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小学后,母亲的身份认知及价值核心需要重新定义

小学后,母亲的身份认知及价值核心需要重新定义


我们知道,从母亲孕育生命那刻开始到诞下婴孩再到学龄前期,孩子和母亲都在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双方面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从依靠脐带摄取生长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到出生后吃喝拉撒完全靠母亲的照顾再到学龄前期所需要形成的规则意识、语言表达、自理能力、性格基础、安全安、感知觉等,母亲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时间内扮演着最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除自己以外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人。

可以说在这六年时间中,通过母亲对孩子生理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对孩子社会属性的训练教育,每个孩子都基本搭建起了通向未来生命发展的框架基础,比如感知觉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情绪能力等等,而这些都将在接下来的生命成长中得到更深度、更广泛的发展,这将是未来我们能够获得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能力全面的合格社会人的基础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在各国教育界中一定要花大力气在婴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要原因,毕竟基础内容的扎实和全面性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重要且不可逆。

那么如果母亲在这六年中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又或者母亲付出地太多而形成了无法及时做出改变和调整的一如既往的习惯又或者母亲认知中本身存在狭隘的教育认知,比如母亲会在付出之后对孩子产生过度的情感,把孩子看成是父母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依赖自己,希望通过控制对方来让孩子待在自己身边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接下来的学龄期以及后面的成长埋下很多隐患,那么进入小学后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母亲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身份

我们知道六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他们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校教育的系统内,会进入到比幼稚园规模大很多的小学校园,会有特别多的同伴,还会有更多科目的科任老师以及更为多样丰富的系统课程,总之小学的世界之大、之广会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如果说把孩子自己比作一个圆的圆心,那么进入小学后的半径长度至少是幼稚园时的3-5倍。而与此同时如果母亲的关注点和生活半径没有与之同步扩大还是继续停留在孩子六岁前的状态,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孩子也会伴随出现各式各样的教育问题。而母亲的这种改变和调整也将会随着孩子的年龄阶段变化持续进行着直到孩子的心智完全成熟、人格完全独立为止。

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母亲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我们上面说到从母亲开始孕育生命到孩子出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需要亲力亲为的,那么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手把手地抚育成长模式,无论是教孩子如何拿勺子筷子吃饭,还是如何如厕洗漱,小到生活各项自理能力,大到语言社交遵守规则都是需要母亲手把手教的,而并不能达到通过我们成人之间单靠语言沟通就可以让对方明白意思的要求高度,一方面这是由于六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发育程度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孩子们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而到了六岁之后,因为孩子们需要进入到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学习,就需要有相应的智力和能力基础,那么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进行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的掌握,老师都不可能是手把手地教,这样既不现实也不符合该年龄段孩子的成长规律,而是需要孩子自己生发出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能力,老师只是孩子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引导者、启发者。那么为了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家庭教育中的各项教育内容也需要依照该年龄段科学的成长规律进行,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父母也需要像学校老师的角色一样上升为家庭教育中的引导者、启发者,支持者,而并非之前的包办者、替代者,所以这个阶段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大手拉着小手一起向前走的抚育模式。

在很多小学生的咨询案例中,我们发现前来求助的更多的是关于孩子的学习问题,比如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喜欢上学,为什么孩子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天天都需要父母催,为什么孩子就是喜欢玩就不知道主动去学习等等,但捋到最后却发现这些看似是孩子的学习问题都演变成了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适时改变,父母的教育认知依然停留在六岁前而没有及时更新到小学阶段,于是此时父母们才恍然大悟,知晓了原来父母是需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和成长阶段进行角色转变、认知和能力提升的,幸好此时的醒悟还为时不晚。

其次,母亲需要恰当把握和孩子的关系距离

可能在很多母亲的心里,因为有十月怀胎的辛苦,因为有婴幼儿时期的亲密无间,于是本性中的占有欲或者说母性会时不时地暴露出来,而且越是付出地多,这种欲望就越强烈,这是本能所有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已然脱离了动物的低级而进化到了人类文明,所以需要更多的理智和人性来战胜这些本能。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为什么需要持续学习,需要有更高级的思维和理性的目的,那么为了孩子好,也为了母亲自己好,孩子六岁后母亲必须要把握和孩子的关系距离,而不能依然保持之前那种眼里只有孩子,心里只有孩子,时时刻刻都想着孩子的状态。因为母亲还有自己的丈夫,还有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的社会关系和事情需要关注和用心。这也同步匹配孩子们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学校的同伴以及更广阔的世界的现实状况。这就是母亲需要扩大自己的半径,也需要同步拉开与孩子的生活距离的现实性。

如果母亲能够这样做,既给孩子腾出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发展和探索,也给自己、另一半及整个家庭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更多的联系和可能性,在很多家庭咨询、婚姻咨询案例中,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因为女性把所有精力和关注点都放在孩子和家庭中而忽视了另一半导致的家庭危机,这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如果母亲不这样做,还是坚持保持与孩子之前的毫无间隙的关系距离,不免会宠溺纵容孩子,无法引导孩子练习其独立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如果孩子自己是非常乐意拉长自己的半径时,就会给母亲带来心理上的伤害,母亲会因为孩子的疏远,不再那么依赖自己了而感到伤心痛苦,认为自己不再对孩子有用了,当母亲的价值感一下子消失就会导致瞬间的心理不平衡而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仅对于母亲自己,就连孩子以及整个家庭都会遭殃。

再者,母亲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孩子发展更广阔的联系呢?

那么当母亲有了新的角色定位,有了与孩子关系距离把握的意识后,还需要引导帮助孩子进行更广阔关系的连接,毕竟鉴于孩子的社会经验有限、知识领域狭窄、技能能力等还在发展阶段,还是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启发的。那么这个阶段母亲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呢?

一是引导孩子与更多的人产生联系,比如与父亲、兄弟姐妹、不同年龄段的同伴、朋友、亲戚、大众等,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与父亲的关系,孩子从进入到小学后就意味着踢开了通向这个世界的大门,那么男性本身的力量感、勇气、胸怀、见识等都将会比女性来说对孩子了解这个世界更具优势,所以母亲需要控制自己的嫉妒心,鼓励父亲和孩子多多相处、交流、互动。当孩子能够与更多种、多层次、多文化的人很好地相处交流时,我们也就不需要为他将来深入人类社会进行探索而发愁了。

二是引导孩子对更多的事产生兴趣,比如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看到天上的风筝,水中的小船,地上的游乐设施,我们不能让孩子只限于尽情地玩耍中,而需要关注这个产业链的形成以及背后的营销模式;比如孩子和父母分别在学校和单位遇到什么不解的事情都可以在回到家后一起准备餐食的过程中进行讨论,让孩子的大脑不能只停留于对于事件的简单描述上,而需要启发他们对此事件的思考和拓展。逐渐地孩子们会形成积极的思考习惯,当这种习惯被固定下来,孩子们的学习以及很多事情都将会令父母们惊喜。

当然以上两点是针对于初入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母亲需要对其进行引导的基础方面,那么随着孩子们对于知识领域的拓展,自身思维力等各项能力的发展提升,父母还需要从更广更深的维度去引导孩子进行关注,只有当他们对内对外都能收放自如时才算是完成了一个阶段的成长任务。

结语

我们一直都深信女性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成为母亲后从事着充满挑战、快乐和创造力的全职工作,如果女性朋友自己无法意识到这个重要性就不会渴望更不会喜欢母亲这个角色,也就不会身心愉悦地养育孩子,不会全身心地付出,那么危害的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未来,还有当前的家庭及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遭殃,这个代价是无法拿经济效益来衡量的。所以母亲这个职业是非常值得受到全人类尊重的,但与此同时,母亲也不能居功自傲,而是需要根据个体发展的科学成长规律,在孩子各个年龄分界点调整好自己,努力提升母亲自己的教育能力,更新教育认知,让孩子、自己、家庭永远处于良性运转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915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