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之后,其实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的安排,也都只是按照爸爸妈妈所想所期望的去做。爸爸妈妈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就会在学校保持认真好学的状态。
当然如果自家孩子展现出来比较优秀的状态,爸爸妈妈必然而然也会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奖励鼓励。在父母看来,这样的奖励会起到正面作用,促使孩子不断的进步,可实际情况真的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吗?
李女士家的孩子在之前一直非常的乖巧懂事,平时回到家里首先做的就是写作业,从来不会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玩手机。所以每次提到自家孩子,李女士也非常的开心。孩子这样乖巧的状态,确实给她省了不少的事儿,让她能够潜心工作,不断的进步。
自家孩子成绩也比较好,所以李女士对于孩子就表现得极为宠溺。不管孩子要什么,她都愿意给孩子购买。没想到,后来她却发现自家孩子表现出来没有奖励就不愿意努力的状况,让她感到十分的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想要减少对孩子的奖励,也让她不敢去尝试,毕竟孩子有可能变得松懈、颓废。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喜欢吃糖果,爸爸妈妈告诉他们“你要是今天坐在书桌旁边看10分钟书,我就给你”,这时候孩子会十分乐意,并且按照父母所指定的去做。可是一天、两天孩子愿意,一个月两个月,孩子就会变得比较厌烦。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对于糖果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好奇心以及喜爱。这其实也就从浅显的事例之中,让我们认识到奖励本身持续对于孩子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奖励都能够持续存在,并不是所有奖励都能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考虑奖励方式、奖励技巧,避免孩子丧失兴趣。
01、日常生活中,父母所使用的这几种奖励方法会影响孩子本身的发展
德西效应:
一个老人想要去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养老,因为他认为非常的安静。之前也曾去考察过,所以购买房子之后就住了过来。可是他却发现,在门前有一个玩乐的场所,村里很多小孩子都会跑过来。所以一到下午,叽叽喳喳十分吵闹。看到这样的情况,老人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对这些孩子训斥,而是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喜欢在这里玩,我给你们10美元”。
等到第2天的时候,他又降低了标准,只给每个孩子5美元。甚至到了第三天,一分钱也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竟然也就再也没有意愿到这里玩耍,这其实就说明如果奖励逐渐的减少也会让人丧失兴趣,所以奖励并不像我们所讲的那样万无一失,能够促使孩子进步。当然上面的故事是德西效应,它展现出来了孩子本身对于奖励的预估以及他们对应的行为。
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个故事之外,其实有一部分父母在奖励孩子之时会考虑刻意的逼迫。比如“你要是这次考试进步10名,妈妈给你买游戏机”但实际情况,孩子的学习成绩烂透了,又如何去进步呢?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父母又没有进行相应的分析,就有可能导致这种奖励出现偏差。
或者说,有些时候爸爸妈妈所选择的奖励并不符合孩子的胃口,他们也会表现出来破罐子破摔的状态。想要奖励也要去思考自家孩子本身的兴趣点所在,如果一个孩子喜欢吃零食,爸爸妈妈的奖励是大餐,他会愿意吗?答案是否定的。
02、父母巧用这几种奖励技巧,能够促使孩子进步,很多聪明家长都在考虑
奖励技巧的选择对于孩子来说极其重要,父母只有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促使孩子进步。我们上面说到了孩子缺乏兴趣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奖励减少所可能产生的危害,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持续这种进步、上进的状态呢?
1、奖励的配合
实际,我们可以将奖励分为外部奖励以及内部奖励。所谓的外部奖励,大都是能够看得到的。比如零食、游戏机、书本等,而内部奖励就是言语的奖励,是一种孩子内在成就感的感知。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给他们奖励所谓的零花钱、零食,也可以通过言语的鼓励让他们持续不断的进步。比如孩子这次考试前进5名,我们对他说“下次你也能够表现的更优秀,妈妈相信你”。在这之后,恰当的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奖励也会增添效果。
2、避免撒谎
现在很多父母会把自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他们的要求挂钩。也就是说,孩子考试考到全班几名,爸爸妈妈才会带他们出去玩耍。可是话是这么说,很多家长却会因为生活之中的一些琐碎事情而出现善意的谎言。孩子即使达到这样的水准,他们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和孩子游玩,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孩子缺乏主动性,所以避免撒谎也是较为重要的。
3、注意观察自家孩子
每个孩子的他们的兴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也不要看着别的孩子喜欢什么,就给自家孩子购买。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本身的特征,了解到他们的喜好。只有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幸福快乐,他们才会像爸爸妈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的进步。
奖励确实是亲子之间相处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我们也要思考清楚如何奖励?怎么奖励?才能发挥奖励的作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