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正的人,不配“批判别人更不谈批判性思维”。因为;真正的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
三观是主观的意识形态,直接指导并影响我们的生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存于社会当中,肯定会对发生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与评价。
那么三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树立正确的三观是追求思想健康、幸福生活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
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学习,学会思考,用思想武装自己大脑之后,遇到事情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三观与生活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有句话说: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如何做好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中的三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友谊观、生死观等。
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高度的科学性、彻底的革命性、强烈的人民性、广泛的包容性。
三观一般而言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
三观正,指的是世界观方向正确,价值观取向积极,人生观态度正能量。
三观正不是没有态度,这个世界上仍有很多问题,选择正反面都没有错,甚至不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把目标终止于三观正,可能让你的话无错误且无营养。
当你选择表态的时候,要确定这件事不悖于你为人处世的准则,而每个人的准则其实都是松紧不同的。所以不要把三观正当成头等要紧的事情。
如果让我谈期望,我希望我们可以被评价为一个三观正的人,又不止于此,成为一个有态度的人。
近些年,思维模式十分热门。在众多的思维方法当中,批判性思维最受关注。许多人看到“批判”二字,就本能地将之和批评甚至吵架画上了等号;至少,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激烈的思维模式,咄咄逼人,让人紧张。
这是我们对批判性思维认知的一大误区。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直接地去反对什么。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换言之,这是每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当具备的思维模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探索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其中“批判”指的是审慎地判断,所以仅仅持有与他人或主流不同的观点并不是批判性思维。
最早给出“批判性思维”定义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称之为“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ought),并做了这样的定义:
(反思性思维是)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目前最为通行“批判性思维”定义来自教育家罗伯特·恩尼斯,他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相信什么和做什么。
从这个定义来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构性的思维,一种实践取向的思维,并不代表对他人论点的一味诘难。
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过程,往往会不求甚解,听过一件事就是知道了。有些人稍微想的深一点,会想办法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用因果联系的形式去理解这件事情,但也就仅此而已。
批判性思维要求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信息的盲目吸收这一层级,而是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估,全面地审视之后再去得出自己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批判性思维当然也是一种具有质疑与反驳倾向的思维;但是,这种质疑与反驳首先是“理性”的,它不以单纯的肯定或否定为目的,而以合理的判断为宗旨,以建构与发展为方向。因此,它的质疑与反驳是基于实证与逻辑的,是基于自我反思与理性自治的。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不是辩论的吵嚷,也不是对他人观点和人身的批评攻讦,而是运用逻辑工具对自己的思考进行精炼的过程。
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在新闻热点事件中,非此即彼的道德绑架处处可见:你在这个问题上支持日本,你是不是不爱国?贩卖儿童罪大恶极,死刑你竟然不支持,你为何这么冷血?
其实,爱国与是否支持某国家的某个具体举动没有直接关联;法律代表着程序正义,并不是倾泻愤恨的工具,是否判处死刑,需要足够的证据支撑,并依照严格的审判方能认定。
这种思维方式就像“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要扫大街!”以及“是中国人就转发!”这样的粗陋观点,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就是“理性考察之后再决定”,“理性考察”才是开锁的钥匙;它的内容,或者我们说的“探究和实证”,“好论证”,才是批判性思维的心脏地带。
对批判性思维的使用者来说,探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究过程的公正、开放和全面性。不管思维的过程是为了找错,还是要找正面证据增强信心,只要在思维过程中遵循全面多样,公正开放的原则,那么不管最初意图是什么,最终正反两面的观念都会被包括进来,自然会得出切中肯綮的结论。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谈谈批判性思维在西方思想史当中的起源。
批判性思维最早起源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讨论方式——「苏格拉底问答法」。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批判性”(critical)这个词源本身就来自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引申义有敏锐、精明的意思。
苏格拉底被称为“真理的助产士”,这一方面是缘于他的谦虚,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更重要的是他进行讨论与表达的方式。苏格拉底很少进行长段的论述,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更令他中意。他经常做的是通过双方辩论、向对方提问,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之处及推理缺陷;或是提出反例,引入更为深入的思考。
苏格拉底问答法是逻辑推理和思辨的过程,它要求对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只重复权威和前人说过的话。这是非常宝贵的精神,它意味着人类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可以运用思维的武器,独立地认识世界与自我的样貌。
而时光跨越千年,我们现在已经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深入而全面的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认知方面往往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鉴别个人主张和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能够发现普遍规律,并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的能力。正确清晰的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
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思维方面也会有很多特点,比如: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保持好奇心和质疑的态度;意识到偏见与歧视的存在,并注意克服这些偏见对判断的影响;态度宽容开放,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等。
对于他们来说,诉诸权威的论证方法是不应全信的,不会轻易做出因人废言的判断;也不会张冠李戴地把刻板印象和错误的认知投射到论证中去。
基于这些特质,我们发现,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能够提高效率的思维工具。伟大的智者们使用它构造了我们的历史和世界的清晰认知,构造了我们的哲学和文化体系,这也是批判性思维之美所在。
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是构筑文明的重要思考方法。可是,我们仍然对它充满无知和误解,更别说利用它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谓三观,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标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观是我们是否决定交友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三观的“太正”,做什么事都按照着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他们的思维是这样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往往感到不适。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应该远离生活中那些,三观“太正”的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只讲道理,不谈感受,评选最让人讨厌的沟通方式,“讲道理”一定位居前列。
那些三观“太正”的人,他们总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评判别人,道理讲得越多,越会让听的人堵得慌,不想再进行沟通。
而那些讲道理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固有观念里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即便他们是真的想为对方好,但最终也总是被冷落。
这种三观“太正”的人的沟通方式,让别人感到厌烦,也让他们自己深受委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沟通中,他们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他们与人之间的连接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要求”、“是否”、“对错”、“道理”。
很多人面对这类人,自身也会采用这种交流方式去跟别人进行互动,复制用“道理”跟人建立情感的联系。
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三观“太正”的人道理总是最先冒出来,他们无法看到活生生的内心,更无法真正感受到别人的差异,总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得罪别人。
同时,“过度讲道理”也会让他们自己的内心变得不健康,因为只信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三观”。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们会下意识的认为是别人“三观不正”。
这种生活方式,难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容易陷入机械和麻木的状态之中,当外部信息与信念发生矛盾时,他们就会在潜意识中作斗争,形成很大的内心冲击。
完美主义者,给对方施加压力,此外,三观“太正”的人普遍存在精神洁癖,是完美主义者。
所谓精神洁癖,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所具有的一种强迫性人格,强迫自己的内心世界要绝对干净,而且随时准备清理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内心世界处于一种真空的状态。
三观“太正”的人往往靠谱、有原则,和他们一起共事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和他们成为朋友,往往会存在巨大的压力。
因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必须完全符合他们心中设想的“形象”,这样才能够和睦的相处下去。
如果在生活中不小心暴露一些缺点,比如:看没营养的娱乐节目、做了某些不靠谱的事情,就会被对方严厉说教一番。
长此以往,生活的乐趣也会慢慢磨灭,感情也不复存在了。
三观“太正”的人在为人处事上,对自身有严格的行为标准,对他人也会进行标准化的要求,给人一种中规中矩、刻板、无聊的感觉。
三观“太正”的人一生都在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与其说是受虐,不如说是“自虐”。
对待感情,他们对自己严苛要求,不允许自己犯错,告诉朋友要节制、自律、认真、努力,处处充满说教、劝诫。
同时,他们要求自己和别人都能够活得像神一般圣洁、美好,永远三观正确,试图拿自己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其他人,一旦发生错误,便将责任归结于对方身上。
他们有一套严格的信仰:只有做对了,才会得到肯定;只有自己优秀了,才会讨人喜欢;只有符合要求,才能被大众接受。
因此,在他们眼中世界只有黑白,不容许其他颜色的出现;行为做事上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人性复杂,三观“太正”的人,扼杀人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人一事不可能十全十美,美好的事物也不是全没有裂痕。
深深的路,路上很多水,浅浅的步伐,路上很多无奈,多少懂,失去了真,多少错,失去了虚伪,承认一段话,容易,断却一点心意,总有忙碌,也有记忆。
人生中本来就有很多事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中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
学会欣赏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点,都有自己的了不起的地方。你的优秀,不需要任何人来证明。
有时候,三观看似可以一致,却难以持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会让人们想法大变。很多时候,就连我们自己都不大清楚究竟所谓的三观是什么。况且许多最原始的本性都潜藏在平静下,只有外在因素激发,才能显露。这么多潜移默化的转变,就算熟悉的人都难以掌握。
大概只有在一起度过半生,才有资格对彼此说上一句“我完全了解你”。
当然,三观也在变化,十年前跟五年前不同,五年前跟一年前不同,一年前又跟现在不同。工作了跟大学时不同,结了婚跟没结婚时不同,生了孩子跟没生孩子时不同,买了房跟没买房时又不同。
原地踏步的你会让对方开始厌倦与不满,又或是狂奔向前的你也会苛责对方的不求上进。于是思想发生了质变,三观开始洗牌,目标重组,双方由最初的三观一致变成了单方面在心里宣判三观不合。
这是最初以“三观一致”理由在一起的恋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因为思维方式相近,习性相近,频率相近,态度相近越容易磨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产生分歧也容易磨合。相反,两个固执的人在意见一致时能相处和睦,一旦意见相左,便犹如战争。
更何况,这世上哪有什么真的三观一致!人有相似也各不相同。
比起三观一致和共同话题,明明更重要的是“我虽然不同意你,但我能够理解和尊重你的想法,如果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大胆地去吧。”“我也不会因为跟你观点不同问对你心生优越感或鄙视。”“虽然很难理解,但我还是喜欢听你讲那些我不懂或不认同的事或观点。”“就算我不并不认为这样做更好,但我更愿意退让去试着了解你的决定。”
理解和包容才是两个人最重要的相处之道。有些事情,有些人,没有变的更坏,也没有变的更好,只是变了。就像女孩子15岁酷爱黑白灰觉得这就是我永远的保护色,越长大就越喜欢粉红粉蓝色。
唯一不会变的是爱的能力,而不是爱的境遇。找一个会爱的人,远远好过找一个三观一致的人。别再迷信“另一个自己”,这世界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爱情从来就需要两个人共同营造,而不是两个自以为相似的人过着重叠的生活。
作者;青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