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江。两岸悬崖峭壁,高山望不见顶。水深流急,宛如一条咆哮的巨龙,是个名不虚传的天险.红军占领乌江渡口后,只找到两条小木船,无法渡过几万人马。当时敌情又特别紧急,军委除派红一军团的两个团实施抢渡、偷渡外,决定由干部团架设浮桥。
1935年元旦这天,陈赓带着干部团特科营的工兵连来到扛边,视察后发现乌江比湘江的情况还要复杂。虽然当时是枯水季节,经测量,江宽有200米,水深为15米,流速为每秒2米,当时在外国军队架桥史上也还没有在这样流速的水上架桥的先例。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应该怎么架桥呢?
在对岸敌人的射击下,陈赓站在江边和工兵连的干部研究架桥办法,同时把全连200多学员划分为器材供应、编制竹排、架设、投锚、救护等作业小组分头行动。决定用三层叠起的木排做桥脚,每对桥脚中间拴上两根木料,木料上连接三四个桥衍,桥衍上再铺门板,门板上又系横木,组成一节节门桥。然后工兵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江水的严寒,把门桥送进江里。但是江底尽是被激流冲刷得光秃秃的石头,门桥一放进水中,就立即被狂涛冲跑了。如此反复多次,架桥都失败了。
时不我待,陈赓立即召开诸葛亮会议,发动全连动脑筋想办法:怎么样才能把放进水中的东西固定住呢?于是有人提出,用大石头做锚把门桥拖住。陈赓立即在现场进行试验,还是不行。大石头虽然有重量,但表面光滑,不好固定,门桥仍然稳不住。据宋时轮回忆:陈赓跑上跑下急死了。
当时有个俘虏叫何迪舟,是工兵学校毕业的,陈赓找他谈话,动员他为人民立功。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用竹子编筐,周围捆上几根削尖了的竹竿,竹竿尖上用尿泡了以后再火上烤烤就结实了,然后在筐内装上石头,三四个筐一起从上放下,随浪滚几下,竹竿就插到泥了,架稳了。任凭如何湍急的江水也撼动不了它。基础稳定了,桥就好架了。
经过试验,果然成功了。陈赓组织全连立即架桥。经过连续36小时的紧张搏斗,冒着敌人封锁江面的炮火,终于战胜了天险,在乌江上架起了一座浮桥。中央红军浩浩荡荡地通过浮桥向对岸前进,直取遵义。当国民党追兵赶到乌江时,红军已经烧掉浮桥,在乌江上游百里之外了。
毛泽东走过浮桥时,连声称赞:"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起这样的浮桥,世界上都没有。"
在陈赓率领的干部团面前,乌江天险变成了红军的通途。"莫道乌江天堑,看红军等闲飞渡!"但它却真正成了追堵中央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天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4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