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妈妈在后台留言: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在国内完成的典型中国学生,我对国外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抱有向往的。因此,如果暖暖自己愿意的话,我很希望她在大学阶段能有机会接受海外的高等教育。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到底是让她上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我纠结了很久,也认真地做过一番对比和思考。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选择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国际教育,从国际幼儿园一路读到国际学校,将来也准备直接去国外读大学。所以当他们看到我把暖暖送到全外教的国际幼儿园,却又在小学阶段,依旧让她回归了公立教育体系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示了诧异。
我所接触的国际学校,在对孩子的英语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STEM教育等方面,的确比很多公立学校做得更好,我也非常认同他们的国际化教育理念。但真正促使我下定决心,让暖暖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在公立学校的,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考虑。
1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我想不用多说,爸爸妈妈们应该已经很了解了。这几年,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倡导下,学校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很多以“国学”为主题的教育机构也应运而生。
大家可能都看过这样的图片:
这些三四五六岁的小豆丁,穿着汉服,在各种私塾里,在先生的教导下,摇头晃脑地背《弟子规》《三字经》,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中华传统美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公立学校也会不定期组织孩子们参加国学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暖暖一年级时,学校也组织过国学教育活动
这样的画面看多了,导致很多家长一提到国学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穿着传统服装的读经班,又或者,把国学简单地理解为背诵诗词歌赋。但是,我认为,如果就此定义“国学”,实在太狭隘了,更不用说有些不规范的教育机构,把国学教育变成了只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花瓶”。
我曾经看过马伯庸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太早接触《弟子规》这类古代给孩子用的大部分蒙学书籍。
在中国古代,孩子们没有太多渠道和方式去获取知识,教育理念也很狭窄,他们要完全依靠蒙书来启蒙。它扮演的是教化之职,告诉孩子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规则。所以我们能看到,里面充满了道德训诫和规矩陈述,大多板着面孔,语气生硬。
的确,且不说《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传统蒙书里不可避免有着一些陈腐内容,单是干巴巴地强行诵记的方式,已经让我觉得枯燥无味透了。试想一下,同样是告诉孩子“爱父母”的道理,背几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或是让他看《我爸爸》《我妈妈》这样的绘本,哪种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呢?
不可否认,这些蒙书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可古人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做道德启蒙,是因为那时候并没有更多选择。而现在这个时代,如果仅仅为了培养孩子的传统道德修养,完全可以选择更寓教于乐的方式。读一本绘本,看一部童话,也许就能让孩子以更轻松的方式,更深入地领悟到这些道理。
2
那么,我希望暖暖学习到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教育部曾经发过一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明确地写出了要如何“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说,像暖暖这种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是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基于这样的学习目标,设定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等等。
点击放大可看各学段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固有观念总觉得,国家教育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往往是很死板的应试之举,但其实,你们看,教育部圈定“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远比“国学班”开阔得多。
事实上,比起狭义的“国学教育”,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方式能够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
汉语韵律之美
中国语言文字之美,也是音律之美。汉字分四声,不同韵律间,还有词句的押韵。当我们念出“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的时候,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汉语的音律之美。
这种从一字对到多字对,层层推进,铿锵有力,节奏分明的美感,不涉及任何德行教育,却展现了与其他语言的韵律节奏不尽相同的、属于中国语言本身独有的魅力。
我已经有很多年不看央视的节目了,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国诗词大会》。而且不仅自己看,还会带着暖暖一起看。我最羡慕的是选手们能在形容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一种感受的时候,都能飞快找出一句诗词。
例如彭敏在形容自己的对手郑坤健时,说: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而我,只会说:啊啊啊!小哥哥好帅!
一个从小浸润在诗词歌赋中的孩子,他的内心是丰富的,情绪是丰满的。当孩子们拥有这种情绪的自愈能力,无论他此后一生中去到哪里,经历过什么,那种美好都会与之同在,温暖他内心,赋予他力量,使他治愈伤痛,重拾希望。
中式艺术之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除了语言,还有在审美意识上有深刻的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意趣,只有通过不断地熏陶培养,才能体会其中的独特美感。
例如书法。
与表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表意文字。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中,又表达了不同的意境。书法之美,体现的正是书写者的内在志趣。楷书的刚正,行书的写意,草书的不羁……每一种书写方式,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例如绘画。
过年前,我带暖暖去了一趟《瑰丽·犹在境》艺术展。这个展览从《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等传统艺术名作中,选取了最能代表中式艺术的“意象”元素,通过装置、互动、演绎等技术手段,用声、光、影的现代美学语言重新阐释了中国古典写意画。
中国古代绘画在表现空间的时候通常采取“散点透视”的首发,讲究“移步换景”。暖暖的美术课其实讲过这个概念,不过在她这个年纪,也就是听听而已,完全理解不了这个概念。但是当亲眼看到《千里江山图》的层峦流影、山色青绿,点染成趣时,她对我说:“妈妈,我感觉这里美得我有点想哭。”
意境之美、家国之思、天人共存,这就是独属于中国意趣的审美。我想,像这样淋漓尽致的艺术教育,是任何国画班、书法班都无法比拟的。
历史起源之美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载:“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历史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可以告诉孩子如何智慧、理性地看待世界,赋予他们决定将来成就的气质与慧识,同时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很多家长都会认为,没必要这么早让孩子接触历史,特别是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学历史根本没意义,等孩子在学校对历史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再学也不迟。我曾经发过带暖暖去国博参观的照片,有妈妈留言说:暖妈,我也很想带孩子去博物馆受受熏陶,奈何我家娃完全没兴趣,进去没几分钟,就一个劲儿催着离开。
在我看来,学习历史,是从小培养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极佳途径。不仅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明确,更能让孩子不论今后身处哪个国家,都保持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历史和人文的归属感。
至于孩子不感兴趣的问题,四个字就能解决:“投其所好”,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在众多历史知识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比如暖暖在参观国博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古代乐器和服饰的部分,我们就在有这些展品的展厅停留久一点,像青铜器、陶瓷这些她还不能体会其中价值的展厅,就快速掠过——反正国博也不会跑,大不了等她长大点,我们再来呗!
3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最关注的,还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文化认同。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要让暖暖在义务教育阶段上公立学校的根本原因。我希望她能在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正在形成的阶段,接受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本身,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语文学科,而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认同的同宗同源。
我有一个远房表妹,因为成绩优异,很小就去了英国读书,大学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和生活。没想到,因为长期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她跟父母的交流却出了很大的问题,甚至到后来,她父母跟她的所有沟通,都需要我来传话。
有一年国内的春节假期,刚好和英国的假日有几天重合,对表妹来说,这几天是难得的休息日,可以去休假旅行,但对父母这一辈人来说,却认为过年就应该回家,因为这是家庭团聚的日子。其实跟表妹和表舅沟通之后,我很理解他们双方。这件事谈不上这是谁的错,只不过因为表妹从小就接受了以尊重个体和独立为核心的西方教育,而舅舅所坚持的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核心指向的是家族和聚拢。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和暖暖未来的沟通方式。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暖暖长大以后,必须要无条件孝顺或者以我的生活为中心,我希望的是,她在长大之后,依然能在思想根源里,跟我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让彼此可以互相理解。
传统文化里,有平实的底蕴,也有含蓄的情调;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阳春白雪,也有充满柴米油盐烟火之气的日常之道;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生观,也有朴素而令人振奋的价值观。
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这样丰厚的内涵,才能历经千百年,成为中国民族的精神资源。我想,这才是“国学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暖暖妈爱分享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博士班在读。
当妈后,更关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0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