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895字,写了不到24小时,
仔细阅读完应该会超过24分钟。
最近在看小学五年级数学,通分约分,移项代换,公因子公倍数什么的,
其实和现在要背的会计分录,审计准则,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就像“相等”、“乘除”、“股权”、“市值”这些概念,都是归纳+演绎,从上至下的主题架构,自下而上的要素组织。
恰好有听到吴国盛老师关于科学起源的讲座,结合过往知识,谈谈对科学的理解、对学习的理解、以及对学习科学的想法。
什么是科学?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都可以概括为“科学”,反科学的知识不会通过正常传播渠道(学校教育、电视图书媒体等)进入我们的视野。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马克思主义的构成内容就是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
大到国家宏观政策经济波动,小到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学ABC学画画,
都染着科学的底色。即使是骗人害人的把戏,也都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才容易进行招摇撞骗。
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处处,与科学为伴,以科学为指引,向科学不断进发。
我们当然热爱科学,并且善用科学,但是我们真的理解科学吗?
1、关于科学的三大误解:
1)科学和技术
科学和技术是混淆的,当我们谈到科学就想到科技,当谈到科技想的又是技术。或者说科学和技术本一家,科、技不分,以技代科。
2)功利主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意味着科学与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挂钩,科学必须是有用的。
3)分科治学
中学教育文理分科,大学教育的“经管法文史哲理工农医艺军教”13个学科,92个专业。
我们的教育就是分门别类的培养专业化分工分科人才。
但其实science这个词的起源是不分科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认为,
分科是不完善的科学史,它尤其不能反映科学作为统一的整体,以及科学作为人类文明这个统一整体中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2、这三种误解是如何而来?
吴国盛老师认为误解的来源有二:
1)传统文化定式
中国自古以来有技无科,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传统上知识没有独立地位。
学而优则仕,读书是敲门砖,读书好做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些文化观念的继承和传播就造成和加剧了关于科学的误解。
2)近代历史遭遇
中国真正开始系统的科学知识,应该是在1840年以后,英国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那为了强国,为了反抗,我们才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
所以我们学习科学的出发点并不是求知欲或是好奇心,而是“求生欲”,是修船造炮的需要。
3、那既然我们需要枪炮,需要生产力,需要发展经济,那为什么科学没有起源于中国?
吴老师认为单从功利主义、国力兴衰、经济生产力的角度来理解是不够的,而是从一种人文的视角来看待:
中国文化的特点:
1)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两千多年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的经济形态,靠天吃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并且自然的把游牧文明排除在外,感觉他们像是没有开化的“野人”。
“重农抑商”是传统,鼓励农业,限制商业。
强势的农耕文明为实现了统治阶级的自给自足。
2)定居文化
由于自古以来大多数人都是以种地为生,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的定居生活。
虽说有“树挪死人挪活”的谚语,但我们的话语体系中,更多的都是像“安居乐业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流离失所”这样的贬损搬家移居的语境。
在这样的文化中,人不需要探索外太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说还有什么更幸福的事的话,那就是多种几亩地。
3)熟人文化
农耕和定居的传统,共同导致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熟人联结为基础的社会。
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意味着我们通过血缘关系构筑关系。
而血缘关系天然就不是独立自由平等的关系,
爹天然比儿子大,爷爷天然比孙子高,这是自然决定的差别等级。
正是基于我们的农耕、定居、熟人文化的流行,也从而产生我们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应用——一切关系都当做亲情关系来处理。
陌生人问路开口就叫大娘大叔大哥,好朋友叫做好兄弟,好官员叫做父母官、青天大老爷,自然气象是老天爷。
中国人在这个层面上下功夫太多,以至于形成了“自洽”的知识体系。
儒家又通过封建礼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状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仁义礼智信”。
此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观点,完全涵盖了整个人生始末:
* 儒: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得意时,拿得起
* 道:事业不成,退隐山林;失意时,放得下
* 释:生就是苦,放下成佛;绝望时,看得开
所以,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中,不需要科学。
4、为什么科学起源于西方?
契约和自由。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双希文明(希腊+希伯来),
而古希腊周围全是海洋:爱琴海、地中海、伊奥尼亚海;
希伯来也是个迁徙文明,希伯来的意思就是“渡过河而来”,公元前一世纪,这个文明经常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跑跑跑,躲避饥荒,逃避战乱。
这种海洋文明、迁徙生活带来的结果必然和大陆文明迥异——生人文化、契约文化。
我不认识你,你也不是我的大哥或是小老弟,那么我们怎么交换?合作?
那就签订合同吧,口说无凭,签个约定。
如何才能订约?自由人才可以订约。
我们必须都是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独立自由是契约有效的基础。
因此,海洋文明和生人文化主导的西方,强调个体,个体的自由。
而科学,正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自由就是不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科学通过事物本身内在逻辑来推演,从自身出发:我的存在不是依附于其他,就是我存在,我就是我,我等于我,我是不变的。
例如,古希腊的数学理论就是通过这种“不变性”和“废话”来进行演绎推理:
“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这是不变的,也是废话,但这说明了基本的推理逻辑问题;
几何中的最基本公理都是似乎不言而明的东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过一点可以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等等。
这些公理或者逻辑有什么用?
没有用!
正是这种没有用的、非功利的、自由的思想,不断的进化演变、推理演绎、迭代调整、实践应用,最终让东方睡狮听到1840年的那一炮。
什么是学习?
柏拉图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灵魂生来是不朽的,并且会多次的降生他,它见到过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毫不奇怪,他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行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这一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断的研究。
他的这个观点被称为“学习就是回忆”论。
这种“学习的本质就是回忆”的观点多少有些唯心主义色彩:人的本质是理性,但生活在理性的遗忘之中,人是在理性昏睡,让理性醒过来。
苏格拉底提问的学习方法就是帮人回忆的过程。
仔细想想,如果我不会,那无论谁教我,我也学不会啊;因为我本来就是会的,但是忘了,被人提醒,想起来了,所以我会了。
听起来很无聊,但希腊文明的发达,正是由一个个这样无聊的思辨点燃的。
1、逻辑推理:伽利略铁球实验
高中课本上有提到,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东西下落速度快,轻的东西下落速度慢。
如果缺少逻辑推理,那确实感觉上来看确实是这样(铁球和羽毛),并且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快就快,慢就慢,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如多背两遍四书五经来的实在。
伽利略从一个逻辑推理开始批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设想一个重物(如铁球)与一个轻物(如纸团)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当然是铁球落得快,纸团落得慢。
现在,伽利略设想把重物与轻物绑在一起下落会发生什么情况。
一方面,绑在一起的两个物体构成了一个新的更重的物体,因此,它的速度应该比原来的铁球还快,因为它比铁球更重;
但另一方面,两个不同下落速度的物体绑在一起,快的物体必然被慢的物体拖住而不再那么快,同时,慢的物体也被快的物体所带动比从前更快--些,这样,绑在--起的两个物体最终达到一个平衡速度,这个速度比原来的铁球速度小,但比原来纸团速度大。
究竟哪种说法更合理呢?
各有各的道理!但它们之间却不一致。
伽利略据此推测落体速度与其重量有关系的说法值得怀疑,从逻辑上讲,解决这个矛盾的惟一途径是: 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所有物体的下落速度都相同。
以伽利略为代表的一批欧洲知识分子,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逻辑推理的思想实验,来为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2、经验归纳:中医之道
中国古代难道真的没有拿得出手的科学吗?
未必。
关于中医的理论一直在科学界争论不休,争吵的核心不是中医有没有用,而是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我个人对中医很感兴趣,但目前还了解的不多。我认为中医是一门科学,一门主要由“归纳而非演绎、由实效而非实证”构建的科学。
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符合逻辑推理、符合实证检验:由原子到分子到物质构成,人体细胞,理论与理论相兼容,效果和过程可以重复检验,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都是说的通的。比如西医药物的化学反应、物理动力学、细胞营养学。
中医呢?
中医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太极八卦图”,这当然是开个玩笑。
但是由于我们自幼接触到的就是“西学”,对我们传统的“元素”知之甚少,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是个盲区,所以我们认为其不科学。
但是学习中医的方法路径,也有其独到的科学渊薮。“驱寒散热”、“尝百草”等等。
如果一门科学和既有的科学框架难以融入,重建全新的架构和底色也是必要的,这未必是不科学。
3、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刨根究底
我知道做个慎思明辨的人挺好的,会问很多恰到好处的问题也挺不错,可我就是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不知道怎么个问法。
这是《学会提问》这本书前言中的第一句话。书中认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含义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 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
- 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 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书中还区分了“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的差别:
1)海绵式思维:
充分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被动接受,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
缺点是它对哪些信息和观点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观点应该摒弃,提供不了任何判断方法。
如果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最后读到的是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
2)淘金式思维:
自己掌握主动权,来选择该吸收什么和忽略什么。
带着特定的态度去读书,即不断提问的态度。
这种思维方式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以找出最佳的决策或信念。
而批判性的思维的训练离不开“淘金”,
淘金式思维的自我检查方法:
我有没有问 “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某件事?
在我想到别人所说的话可能存在的问题时,有没有把它们记下来?
我有没有评估别人说过的话?
针对某一主题,我有没有基于别人所说的合理内容来形成自己的结论?
如何学习科学?
1、求源的目的
现在的中国与100年前的中国相比,
无论是经济国力还是国际地位,都是巨大的变化,
前段时间有一个世界各国GDP动态变化视频刷屏:
全球GDP动态排行:两分钟看完中国崛起
今后的中国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追随者,而是时代的引领者。而引领潮流、引领文明迈向更高层级的前提,就是要理解文明强大的理由。
过去学习科学的功利主义目标当然无可厚非,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尖端科学硬核科技领域,引领时代的难度还是很大。
进步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科学的起源,
理解科学服务于自由人性的本质,
这应该是学习科学的第一步。
2、广泛涉猎
早在几百年前,弗朗西斯·培根就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专精于一门知识当然没问题,会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要收获已有技能的更高溢价,想必就需要广泛学习和吸收跨界科学。
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界最好的小提琴手,也是小提琴界最好的相对论家;理查德·费曼是高超的绘画能手,也是美术界最懂理论物理的天才。
之前就有过思考:为什么金融行业的薪资普遍高于其他行业?
我认为有一点,无论是投行IPO,还是天使轮VC,背后拍板的投资人大概率是一个全能型人才。
这个“全能”并不是说,我了解的知识一定比技术人员更深刻,而是说,我本身具有深刻的“审美”判断:我不了解技术细节,但通过我广泛学习跨界知识,我至少清楚的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不好,投还是不投。
再举个例子,就比如我们的地球分成了七大洲八大洋。
某上市海洋运输集团老总当然可以不知道这个知识,但如果他能够知道我们的地球其实是七大洲四大洋,
并且海拔最高点在亚洲的珠穆朗玛8844m,海拔最低点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关岛的马里亚纳群岛东方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m。
那投资人会不会觉着这个人很牛逼?至少观感如此。
3、ABCD模型
如何学习具体某一个学科的科学知识呢?
和君王总曾在课上提出这个ABCD学习模型:(为什么叫ABCD模型?因为听起来很高级)
A.熟读教科书,了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
B.梳理学说史,了解理论演变的历史轨迹;
C.熟悉主流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看大佬如何集成、继承和发展学科理论;
D.了解大量实案,到田地里、到工厂里、到生产研发一线去观察。
虽然这个模型无非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变体,没有太多的新意。
但毋庸置疑的是,沿着这一条学习脉络,终会通往深刻之门。
4、发狠读书
“发狠读书”这个词刚开始听到的时候就觉着很酷。
是啊,做人要诚,做事要真,读书则要“狠”,拿出一股“狠劲”来,吃透书本,学到本领,像一名战士一样去奋斗。
“不可一日不读书,不可一周不锻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无论是学习还是劳动,都是如此。
后记:除了科学之外的
前文曾提到,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亲缘社会、仁和礼的社会,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兴邦”等等,需要学习的人情世事似乎比科学更难。
但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是领会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树立恰如其分的科学形象,以便在这个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
不可否认,学习任何东西都很难非常难,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情还是世事、东方文化或是西方文明,都很难。
学习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筛选过滤的过程,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
这个筛选的大网可以是考试成绩、
可以是工作绩效,
可以是客观要求、可以是主观自律,
也可以是每一天的真实生活状态。
不能通过“筛选”的鱼,
终究会被摁在砧板上,
被现实苦苦捶打。
又要回到《三体》中的那句,
“生存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它是我们人人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4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