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不能改变时代的偏安:乱世前凉如何得以割据西北?

不能改变时代的偏安:乱世前凉如何得以割据西北?

尽管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于治世的向往占据了思想意识的主流,然而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许多人还是更加喜欢所谓的"乱世"。这中间的心态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毕竟相对于乱世来说,虽然治世的下限更高,大部分人都可以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温饱不愁的生活,但同时上限也更低,许多拥有才能却出身寒微的普通人被逐步固化的阶级所限制,不能够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乱世给人的感觉则是为了在更加残酷的社会达尔文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都是不问出身,只看能力,这种不同派别相互之间的竞争,更加具备可看性,也满足了许多人心中虚幻的向往。

但当真正阅读历史时才会发现,现实往往会给大部分喜欢做梦的朋友一记有力的重锤。实质上相比较大一统的治世,在那些分裂的、不同势力相互攻伐的乱世中,活下来就已经是一种奢望,而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只有经过了这第一步,才能考虑下面的问题。而即使走完这第一步,非常残酷的现实则是,即使乱世也依然存在阶层和出身的差距,在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下,还是存在着人力所不能改变的现实。关于这点,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前凉王朝,将之诠释的淋漓尽致。

乱世的净土:前凉王朝的崛起

近几年来拜发达的传媒渠道所赐,两晋南北朝这持续了三百年的乱世成了无数网络史学家心目中的天堂,各种被包装过度的"英雄"如悼武天王冉闵之流粉墨登场,与之相对的则是拼命宣传整个北方被各色入侵的异民族蹂躏的惨状。当然这也不算过度渲染,比如阅读这段时间的史书经常可以在其中看到诸如:

是岁,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十七八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

赫连定遣其北平公韦代率众一万攻南安,城内大饥,人相食。梁书卷四 本纪第四 是月,九江大饥,人相食十四五。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这种残酷的记载,其实这也折射出了我们民族最终选择了大一统这一国家体制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作为以农耕民族为整个国家主体人口的政权,必然只有统一而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拥有最强大的号召力,来肩负起国土境内每个下设行政单位的农业生产动员任务。扯得有点远,我们回来接着说,然而当有史学爱好者真正深入这段历史去阅读时,会发现实际上在这个时间段的北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胡人天下",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一代,存在着一个完全由汉人所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这就是十六国中的前凉王朝。

同样跟我们今天印象中西北地区的各种荒凉贫瘠有所不同,倒推到公元4世纪,这片土地以富庶繁华,芳草丰美而著称,尤其是自祁连山上融化而下的雪水保证了充足的水资源供给,让农业生产呈现出发达的水平。而作为中原连接西域的重要交通口,丝绸之路前来的异民族也在此生息繁衍,使得畜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而这片古称"凉州"的庞大疆域,一直到魏晋时期都作为重要的人口聚居地而闻名一时。

此时西北地区的统治者,是当地汉族世家出身的张轨,此人少年时代就被评价为"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总之是一幅青年英才的表现。再加上西晋以九品中正治国,统治基础就是依赖士族的支持,自然对于各地的世家大族采取顺从和优待的态度,具体到地方上则是"以某地人治某地",早在八王之乱前就任命张轨做了凉州刺史,当张轨真正到达凉州后,也表现出色的才能:

于时鲜卑反叛,寇盗从横,轨到官,即讨破之,斩首万余级,遂威著西州,化行河右。以宋配、阴充、氾瑗、阴澹为股肱谋主,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

——《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

由于西晋王朝吸取曹魏削弱宗室力量的教训,而反其道行之,大肆扩张地方藩王的权力,使他们拥有独立于国家军事体系的武装力量,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彻底击碎了本就脆弱的统一局面。整个北方核心统治区陷入了异民族与汉人割据军阀的大规模混战,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跟混乱的中原相比,西北的凉州简直犹如一片乐土,许多有识之士也发出了感慨"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就这样,大批人口向着凉州迁徙,而前凉王朝的牢固根基也被就此打下。

挑战与考验:名将的初登场

从张轨治理凉州直到他的重孙张重华即位为止,前凉经过了整整五代的统治期,实际上这也是他有别于十六国其他政权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前凉相对于异民族所建立的割据王国,政治体系和传承脉络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直接保证了前凉治理下凉州政局环境的平和和人民生活条件的质量。毕竟只有稳定的政治才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当然能够做到这点主要由两个原因构成:

其一是前凉政权一直秉承着正统主义的对外观念,奉东晋为宗主国,只是维持实质独立,这对于封建时代备受儒学教化的士大夫来说是坚持核心价值观的表现,也正是由于这点,前凉得到了绝大部分世家大族的拥戴,在加上统治者张氏本来就是凉州当地大族,前凉的统治呈现出一种类似古罗马"贵族共治"的政治体系,而内部凝聚力也显得更强。正所谓:

时骏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虽称臣于晋,而不行中兴正朔。

——《晋书·列传·五十六》

其二是前凉政权一直没有放弃对外开拓土地的军事扩张政策,根据记载"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余品。"西域诸国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向来是表面臣服,一旦中原发生动乱就立刻自行其是,所以无论是东汉还是曹魏,在关于他们的史料中经常出现的记载就是重新打通西域。而西域诸国能够主动向前凉臣服,必然原因也就是前凉以自身的武力打服了他们。当然之所以把重点放在西域扩张上实则也是无奈下的最优选,凉州向关中进发直接要面对的就是匈奴人所建立的前赵和之后羯族所建立的后赵,在武力上和综合国力上难以与之对抗,而进攻西域既能够获得利润,又等于捏软柿子,可谓惠而不费。

然而好日子不会持续多久,到了张重华上台后,后赵皇帝石虎上台,由于本身是篡位出身,在法统上得位不正,对外发动战争成为最好的稳定局势的办法,南方的东晋因为缺乏水军打不下来,纵观北方,也只有前凉能够欺负欺负,于是石虎公然发动了对前凉的全面进攻。而张重华初即位,一看手底下几乎也没几个能用的人才,这时候司马张耽向张重华推荐了一个书生谢艾,说他"兼资文武,明识兵略",如果加以重用一定能打赢后赵进犯的大军,张重华也不含糊,招来谢艾一问,觉得这小伙子确实很有本事,拍板决定重用,于是乎谢艾就成了前凉军队的指挥官。

谢姓并不是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凉州大姓,由此可见谢艾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出身的人物,但是与高贵血统相对的是,谢艾一样就看出了前凉跟后赵间力量对比的两大优势:第一是后赵的内部不稳,石虎篡位加上在辽东战场对鲜卑慕容氏的一再失败,早已经动摇了后赵国家的基础实力,而后赵对前凉的进攻说到底虚张声势的成分居多,一旦相持日久,只要前凉不失败,后赵国内一定发生乱子;第二,后赵的疆域辽阔,对于前凉只能使用一部分实力而无法动用全国的兵力加以进攻,而后赵能够动用的这部分国力对于前凉单向面敌的实力来说几乎等于送人头,只是缺乏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举击溃而已。有鉴于此,谢艾对张重华说:


昔耿弇不欲以贼遗君父,黄权愿以万人当寇。乞假臣兵七千,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

——《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

豪气的誓言,而接下来谢艾就要面临真正的考验。

书生领兵,一股而定

此时的后赵为宿将麻秋所带领,正在广武一地与大将裴恒对峙,相持日久,两军不分胜负,谢艾带着张重华任命的命令前来接收军队,而麻秋听闻前凉换人非常高兴,在他眼里面对裴恒这种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其难缠程度远远大于毫无战绩的毛头小子谢艾。实际上在他眼里谢艾也不过是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的嘴炮,然而这次他明显错了,谢艾刚刚接手军队,就突然发动袭击,利用了后赵军队的骄傲轻敌之心和因为长期疏于进攻而衰弱的战斗力,将麻秋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史书记载:

进与赵战,大破之,斩首五千级。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考虑到张重华也只给了谢艾五千人,可谓是"极限1换N"的杰出战果,关于谢艾的进攻还有个小插曲,在发动进攻之前谢艾听见了猫头鹰的叫声,古代人认为猫头鹰不吉利,从一开始就不看好谢艾的进攻,而顶住了这种心理压力指挥作战的谢艾,以军事活动对比赌博,将猫头鹰比作胜利的预兆,轻松的化解了这个阴影,毫无疑问是个拥有出色素质的名将种子。

艾引兵出振武,夜有二枭鸣于牙中,艾曰:"六博得枭者胜。今枭鸣牙中,克敌之兆也。"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麻秋失败了一次,并没有死心,转而进攻临河,临河这个地方是前凉的交通枢纽,易守难攻,但是一旦被攻下来,通往整个凉州的大门就等于敞开在后赵军队眼前,此时的谢艾在初战后已经得到了张重华的信任,转而指挥了三万人的部队前往迎战。后赵以骑兵见长,而谢艾本人是个年轻书生,骑马都费力,手下不少人都劝谢艾暂时躲避一下,万一被后赵的骑兵追上就完了,谢艾却拒绝了,反而自己坐在小马车上指挥作战,这个行为激怒了麻秋,他说:"艾年少书生,冠服如此,轻我也",越发拼命的指挥骑兵冲刺,而谢艾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实际上谢艾想的非常清楚,对于后赵来说,几千人的损失根本无足轻重,如果想要彻底击垮后赵的攻势,只要在野战中给予对方彻底的杀伤才可以,而前凉部队擅长守备而不擅长进攻,加上骑兵素质远远不如马背上长大的异民族,所以要想达到毁灭对方生力军和核心部队的方式,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诱导对方主动进攻,而己方以逸待劳,打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事实再一次证明谢艾判断的正确,果然麻秋被欺骗,在愤怒之下用兵,几乎被谢艾全歼。

别将张瑁自间道引兵截赵军后,赵军退,艾乘势进击,大破之,斩其将杜勋、汲鱼,获首虏一万三千级,秋单马奔大夏。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此后的麻秋被谢艾打出了"恐谢症",率领十几万部队坚守不出,面对三万谢艾军的挑衅装孙子,然而这也没有改变后赵已经丢失的战略主动,在此后谢艾以身作饵,再次欺诈麻秋的军队,结果麻秋手下见此大举进攻,中了谢艾早已经设下的埋伏,在神鸟一地第三次失败,三战三败,最终丧失了所有的进攻力量。

总结

前凉从后赵的进攻中存活下来,对于汉族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它象征着汉民族能够从异族的包围和杀戮中保持独立,留存下最后的种子,另一方面也是为汉文明在北方的传播保存了元气。唯一遗憾的则是前凉受本身国力所限,而位于凉州的地理形势也迫使他们无法进取中原,由此只有"偏安"一条道路,在此后的史书上也被渐渐的淡化,而前凉的这种割据持续,一直延续到了后来前秦的统一为止。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晋书》、《十六国春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9664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