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会交友不要紧,找对方法才关键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如果说孩子3岁之前,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为他们的人格发展“涂上底色”,那么3岁之后到青春期,学会如何交朋友,就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好的同伴关系,能发展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对他们的人格健全、良好的个性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上又要过春节了,家长们少不了带着孩子去走亲访友,和别人打交道。
有的孩子,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有的孩子,则扭扭捏捏,害羞胆小。
也许你会说,我的孩子性格就是内向呀,跟同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自己也不会引导,怎么办?
别急,下面这本绘本,可以手把手地教会孩子“交朋友的正确姿势”。
它,就是这本《交朋友的方法》。
作者是日本漫画家高井喜和。他作为大四学生,曾经在学校实习过一段时间,从此萌生出为孩子传达“一些东西”的想法。是爱与责任,让他描绘了这本《交朋友的方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收获友情,感受温暖。
这本书虽然是给3-6岁的孩子画的,但是对任何一位想要结交新朋友的人,都有着指导意义。毕竟,理解、真诚、尊重,是得到友情的最佳方式。
02 “你了解你自己吗?”
你了解你自己吗?
乍一听这个问题,别说孩子了,就连大人可能也会纠结一下:我了解自己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进入成年社会之前,我们交朋友的目的,更多的是彼此需要,而不是利益交换。
了解自己,就是交朋友的第一步。
因为我们常说的朋友,也就是同伴,大多是“意气相投”的一群人,可能有着共同的爱好、话题,或者类似的背景。
在交朋友之前,不妨问问自己孩子:
喜欢什么颜色?
将来的梦想是什么?
喜欢的故事是什么?
喜欢的食物/运动有哪些?
擅长/不擅长的事是什么?......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勾勒出一幅属于自己的“肖像画”,这才是交友方式的第一步。
03 “你想和什么样的小朋友成为朋友呢?”
友情这个字眼,其实更多的是意味着“惺惺相惜”。有着相同特质的人,才最有可能成为朋友。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交朋友之前,需要想想,你想和什么样的小朋友成为朋友呢?
是精力旺盛的?
是喜欢微笑的?
喜欢动物的?
做事努力的?......
除了这些性格的小朋友,也要注意,有其他性格的小朋友哦。
邋里邋遢的;
骄傲自大的;
爱撒谎的......
让孩子了解性格的千姿百态,其实是给他们更包容的视角看待他人与世界。
有性格乖巧的小朋友,就注定有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他人。
幸福都是参差多样的,更何况朋友呢?
预先了解了不同人的不同性格,我们心中才能放下评判的眼光,用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人。
04 把交朋友,当成玩游戏吧
有的家长,一谈起孩子交朋友,就忧心忡忡:
从哪儿开始比较好呢?
万一孩子和别人打招呼,别人不理怎么办?
开始玩得好好地,一会就开始吵架了怎么办?
家长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如此焦虑大可不必。
根据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预期的适合,这种预期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预期前进,致使这个语言得以实现。
如果焦虑的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无法处理人际关系、容易受欺负等。那么在这种预期之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就会不由自主地将孩子引导到这个方向。
所以说,父母的交友焦虑大可不必,引导孩子把交朋友当做游戏才是正解。
绘本中的这部分特别有意思,就是从“交朋友的起点”出发,模拟孩子在交友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并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我微笑着和小朋友打招呼,对方可能有两种反应:
A:对方也对我微笑了。——孩子就可以邀请说:我们一起玩吧!
B:对方假装没看见。——别放弃,继续加油交朋友呀!
这本书的最可贵之处,是把交朋友的过程,从一般的偏平化讲解,升级为现实中的场景。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预先知晓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可以和父母探讨出更多的解决方式。
发生哪些事情,需要和朋友说“对不起”、“谢谢”?
除此之外,绘本中还引导孩子认识到很多可贵的性格品质:
热心助人很重要!
朋友之间要顾及对方的感受哦!......
这些美好的、如金子般发光的品质,不仅可以让孩子收获友情,更能让他们受益终身。
现下的孩子,受到家人娇惯者多,有同理心者少。导致了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教会孩子交朋友的技巧,学会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是父母可以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
《交朋友的方法》,它不仅是一本快乐交友指南,也是一本亲子共享的游戏书。真诚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享受它。
因为,好的人际关系是可以滋养任何人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