即可
我女儿之前也只看图鉴上的大动物
对于小字解释完全没兴趣
我昨天就故意拿着书自己认认真真地看
很快她就也加入进来
我再小心翼翼不露痕迹地读出来
她很快就听入迷了
还开始问问题了
我听到她问问题
就想偷笑
计谋成功了!
为什么“好奇心”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呢?
关于好奇心,我本人也有过非常冲击性的体验。
那是我还在上幼稚园的时候,
去我上高中的表哥家里玩。
表哥用小小的天体望远镜让我看了土星。
我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土星的圆圆的轮廓
之前只在图鉴上看到的东西,
突然之间用肉眼看到了。
“这样的东西浮在宇宙之中!”
“居然能看得这么清楚!”
这么想着,我从望远镜之前久久不愿意离开
之后就更加对宇宙感兴趣了,
到中学上天体课之时,
上课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已经知道的。
这样的话,上课也变得非常有趣,
新的知识也更容易吸收,
考试时候的学习也并不觉得是为了分数在用功。
像这样,孩子自己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不用长时间对着课桌学习,
也可以考出好分数。
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
好奇心,是这样有改变孩子的力量。
“懂得自己学习”的孩子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积累了现实的体验之后,
孩子的大脑中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
“这是什么?”
“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三四岁的孩子不管对什么都要问为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
把这个某一时期爱问为什么的习惯,
无限延续下去,
让孩子再任何时候都对所有的东西充满疑问。
也许有人会觉得
孩子即使是暂时性的爱问为什么
回答他们已经很费劲了
要是让孩子永远地问下去,
该如何应对?
其实不用担心这些。
为什么呢?
一开始,
孩子有问题可能会问父母,
这个时候,
你可以把图鉴拿出来,
让孩子养成自己查的习惯
孩子如果有强烈的好奇心,
应该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即使要去查也想知道”。
好奇心旺盛的孩子们的问题,
很容易超过我们做父母们的知识。
因此,父母不需要努力地去回答,
对孩子比较好。
被培养起来的孩子的好奇心,
终于会变成学习的欲望和竞争之心,
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2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