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最后的大家闺秀”:父亲引导养成优秀女儿

“最后的大家闺秀”:父亲引导养成优秀女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说母亲是女儿的港湾,那么父亲则是女儿的加油站和灯塔。真正的父亲,应当是一个坚强勇敢、头脑理智、心胸开阔,尤其是重视子女教育的男人。


张武龄,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就是这样一位好父亲。在他的教育下四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才情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成年后或成为作家、或出国任教,成绩斐然,人称“合肥四姐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四姐妹赞不绝口,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她们能获得如此赞誉,取得傲人成绩,与张武龄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父亲的好习惯,会加速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张武龄爱书成痴。在苏州时,他订阅了当地能买到的所有报纸,不仅有《申报》《新闻报》《苏州明报》等大型报纸,一些比较出名的小报,如《晶报》《金钢钻报》等也每期必读。张家的藏书,在苏州更是数一数二,品类繁多,除了中国古典书籍以外,现当代书籍也一本不漏,尤其是“五四”以来出版的著作。


张武龄从不限制儿女翻看藏书,四姐妹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在这座用书建构出的乐园里,她们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读书成为贯穿她们一生的志趣。张允和回忆说:“书籍给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快乐”。


张武龄还时常和女儿们比赛谁看书快,也喜欢给女儿们讲故事,他讲的故事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张允和年老时还能回忆起父亲八十年前讲的一则小故事:


那个注四书五经的郑玄(郑康成),家里尽为诗婢、书婢,家中丫环玩笑时得都是《诗经》中的句子。有一天一个丫头跪在院中,另一丫头看见问:“胡为乎泥中(为什么滚一身泥巴)?”跪着的丫头答道:“薄言往愬(也曾向他去倾诉),逢彼之怒(他反而向我大发怒)。”


张允和之所以能将这个故事记了八十年,是因为她在郑玄的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而诗书传家的家风正是张允和家的写照。


张武龄爱看书不但影响了他的儿女,更是形成一种好的风气,最后连家里的佣人、保姆都不仅逐渐识字、看书,甚至能够品评故事情节和书中人物。家长里短的流言蜚语被闲谈书籍取代,家里自然一片祥和。


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过的书成为四姐妹生命的一部分,潜藏在她们的性格气质里、行为谈吐上,更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元和为人从容自在,无论碰到什么情况她都能应对自如,丈夫早逝,生活困顿,即使在别人大多濒临崩溃的情况下,她仍能保持优雅的姿态。允和在抗战时颠沛流离,经历了流产,女儿小禾患盲肠炎病逝,儿子晓平又被流弹击中命悬一线等,也依然乐观豁达;她还终身不忘学习,86岁时学会电脑打字,致力于写作,相继写了《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被称赞为“白发才女”。


现在的父母都能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只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却做不到,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氛围。张家的例子告诉我们,父亲的榜样作用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亲给孩子树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形象,带动孩子一起来养成好习惯,那无疑会让孩子在自觉遵守习惯内容方面增强了信心,同时也会让孩子在行动力上得到强化。


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子女的格局。张武龄对四姐妹尤其钟爱,从小就给她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个性、爱好的机会,让她们受到全面的教育。在轻贱伶人的年代,请了专门的老师教四姐妹唱昆曲,让她们看戏听戏,陶冶情操;新派的照相机、留声机、家庭小型电影放映机也一一买回家,让小孩子随便玩,不仅满足了她们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她们想要走出家门看一看的愿望。


张武龄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感染了孩子。他并不满足于钟鸣鼎食、诗书传家的生活,而是毕生践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救国”思想,从办幼儿园、小学开始,到办平林男中、乐益女中。特别是乐益女中,他倾注全部的精力和财产坚持开办了十七年之久。


他为了办学,捐出祖产巨资,让出二十多亩宅院,建了四十多间校舍,配齐了应有的教学设备。为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拒绝了政府的补贴、教会的赞助、好心人的捐助。办学完全出于公益的目的,每年还特意拨出免费招生名额,招收穷苦人家的女儿。


张武龄致力于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想让更多的女孩子接触新思想,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也是他对四姐妹的期望,这个期望也寄寓在她们的名字里,“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每个名字都带两条腿,希望她们能不同于那些被时代禁锢在家中的女子,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社会的认可,在社会上立足。


在父亲的培养和影响下,成年后的女儿们各有成绩。


允和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她还积极参加抗日爱国运动,抗日前夕,发生“七君子事件”,七名著名民主人士因宣传抗日被捕,她侠肝义胆不顾危险前去探监;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元和晚年生活在美国纽约,虽身处异乡,仍不忘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在国外创办曲社,致力于弘扬昆曲,培养昆曲人才。


她们如父亲所期待的一样,没有那个时代禁锢在家里,而是迈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4754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