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众所周知,新中国之所以能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得到成立,是离不开众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们的辛苦付出的,而在那艰难奋斗的年代里,更是涌现出了无数关于中国军队的英雄赞歌,比如《七律.长征》中写道的那样,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
中国红军在初期成立的时候,面临着弹药紧缺以及物资严重匮乏等众多的问题,严重的时候甚至在反抗敌人的围剿时还需要饿着肚子向前冲。但红军能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除了他们有着昂扬的革命精神以外,还离不开红军内部非常严格的纪律。
军民鱼水情
01
当初红军在长征的途中经过陕北,因为条件艰苦物质缺乏,基本上的生活用品都是向当地的老百姓借来的,但红军坚持的原则就是有借有还,坚决不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因此很多的当地百姓即使自己的生活条件也不够好,但还是非常愿意把自己的粮食那些借给红军打仗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日军开始对我国的军队根据地实行大面积的扫荡,当时根据工农红军改编后的八路军也被迫开始向其他地方转移。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缺少枪支弹药战士们还可以靠着意志力和敌人进行火拼,但粮食和物资的匮乏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为一旦将士们肚子不能吃饱,就没有力气打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红军不得不向当地的老百姓借粮食吃。
02
因为当时的八路军在内部有着非常严格的纪律,对于所有向百姓借来的物资粮食,在有能力偿还的时候一定要迅速的偿还,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自身的生活条件也不够好。但对于一些实在没有能力偿还,或者是暂时还换不了的粮食物资,八路军便向村民提前打上借条,以便日后拿着欠条找红军进行偿还。但当时的农民,都将能为军队捐粮食物资当作是一件为国家做贡献,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一些百姓拿着欠条便没有找到红军进行偿还,而是将欠条进行保存以此当作一个纪念。如果不是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将手中的欠条拿去换回粮食和物资的。
银元
在湖南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名叫周炎光的老农民拿出70年前打的“借条”,借条显示八路军借了420大洋,那么如今该还他多少呢?这件事情在当时就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因为这张借条可以说是非常的特别,因为其落款处的签名竟是我们熟知的贺龙元帅。
借条
03
根据这位老农民的介绍,说这张借条其实是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得到的,也是他在父亲去世之后,才在族谱的夹层中偶然发现的,借款时间距今已经有70年的时间了。自己之所以会将这张欠条拿出来进行兑换,主要是想向大家证明自己的父亲其实是一个爱国人士,而不是人们口中的曾经的地主身份。
最终经过专家的鉴定以及证明,发现湖南老农民拿出的这张70年前的“借条”,确实是真的。那么既然是真的如今又该还多少钱呢?对此专家们表示,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看的话, 420块大洋,再加上借条上说的大米、肥猪以及一些铜钱,换算今天的购买力差不多有五万块左右,如果再加上一些政府给予的奖励,最终这位老农民应该能够拿到8万元,这是一种相对来说合情合理的解决方式。
不过对于这种换算方式,一些网友却表示不太认同,因为在他们看来七十年的时光过去,即使是当时的一块普通的银元在现在都能够卖到1000元以上,而对于老农的这张欠条,也应该按照它的收藏价值来算,而不是专家们口中的换算价值。
结语
虽然大家的争议不断,网友们也是为这位农民感到不值,但他的初衷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父亲是爱国的,是对八路军非常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可以说父亲当时借的这些粮食和物资,也是一个为国家的贡献。所以只要能够获得国家的认可,就已经足够,因为这对他和他的父亲来说,是一种比金钱还要至高无上的荣誉。
参考资料:
《七律.长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