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我是爸爸,我不知道你能过不能听见,我是爸爸。如果你能听见,看看你周围有什么?如果你可以听见,看看你身边有什么?想办法,东东你的脑子,想办法你能出来,你能出来。”
将一块拆下来的门板当做木筏的主体,找不到绳子那就把被单撕成条来当做绳子,关于如何才能制作出一个木筏来,这并不是平时上课所会讲到的知识,也没有任何一个学生的课本中有提及过。这是来自电影《银河补习班》的片段,其所要表达的是孩子的自主思考、动手以及创造能力。
作为父母的你是会去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动手,还是会一切都大包大揽,所有事都去替孩子做呢?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说:“孩童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这一切都取决于父母在儿童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的:父母的倾向是要是孩童强壮、勇敢、独立自主、能够应付一切情境,还是倾向于保护子女,使他顺从听话、对实际生活完全无知。”
为什么家长需要去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在半年之前看到过一条新闻,新闻标题写道:“吃饭穿衣都要管!28岁效果被逼婚后爬上窗台:我妈管我10年了,实在受不了!”民警赶到将他就下来询问情况后告诉民警。
他之所以要跳楼并不是因为被逼婚这一件事,而是因为他已经被母亲了管了有十几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小到饮食穿衣达到工作结婚,任何事妈妈都要插手去管,对他而言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任何私人空间的,长期如此终于忍无可忍便选择了跳楼。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成长到2-3岁之后,他们就会产生出决定性的改变,会从孩子对父母生物性的依赖,转变为对父母的精神生活的依赖,其中包括心理及智力。
而且这样的变化会一直持续到孩子青春期,直到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自力更生。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的却是,孩子早都已经长大成人,甚至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还是仍会把孩子当做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一样。
早在明代时期,王阳明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王阳明乃是我国明代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心学创始人,“知行合一”就是由王阳明所提出。所谓的“知行合一”,其所指的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知”为良知
在《孟子·尽心上》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说我们人类的良知是原本就存在的,无需从外界获取。良知也就是我们内心之中的理,例如,孩子们看见父母自然就知道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所以这里的“知”是心的本体,是要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何在,做事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有违反自己价值观的事坚决不做。
•》“行”为实行
这里所说的“行”不仅只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行动,正如“一念发动处既是行”,所以除了真真切切的行动之外,意识也在“知行合一”的“行”的范畴之内。“行”是个人所产生的意识以及情绪,是道德实践的开始,它是融入到我们的良知中的。所以说在“知行合一”中,“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如何将此进行运用呢?
》》要懂得因材施教
王阳明曾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孩子们就好像是一棵棵小树苗一样,每一棵都有它的不同属性,所需要的养分也不会完全相同。孩子们也是一样,每个孩子也都不会一样,如果家长们期望孩子最终能够枝繁叶茂,也只有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来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引导孩子进行自主思考才对
王阳明说:“学习贵在于自得于心”。但反观现如今的教育,家长、老师所关注的重点只是孩子是否能够考得高分,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记住所教授的知识点,在这种填鸭式教育下,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有份好的工作。
但是对于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否;是否能够实现去独立思考;对于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孩子们能够去更好的应对...这些种种的因素似乎都不在家长的考虑范围之内。
家长们需要学会让孩子能够“做中学”
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中,其中“行”表示要去实际行动。在之后20世纪的美国教育家J·杜威也提出了他的核心原则:从做中学。
“知”和“行”这两个元素,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知”的产生是源自于“行”。孩子们所得到的知识,也只有从实践中获取到的知识,才是真的被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正如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孩子在出生后向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教养方式,以至于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小问题,家长们都会直接将答案丢给孩子,而忽略了去培养孩子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站在生理及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们的手和大脑之间有着某种密切的对应关系。手指的活动可能起到促进大脑皮质兴奋的作用,手指所做动作越多且精细,就能够越多的刺激到大脑皮质的兴奋;
相反,如果大脑在接收到刺激而引发兴奋后,则会有效的去对手指的活动进行调节,因此能够提高手的协调以及灵巧性。
孩子们的手部活动对于他们的手眼脑协调、触觉敏感度都会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由于孩子们动手的时候需要调动大脑去思考,所以更能够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不设限,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曾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小花的味噌汤》。妈妈千惠在婚前突然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并做了相关的手术。与此同时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
在生下女儿小花没多久后癌症复发,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千惠想要为女儿小花留下些什么,她想如果小花能够学会做味噌汤那么以后就不至于会被饿死。于是小花在5岁生日那天收到了妈妈的生日礼物,一条妈妈送给她的围裙。
从此开始,小花每天都会跟着妈妈一起学习做菜,特别是那味噌汤以及糙米饭。妈妈千惠说:“我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饮食关乎着性命,只要身体健康,拥有活下去的能力,以后无论去到哪里、做些什么,都能够好好地生活。”
就像开头我们提到的《银河补习班》中的片段一样,如果爸爸马皓文给儿子马飞设下了众多的障碍,对于马飞想要做的任何事都万般阻挠,那么最后马飞也不会完成那一次自救。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在其经典著作——《父母:挑战》中说:“由于生命始于全然的无助,而后整个成长过程又承受了一连串令人沮丧的经历,所以孩子需要明确、可以以及持续的鼓励,从而发展出自信、力量、社会兴趣、自立,以及成功应对人生所需要的一切技能和能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要注意去培养孩子能够在所做的事中学会以及掌握一些东西。
“做中学”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毛主席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更需要去培养、引导孩子能够自己去动手做,孩子们会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去总结界经验,吸取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她的手指尖上。”所以一些孩子能够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
例如:
•》能够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自己吃饭、穿衣服、上厕所等;
•》能够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之中,如摘洗菜、洗完、浇花等;
•》能够促进孩子肌肉发展的:比如夹豆子、拧瓶盖、折纸游戏等。
☆要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点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在孩子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去引导孩子实现手、眼、口、脑相结合,多感官同时参与以促进怀着能够身心协调发展。
例如,当给孩子穿衣服时,家长可以边给孩子穿,边给孩子讲一些相关有节奏的儿歌,儿歌会吸引到孩子的兴趣,如此孩子很快就会掌握这项技能。
因此,对于单调乏味的生活能力训练,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喜好,将这些训练转变为孩子更加容易接受的游戏活动,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
☆家长还要懂得在“做”中,多去和孩子进行交流
让孩子去进行一些操作活动,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多感官同时参与其中,以此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协调。家长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还要记得加以语言的指导。
例如,在孩子观察蚂蚁吃食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想想蚂蚁可能会吃的一些食物。然后去和孩子一起讨论,选出其中蚂蚁最有可能会吃的一些来,经过实践操作后得知,蚂蚁要更喜欢糖果。
所以最后得出结论,原来蚂蚁是喜欢吃甜食的。孩子经过自己的操作之后得知了这一现象,相比于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样的操作无疑会让孩子记得更加深刻,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乔布斯在演讲中说:“时间是有限的,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重复他人轨迹的生活中,更不要被他人的价值观所绑架,年轻人要有勇气去听从自己的直觉和内心,不要随波逐流。”
真正的教育并不仅仅只是教授孩子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人。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去引导孩子通过实践,学会真正可以自主思考且具有创造力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6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