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重磅] 中小学“四季学期制”,教育改革的系统级方案,多方受益

[重磅] 中小学“四季学期制”,教育改革的系统级方案,多方受益

深度论述,欢迎转发,共推发展 [4500字/9分钟]

一年四季都放假,学生更加爱学习;

学校运作平台化,教学系统高效率;

资源能量提三倍,盈利情怀两相宜,

素质战略真落实,教育生态再升级!


导言:疫情期间写这种主题,大概率不会受关注。而此时,恰恰可以静下来,跳开惯性思考路径去思考。面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保守倾向是“如何快速返回原来习惯的节奏”,进取倾向是“如何改进机制以具备更大的适应性”,行动可以保守些,但思考或许应该更加进取。


一、除了开学时间,还有问题?


疫情期间,当大家都在疯狂讨论并预测“开学时间”的时候,还可以延展问这些问题:

  • 为什么一年要有两个学期?
  • 为什么是寒暑假?
  • 为什么暑假要两个月?
  • 为什么学年必须从9月开始?

没有为什么,这些都是惯例。至于最初如何形成,并不重要,总得有个选择。


学校教育改革,应用层的变化不少,开学、学科、考试、加分、录取等等;而系统级创新并不多,学期模式就属于系统层的一部分,四十多年基本没动过。俗话说“功不十,不易器”,因为变革成本非常大,系统不能常常改,只有综合收益很高,才值得为此尝试。


学校教育生态,包括学生、家庭、教师、学校、政府、行业等很多关联方,呈现为一种多元博弈的状态。四季学期改革方案,不是零和博弈,而有点像“把蛋糕做大",对多方都有明显收益,具备充分的实践价值。


二、过去的尝试为何失败?


双学期+寒暑假模式,虽然主流,但并非全球统一模式,三或四学期也都有,但并不普遍。双学期模式的弊端,已经被深度研究;对学期制度改革的综述论文虽然不多,但持续都有;上世纪90年代,有高校尝试过三学期制,无果而终;2003年,浙江大学尝试四学期,后来又改回去了;2012年,北京小学尝试的四季课程,核心是教学内容创新,并不涉及学期制度改革。


这么多尝试效果都不好,为什么呢?核心问题,是这些实验都选错了“价值层级”。


学期制度的“价值层级”不是学校,选择单一学校做试验,最终都会被教育生态中的各种力量,震荡拉回原有的频率。就像,中考的价值层次是城市,而高考的价值层级是省和国,奥赛的价值层级是全球,在学校层面测试“高考改革”,在省市级测试“奥赛新规”,显然都不适合。学期制度,有效适配的价值层次最低是“城市”,依此展开实验才可能取得成果。


三、学期制度升级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只有一个:让教育现象更好地发生。


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学校为本“,或者”强化教育政策“的视角,仅靠教育情怀或者强势压力,都难以促成深度变革,尤其是“一方收益、多方受损”的方案,更是难以维继。


以“让教育现象更好地发生”为目标,兼顾多方价值诉求,寻求平衡点,找到阻力较小的突破口;受益者广泛且持久,变革就会生根发芽,自然成长。中小学四季学期制,大致符合这样的特点,具备自成长基因。


四、为何只针对中小学?


基础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到初高中,通常在地市级层面协调管理;高考是例外,目前是省级管理;而高等教育则需要全国协同,甚至还要与国际接轨,必然不能与基础教育放在一个框架下思考。


中国当前状态,除“中考”这一次强选拔外,长达15年的基础教育,“公平”是主旋律,整体处于相对弱竞争状态,在基础教育阶段内部进行学制改革,具备稳定的基础。而高等教育时间短,内部模式本就繁多,并不适合作为变革的前沿。


学期制度,不仅可以在地市级展开实验,即使是正式实施阶段,各地市也能保持相对独立。“特区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学期制度这种系统级改革,也可以通过设立“教育特区”的方式展开,评估效果并形成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五、方案具体是什么?


面向幼小初高的基础教育四季学期制方案,从名称判断,方案主体是将“双学期模式”变为“四学期模式”。但这只是容易理解的表面表达,方案的核心其实并不是“四季学期”,而是“学期模块化设计+长短假交错组合”。当然,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新方案延续很多当前惯例,但具备良好的拓展空间。


方案并不复杂,核心要点有:

  • 时长:维持教学总时长不变,40周教学+12周假期,拆分为4个学期,4个假期;
  • 模块:4个学期呈现模块化,以标准的”9周教学制”为基础,学期内尽可能连续;
  • 错位:由地市提供备选方案,总体协调,各学校选择不同,假期交错排列;
  • 统一:同一学校学制唯一,各年级同步,不同年份的选择可以不同;
  • 起始:调整以春节假期为学年起始点,与自然年基本同步;


六、提供一个模拟案例


在某地市,教育管理部门为所有幼小初高学校,提供四种可选方案,最终均匀选择分布。(数字表示周数)

  • A方案:教学9-9-11-11,假期1-2-3-6
  • B方案:教学11-11-9-9,假期6-3-2-1
  • C方案:教学10-10-9-11,假期1-5-3-3
  • D方案:教学10-11-9-10,假期3-4-3-2



如图所示,当前学制模式基本是40周教学,12周放假,要么全体都上课,要么全体都放假;四季学期制方案,仍然是40周教学,12周放假。除春节2周整体放假外,其他时间教学与假期交错分布,12周全体教学期,38周有1/2至1/4学生处于放假状态,一年四季,春暑秋寒,都有假期。


七、有哪些好处?


变革目标是“让教育现象更好的发生”。教学时间和假期总量都没有变,教育怎么就“更好发生”了呢?不同利益关联方基于各自角度观察,“更好”来自他们的主观标准和感受,四季学制能给多方都带来“收益”甚至“惊喜”。以下做简单阐述:


对于学生/家庭:1)模块化教学,即学即考,及时评估成长阶段,获得学习成就感;2)春夏秋冬都有假期,长短各异,可以玩得更爽;3)家庭自主安排的教育项目可以更丰富多彩,错峰开展,成本更低,体验更好,品质更有保障。


对于学校/教师:1)9周标准模块,兼容项目制教学特征,目标清晰,结构紧凑,学测一体,提高教学效能;2)模块组合,可以让多种素质教育项目更好融入学校生态,根据学生特征,灵活组合布局;3)学期长短结合,可以从容安排校内各类活动,避免冲突。


对于社会化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企业:1)有假周数从13周提高至40周,有假天数从160天左右提高到300天以上,社会教育资源,如各类博物馆/科技馆/运动场/营地等,利用率实现2至3倍的提升,无拥堵体验更好;2)教育服务类企业平坦化运营,成本均摊,价格下降,普惠民众,综合效能实现多倍提升;3)弱化峰谷,相对平稳的市场环境,促进教育行业竞争合作实现良性发展。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与政府:1)有效缓解多种教育矛盾和焦虑,有效落实素质教育发展战略;2)系统加强校间交流,促进教师成长,有效提升教育品质;3)促进教育产业健康发展,并可带动多种行业的经济活力。


一年四季都放假,学生更加爱学习;

学校运作平台化,教学系统高效率;

资源能量提三倍,盈利情怀两相宜,

素质战略真落实,教育生态再升级!


学校教育生态,还包括其他更多关联者,如考试机构、教育公益、教材教辅工具、资源与服务提供商、教育媒体等,四季学期制度,都能或多或少带来发展想象空间,此处不再详述。


八、方案延展Q&A


1)这是弹性学制么?不是弹性学制,其核心特征是“模块化+交错分布”。各学校并不能完全自由安排学期,而是在管理机构统筹下,选择方案,并按照选定学制展开教学;为完成教育目标,学校在学期内可以有少量弹性调整空间。


2)四季学制方案选项有多少?实际当然比案例中要丰富很多。学期设定从9到12周,假期设定从1到6周,可以组合出非常多的选项;但实践中可能只需要提供3-6种左右;各地方甚至可以考虑本地的文化习惯、气候规律等进行适度调节。


3)是否增加管理难度?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期选项设计与调配有一定难度,但一年就一次,难度并不大,远远小于综合收益;对学校而言,内部学期统一,基本不增加管理难度;由于模块化设计,无论政府还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难度甚至会大幅降低;教学数据采集与及时程度,亦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4)学校之间互动如何加强?四季学期制下,本校假期期间,其他学校仍在教学,教师开展跨校经验交流互动,既能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又不影响正常教学开展,可以更加高频高效。这对不发达地区的教师尤其利好,通过假期辅教游学等方式,快速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5)学年起止时间怎么确定?目前惯例是9月开学,针对基础教育阶段,9月并无特殊价值。本方案建议将所有年级学年时间,调整以春节假期为界,教学年与自然年也更加协调。由于农历春节基本在每年头部,刚好呼应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俗谚。


6)如何对接高考及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需要全国协调与国际匹配,改革不能照搬这个方案,大学仍是9月开学,高考仍然在6-7月份展开。对接高考很容易,高中最后一年不再实施四季学期制,而是将春节后至高考的这几个月,统一设定”教育转型筹备期”。有意向就读大学的,积极备考;非稀缺型学校,甚至无需参加高考;有意向进入社会的,辅导就业,相互不影响。通过专设筹备期,未来可以兼容多校申请制、多轮高考制、特殊人才选拔、就业辅导,甚至开设面向成年转型期学生的婚恋、法律、商业等课程,为学校教育价值拓展空间。目前实际情况,全体学生为高考备考,长达一整年,已经被社会诟病多年。


7)春节、国庆等节假期怎么处理?中国农历春节假期不完全固定,可以通过整年度增加或缩短1周假期的方式调节;国庆、中秋等法定节假日则通过调节周末形式在学期内安排,各地也可以安排特色短假。假期安排,以保证学期有效教育时长为前提即可,如9周标准学期对应45天教学,间隔的假期具有非常大的弹性空间。


8)学期长短有何差异?9周是标准教学学期,而10至12周的长学期,则是留给学校自主使用的特色时间空间,如运动会、文艺表演、主题竞赛、跨级交流、家校互动、集体出游、社会实践等等,促进学校教育的价值多元化。四季学期制,让基础学科教学与延展素质教育,有各自的时间资源,不再是相互争抢。


9)课程与教材会如何变化?以9周为教学基本单元,需要重新设计教学节奏并编写模块化教材。模块课程主题化,学测一体,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习成就感与及时反馈。模块化设计,如“语文”课原本是每天1节连续45节的串行结构,在新的学制下,可以拆五个主题课程,比如“议论文写作、新闻阅读”等,每周1节的并行开展。不仅大学科内有灵活的并串联结构,甚至支持“古代诗词数据分析”这种跨科内容,让教育现象更好地发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除了基础教育统筹要求,校本或地市特色课程(校史、城市地理、区域文化)等,也能获得有效生存空间。


10)方案执行难点有哪些?最大难题就是启动切换,如何从现有学期模式过渡新模式,是个门槛较高的综合挑战。不仅仅是新学制选项方案设计,还涉及到学科管理、教材筹备、教师体系、招生入学政策、教学数据系统等等。当然,这些问题的难度,其实都是比较有限。将某个较小规模地级城市,设立为“教育改革特区”,通过两年筹备与铺垫,基础教育阶段各年级同步完成转型,具备较高的实现预期。


11)特殊问题:四季学期制如何应对疫情等特殊情况?四季学期制的初衷不是为了应对这类突发事件,但其模块化特征,具备了较强适应力。学期受影响停课时,优先选择远程教学或自学的课程(如知识、阅读、观察、写作等类型),通过串并联结构重新组合;待恢复正常后,再压缩周期安排仅适合在校园硬软条件支持下的课程(如实验、体验、强互动等类型),整体有效降低突发状况对教学的影响。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复杂情况,直接宣布整学期取消,也不是不可以,而无需像当前这样,在“开学日期”问题上纠缠不休。


九、方案总结


有了集装箱,远洋贸易效能暴增;有了APP,智能手机变得无所不能。学校教育,学年+课程的方式,本身就是模块化,只是当前方案历经数百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四季学期制,细化了教学模块颗粒度、提高时间维度弹性、交错平滑资源利用、更好促进师资发展,具备系统兼容性与扩展性,让学校升级成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筹平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本人研究教育,方案为原创,机构转载请联系,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8516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