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布衣到皇帝,汉宣帝刘询的贤君之路

从布衣到皇帝,汉宣帝刘询的贤君之路

他尚在襁褓中,就被投入大牢。他被赦免后,在皇家普通下人待的地方成长。他成年后,娶妻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突然,一个华丽转身,他从布衣摇身一变,成为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的皇帝,又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就是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刘询。

最是无情帝王家”还在襁褓中的刘询就深深地体会到了,只是那时的他还很小还不懂。他的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我们了解下他有怎样悲惨的身世?

刘询本名刘病已,他的祖父刘据原本是皇太子,他的曾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晚年的健康情况恶化,疑心变得很重,总觉得有人想害他,结果导致极为惨烈的悲剧。

什么惨烈悲剧呢?

有一次,汉武帝在白天小睡,汉武帝梦见有好几千木头人手持棍棒想要袭击他,霍然惊醒,从此感到身体不舒服,精神恍惚。

江充与太子刘据、卫皇后有嫌隙,见汉武帝年纪已老,害怕汉武帝去世后被刘据诛杀,便定下奸谋,他就对汉武帝说:“陛下的病是有人背地里使用巫蛊之术想害他。”

于是,汉武帝派江充去调查。江充先是查办了很多人,看见汉武帝没有什么反应,继续一步步将灾祸引向太子刘据,他派人搜太子宫中将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拿出来,栽赃嫁祸给太子刘据。

刘据感到非常恐慌,于是,刘据找自己的母亲卫皇后商量后,起兵想要一并诛灭江充及其党羽。

汉武帝听说刘据起兵叛,命令丞相刘屈氂领兵镇压。最后,太子刘据被迫自杀,他的母亲卫皇后也自杀了,太子的儿子、女儿全部被诛杀。只剩下襁褓中的刘病已,被投入大牢。

幸运的是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邴吉,他十分同情这位幼小的皇孙。让关在监狱里的女囚喂养刘病已,也许是上天眷顾,多灾多难的刘病已在这样的环境下,存活了下来。

稍微长大后,邴吉又将他送到已故太子刘据的岳母史家去抚养。后来,汉武帝赦免了他,恢复了宗室身份,将他送到掖庭养育,掖庭是什么地方呢?

掖庭就是皇家普通下人住的地方。可见年幼的刘病已,虽已恢复了宗室身份,却没有得到皇室宗亲优越的待遇。

然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或许是上天眷顾,或许是天命所归,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原本属于祖父的皇位,最终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归于他。

看似遥不可及、与他无缘的皇位,居然会轮到他头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武帝临终前一天,下令立自己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命霍光、金日䃅等为顾命大臣,嘱咐他们好好辅佐刘弗陵,做完这件事情,叱咤风云的汉武帝终于安心闭上了自己的眼睛。汉武帝驾崩后,幼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汉武帝为什么临死前才将皇位传于刘弗陵呢?

  • 汉武帝也许认为刘据是个不错的继承人,很痛心发生了父子相残的悲剧,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其他皇子都比不上刘据。
  • 通过这场悲剧,汉武帝在立太子问题上更加谨小慎微,害怕自己看走眼。因此,太子刘据死后,太子位一直空悬着。

然而,就在汉昭帝亲政仅三年就暴病而亡,仅仅活了二十一岁。

汉昭帝死时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

  • 汉武帝六个儿子中,只剩广陵王刘胥,从血统上来说,刘胥是皇位最佳人选。可是刘胥只有一身蛮力,毫无才干。霍光认为他“内外不修”,将他永久淘汰。
  • 只能从汉武帝孙子辈选择,霍光选中昌邑王刘髆之子刘贺。

于是,刘贺就成为皇帝,此时的刘贺不到二十岁。如果刘贺好好地做皇帝的话,就没有刘病已什么事了。然而,或许是上天眷顾,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定数,这个刘贺偏偏是个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据史书记载:他在来京的路上就不守规矩,胡作非为,继承皇位后,本性更显露无疑。在为昭帝服丧期间,就天天花天酒地,和宫女寻欢作乐。

最终,因自己的生活奢靡,使得霍光忍无可忍,于是,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由,将仅仅做了27天的刘贺从皇位上赶下来。

刘贺被废后,谁来当皇帝又再次成为棘手问题:

  • 刘胥不能立。
  • 汉武帝皇孙中,只剩燕王刘旦的后代。刘旦因谋反被赐死,因而他的后代不能立。
  • 就在霍光一筹莫展之时,有人向霍光建议,孙子辈里找不到还有曾孙。霍光一听顿时茅塞顿开,汉武帝还真有一个曾孙,就是原太子刘据的孙子。

霍光等大臣决定选择刘病已时,他已经成年,娶了许平君为妻,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说来霍光和刘病已还有些沾亲带故,刘病已的祖父刘据,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儿子,霍光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少儿。卫子夫和卫少儿是亲姐妹。

不过,霍光选择他,并非考虑亲戚关系,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

  • 刘病已生活在民间,跟刘贺不一样。
  • 太子刘据家族因蛊惑之乱,几乎灭绝。刘病已没有自己的势力。即位后只能继续依赖他们这些大臣,应该是个比较让人放心的人选。

于是,刘病已在群臣拥戴之下,被封为阳武侯,先重新获得皇族资格,然后在登基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一切正如霍光所愿,汉宣帝没有背景,没有自己的势力。因此,朝政大权都掌握在霍光手中。此时,霍家的权势也逐渐达到了鼎盛时期,他的儿子、弟弟、女婿、堂兄弟等占据了朝廷和军队的重要职位,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汉书·霍光传》

汉宣帝刚即位时,霍光陪同乘车前往参拜祖庙。由于对霍光的畏忌,汉宣帝一路上,感到非常不舒服、很不自在,后来改由车骑将军张安世陪侍,宣帝才松了一口气。

因此,霍氏后来的下场,从汉宣帝与霍光同乘一辆车时就埋下了隐患。汉宣帝虽生活在民间,但他并非愚昧无知,不学无术之人。

  • 他年少时向东海人澓中翁学习《诗经》,他高材好学,但也喜欢游侠,斗鸡走马,广为交结,也了解到了百姓疾苦,吏治得失。
  • 他虽养于掖庭,却常常出行宫外。他屡次在长安诸陵、三辅之间游历,常流连于莲勺县的盐池一带,尤其喜欢跑到覆盎门外、其祖父刘据博望苑以南的杜县、鄠县一带地方,去光顾杜、鄠两县之间的下杜城。
  • 他从市井的游嬉当中,深切体会到民间的疾苦,也学会了辨别奸邪之辈、察查吏治之道的社会经验。
  • 在民间时,汉宣帝就听说过霍光的权势和威风。
  • 霍光能让他一夜之间,由平民变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显示出霍光的权威之大。
  • 他即位后,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

汉宣帝是个很聪明的人,头脑很清醒,他有着丰富生活阅历,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仅凭着“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

因此,汉宣帝即位后,霍光也曾表示要还政于他,汉宣帝断然回绝了,他明确表示非常信任、欣赏霍光的才能。汉宣帝,表面上对霍光十分尊重,给予霍光很高的礼遇。

对于霍光,汉宣帝的态度也是言听计从。不过,有一件事他却固执己见。是什么事呢?

这就是选立皇后,汉宣帝在民间时已经娶了许氏为妻,两人感情很好,结婚一年后,许氏生下刘奭。汉宣帝即位后,许氏被封为婕妤,皇后之位暂时悬空。大将军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没有出嫁,于是,大臣们为了讨好霍光,纷纷提议册立霍成君为皇后。

汉宣帝对于皇后人选心意已决,就是许平君:

  • 一方面他和许平君是患难夫妻,感情深厚,共同度过艰难岁月,皇后之位许平君当之无愧。
  • 一方面如果选立霍光之女霍成君,宫外是霍光,宫内皇后是他女儿,皇太后也是他外孙女。汉宣帝几乎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对于在政治上有抱负的汉宣帝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汉宣帝很聪明,他并没有直接回绝大臣们想拥立霍氏的建议,而是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如今我十分的想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

言外之意就是想让自己的原配许平君当皇后,许多大臣领会到汉宣帝的其中含义,又上书请求立许婕妤为皇后,汉宣帝顺水推舟实现了自己的心意。“故剑情深”的浪漫典故从此流传开来。由此可见,汉宣帝情商和智商都很高,也很有政治智慧。

“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汉书·外戚传上》

许氏成为皇后,有人又提议应该加封许皇后的父亲许广汉为侯,这本该是合情合理的请求。然而,却招到霍光的反对。他认为许广汉为“刑余之人”

什么是刑余之人?

就是受过宫刑的人,不可以封侯。拖了一年多,才勉强同意封昌成君。对此事霍光表面上看是坚持原则,实则骨子里透出对皇权的蔑视,显得自我膨胀,自然又进一步加深汉宣帝的不满。

不过,对于汉宣帝而言,这些都是小打小闹尚可以忍受。然而,很快发生了一件事,让他无法容忍,是什么事呢?

有一天,宫中突然传来许皇后病死的消息,让汉宣帝和群臣很震惊,因为许皇后得的并不是不治之症,怎么会突然暴毙。

据史料记载,许皇后的死并不是自然死亡事件,而且宫廷医生淳于衍下的毒。幕后主谋就是霍光的夫人霍显。她一直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她深知汉宣帝不会废掉许皇后,因此,霍显背着霍光指使淳于衍利用许皇后生产之时下了毒手。

汉宣帝下令追查此事,霍显非常惊慌,害怕会查到自己头上。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将此事向霍光坦白交代。霍光听后非常震惊,没想到自己的夫人如此胆大包天敢毒杀皇后。他第一个反应是大义灭亲,向汉宣帝告发自己的夫人。不过,冷静下来后,又怕牵连到自己,最后,决定利用手中权力,压案不报,大事化无。

许皇后死后,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如愿当上皇后。汉宣帝虽同意硬塞给自己的这位皇后,但也借机留了一手,封许皇后的儿子刘奭为皇太子,岳父许广汉为平恩侯。

“人心不足蛇吞象”,汉宣帝立刘奭为皇太子让霍显非常恼怒,在他看来,刘奭出生民间,没有资格成为太子。更重要的是自己女儿生了皇子,就不能成为太子了。据说她指使自己女儿霍成君毒害太子,霍皇后屡次召见太子赐给他食物,都是有人先品尝,她们的阴谋并未得逞。

对此汉宣帝并不是无动于衷,“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霍家的所作所为,他只能选择隐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忍耐终于见到了曙光。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了,汉宣帝把霍光的葬礼办得很隆重,按照皇帝葬制的规格安葬了霍光。

纵观霍光的一生,平心而论,霍光对得住汉武帝临终的嘱托:

  • 他挫败上官桀等阴谋,尽力辅助汉昭帝。
  • 又以出色的政治决断力,果然的废掉昌邑王,选择刘病已即位,引到西汉沿着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 在他辅政期间,朝政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不仅收拾了汉武帝留下的烂摊子,还让西汉出现中兴的气象。

不过手握大权的霍光,也有迷失自我的时候,他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

  • 不知进退,霍光的权势让汉宣帝感到“芒刺在背”,汉宣帝对他的势力十分忌惮。汉宣帝即位时,已经成年,聪明刚毅,完全可以亲理朝政。霍光过于贪恋权力,不肯让位。如果,当时急流勇退,隐退还乡,想必家族应该会有很好的结局。权力的欲望让他欲罢不能,之前的功劳也荡然无存。
  • 没有管好自己身边的人,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由于他对家人疏于管教,以至于他的夫人胆大包天竟敢毒杀皇后。他知情后,心存侥幸,隐瞒不报,利用职权将事情大事化无。更加助长家人的无法无天,霍氏家族占据朝廷重位,看上去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实际上反而令皇帝忌惮。“树倒猢狲散”,霍光一死,霍家覆灭已是无法避免。

霍光死后,汉宣帝深知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

汉宣帝又是怎样将失去的权力收归己有的?

  • 他重用魏相和自己的岳父许广汉等人,把朝廷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 对霍氏集团采取行动,剥夺他们控制的军权,先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又把霍光的两个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最终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 他又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明升暗降,剥夺了他掌握右将军屯兵的实权。
  • 还对上书制度进行了改革,下令吏民上书,直接呈皇帝审阅,不必经过尚书,把霍山、霍云领尚书事的职务架空起来。

通过一系列措施,霍氏集团的权力基本被剥夺。权倾一时,飞扬跋扈的霍氏家族。面对汉宣帝一系列的夺权行动,感到非常恐惧,担心会有灭族之灾。

于是,铤而走险,试图发动叛乱推翻汉宣帝。谁知事情败露,汉宣帝先发制人发兵镇压霍氏集团的叛乱。包括霍显在内的霍氏一族被处以极刑,霍皇后因此被废,后来自杀。曾经不可一世的霍氏家族就此灰飞烟灭。

霍家势力彻底被剿灭后,汉宣帝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

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汉宣帝自小生活在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因此,他在位时期,勤俭治国,进一步确定儒家地位,而且还很放松人民的思想。

他认为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治理国家的重点放在整顿吏治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地方长官对一个地区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汉宣帝对于地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非常重视。朝廷任命刺史、郡守等地方官吏时,他都会亲自过问。

  • 在赴任前,他也会亲自召见,当面考察,并让他们立下责任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核。
  • 他经常派出使者对各地进行巡查,对于不合格的官吏给予撤职处分,对于政绩优秀的给予奖励和提拔。

汉宣帝很清楚百姓对官吏贪腐非常痛恨,他特别强调严格执法,惩罚不法的官吏和豪强。

  • 霍光拥戴汉宣帝时,大司农田延年也参与其中立下功劳,被汉宣帝“以决疑定策”封为阳城侯。但因修建昭帝墓圹,趁雇佣牛车运沙之机,贪污账款3000万而被告发。有大臣为他说情认为“春秋之义,以功覆过”。但刘询没有同意,派使者“召田延年诣廷尉”受审,拟以重罚,致使田延年畏罪自杀。

汉宣帝对吏治的整治,使得大量的循吏登上历史的舞台。什么是“循吏”呢?

  • 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简单的说就是好官、清官。也就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汉武帝时期多酷吏,到了汉宣帝时期,循吏成为了主角。

《汉书·循史传》中记载了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龚遂、 召信臣六人的列传,除文翁外,其他都是汉宣帝时期的循吏。

汉宣帝从小被打入大牢,他对冤狱深恶痛绝。

  • 他提出要废除苛法,平理冤案。
  • 不但如此,他还身先士卒亲自参加审理一些案件,以示重视。
  • 又下令朝廷增加官员,专门负责刑狱的评审和复核。
  • 在他统治时期,他废止了“首匿连坐法”, 无罪的家属不再受到牵连。

《汉书·宣帝纪》:“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颜师古注:“凡首匿者,言为谋首而藏匿罪人。”

公元前64年,汉宣帝又将自己的名字由“病已”改为“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不是当了皇帝觉得以前的名字不好听,显示不出皇帝的威仪?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古代皇帝的名字要行避讳,“病已”二字属于常用字。因此,经常有百姓忘记避讳而获罪,汉宣帝为了方便百姓,下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百姓不常用的“询”,并且下令赦免之前触犯自己名字的忌讳者的刑罚。

汉宣帝还派人到各地巡查,平反冤案,检举处罚滥用刑罚的官员。有些举措颇有些像现代法治,例如:他下令80岁以上的老人,除诬告、杀伤人外,其他的一切罪行都可以免于刑罚。汉宣帝在位25年,先后颁布十次大赦令,在这些举措下,冤案大大减少,滥用刑罚得到遏制,也缓解了社会矛盾。

在经济上,汉宣帝继续奉行昭帝实行的轻徭薄赋的政策,对于汉武帝时代出现的流民问题,汉宣帝下令征收豪强的土地给他们耕种。

他在民间的经历,深知百姓生活不易,因此,他不断减少百姓承担的赋税和徭役,还委任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这些措施的大力推行,使得农业连年丰收,谷价猛跌,创造了西汉最低价,经济情况大大改观。

在对外关系上,汉宣帝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也是汉武帝梦寐以求却一直未能实现的夙愿——降服匈奴。

汉宣帝统治时期,乌孙请求派兵联合夹击匈奴,这也是汉武帝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汉军成功的将匈奴击溃,匈奴的实力大大削弱,后来又发生分裂,于是,不得不表示愿意臣服西汉中央政府。自此,结束了与匈奴之间长大一百多年的战争。边疆硝烟散去,百姓免于战争之苦。

结语:

汉宣帝出色的政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贤君,在他的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四海臣服。

史书对宣帝大为赞赏,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文治武功,可谓中兴”。他与前任汉昭帝刘弗陵的统治被并称为“昭宣中兴”。

他的丰功伟绩使得自己与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一样。成为西汉正式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2301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