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作为春秋末期晋国、乃至整个周王朝中最有权势的执政大臣,才干出众、智谋过人,在晋国内部力压三卿、权势滔天,在南征北战、力图恢复晋国的霸主之业。如此英豪,何至于最后兵败山倒、身死家灭?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智伯的一生和他的灭亡之鉴。
一、智伯的一生:从巅峰到灭亡
(一) 父亲青睐,继承勋爵。智伯,姬姓,名瑶。年轻时的智伯,在众人眼里的形象是“高大威猛有才华”,妥妥的“男神形象”。具体什么样呢?《资治通鉴》说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技能出众、才艺超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坚强果决、恒毅勇敢”。可以说是十分的招人喜欢。他的父亲也不例外,对这个儿子喜欢的不得了,一心一意的要立智伯为继承人。但是,当时智氏家族的一个重要人物——智果,就不同意立智伯为继承人,他认为智伯虽然优点很突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认为智伯这个人“不仁”,不够敦厚,品德不行,如果智伯做了继承人,那智氏铁定的要灭亡。但是,智宣子就是喜欢智伯这个孩子,不听智果的,还是立了智伯为继承人。
(二)机会来临,登上高位。在智伯成为智氏家族的掌门人之后,他并没有一下子成为当时晋国最有权势的人物。因为当时赵氏家族的赵鞅是晋国执政,这是一位牛人,初出茅庐的智伯是无法与其抗衡的,赵鞅被称为赵简子,当时在晋国积极推动改革变法,风风火火,无人能出其右。然而,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会走到生命的尽头。赵简子去世以后,智伯成为晋国执政,一颗政坛新星冉冉升起。智伯逐渐开始展翅高飞。
(三)力图复霸,南征北战。一直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之时,其国家实力逐渐下降。智伯,身为晋国执政,重振晋国雄风、再次辅助晋国成为霸主,是其职责,也是其理想。公元前472年,智伯率军与齐国对峙,身先士卒、以上率下、作战勇猛,俘虏齐国大夫颜庚,大败齐军。公元前468年至464年,智伯先后两次攻打郑国,劫掠物资无数,战国颇丰。智伯在试探卫国、灭亡夙繇的过程中,其计谋、手段可见一斑(见《智伯欲伐卫》)。智伯,可谓是有勇有谋,有心计、有手段。
《智伯欲伐卫》
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白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大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智伯欲袭卫,乃佯亡其太子,使奔卫。南文子曰:“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使人迎之于境,曰:“车过五乘,慎勿纳也。”智伯闻之,乃止。
(四)伐灭二氏,权势滔天。当时晋国国君权力旁落,晋国势力由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把持。公元前451年,智伯率领韩、赵、魏三家击败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其土地,此后,晋国贵族只剩四家。而智氏,则成为了晋国最大的家族,智伯在晋国可谓是权势滔天。
(五)要地不成,身死国灭。 智伯认为要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首先要增强国君的实力,这样才能主导晋国一致对外。于是,智伯带头向晋国君进献封地一万户,并要求韩赵魏三国进献封地。韩家认为,如果不给智伯土地,智伯一定会发兵攻打,而献出土地,智伯会再向别人要地,别人不给,智伯必发兵,所以韩国给智伯土地,可以避免战祸从而静观其变。魏家认为,给了智伯土地,会让智伯放松警惕从而产生轻敌之心,几大家族由于给智伯土地利益受损而会变得亲近联合起来,如果后面发生了冲突,智伯肯定打不过我们。于是,韩、魏两家均向晋国君进献了土地。但是赵国不肯,智伯联合韩、魏发兵攻打赵国,之后韩、魏反过来联合赵国攻打智伯。智伯兵败山倒,被赵襄子活捉后杀死,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封邑,只是两百多人惨遭杀戮。三家分晋,晋国灭亡。
二、智伯身死亡国之鉴
可以说,智伯的死亡和智氏家族的覆灭,直接导致了“三家分晋”和晋国的灭亡。以史为鉴、以古鉴今,探寻智伯从权倾一时到身死国灭的各种缘由是有价值的。那么,智伯,到底失败在何处?
(一)智伯的人格缺陷。智伯年轻时被时人共认的五大优点,是博得其父智宣子喜爱并立其为继承人的基础,但是智宣子强大优点的背后,又有着巨大的缺点。这个缺点,就是智果劝诫智宣子时所说的“不仁”。关于这个问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其称之为“德行”。司马光认为,智伯之所以兵败身亡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智伯的才能胜过了德行。“才能是德行的张本,德行是才能的主帅”。司马光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是圣人,德才全无的人是愚人,德大于才的人是君子,才大于德的人是小人。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可供驱使,那么宁用愚人不用小人。因为愚人自身的才能低下、智慧不够,也做不出什么坏事出来,而小人的奸诈和能力足以致使他作出危害极大的事情。所以,就智伯而言,才华足够而“德行不足”,是导致其最后失败的内因。
(二)手段与其战略目标不符。晋国当时存在的六大家族构成了晋国施政的基础,虽然这种情况导致了晋国国君的权力旁落、分散,但是一直以来也保持着一种平衡。智伯带领其余三族伐灭两氏后,伙同其余三家瓜分了两氏封地,并赶走了晋国国君。这就导致了之后一种氛围的出现,就是国君可以被赶走,土地可以通过攻伐得到,这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所说的礼制的崩坏。但是,后来智伯又以巩固国君权力从而主导晋国一直对外为名,要求韩、赵、魏三家向晋国国君进献封地。这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智伯带头破坏了国君的权力,后面又要求巩固晋国国君权力,无论智伯的目标是为了取而代之还是真的想辅佐国君光复晋国的霸主地位,他前后的做法都与其战略目标极为不符。
(三)目标与能力不平衡。这个充分体现在了智伯向三家要地的过程中,智氏虽然是晋国第一大家族,智伯自己也是晋国最有权势的执政,但是,如果智伯要吞并韩、赵、魏三家,最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1、能力;2、理由。智氏的各种能力要能够与三家同时抗衡,智氏要师出有名。在能力方面,智伯向赵要地不得而联合韩、魏一起攻赵,也表明了四大家族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天壤之别,换句话说,智氏不具备以一己之力直接伐灭三家的能力。在理由方面,智伯是以巩固国君权力为名向三家要地的,这个在第二点已经讲了,也就是说智伯的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智伯的整体能力都不足以支持其发动攻伐战争,更不具备其称霸的现实条件。美国战略学家加迪斯认为,战略是目标与能力的平衡,“目标与能力需要相互适应和配合,特别要注意两者的脱节”。智伯很有理想,但是成败往往取决于现实条件,而不仅仅是伟大理想。细细看来,智伯的目标与能力极不相适。
(四)贪欲使人疯狂。韩、魏在向智伯献地时的战略考量都是用地来激发智伯的贪欲、使智伯轻敌,也为自己赢得战略机遇期。然而智伯,在一次又一次的被满足之中,逐渐忘记了自身的实力与目标的不平衡,将对手的撤退式战略当作了自己理所应当的成功。逐渐积累的贪欲,使智伯在面对门客的劝告时,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终于身死国灭。
可以说,智伯有才华,所以才能够带领智氏家族走上腾飞之路,自己也权倾一时。然而,在追逐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缺陷、战略与目标和实现手段的不匹配,导致了智伯的灭亡。令人唏嘘,也令人警醒。
司马光称,自古以来,国中乱臣、家中败子,都是才华横溢而德行不足,以至于造成国破家亡的悲剧,这类事,不胜枚举。并劝谏后人,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审察才、德德区别。
智伯死后,智氏被灭。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骨做成漆器。为了报答智伯的“国士之礼”,行刺赵襄子,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历史。
豫让何许人也?请听下回分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4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