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玻璃心”?
通俗来讲就是心理特别脆弱的孩子。想要的玩具没到手;得到了家长老师的批评;小伙伴不理他了等一系列在别人看来很容易解决的小问题,“玻璃心”的孩子可能会哭泣,吵闹,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表明我国52%的儿童心理脆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专家表示孩子“玻璃心”的背后,是家长这4方面没做好。
一、太过溺爱孩子,有求必应
济南曾经爆出过令人震惊的案子,一个初三的孩子因为被父母没收手机,以自杀相威胁,父母不应,孩子一气之下跳楼身亡,父母悲痛欲绝。难以想象一个初三的孩子会为了仅仅一部手机跳楼。导致事情发生的罪魁祸首,不是父母没收手机,而是他们长久以来对孩子有求必应。
长期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会养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一旦自己的要求没被满足就会采取各种能想象到的方式威胁逼迫父母满足他的要求。若是仍旧得不到满足,孩子冲动之下会做出什么,谁也不确定。
二、经常习惯性打击孩子
很多父母崇尚错误的“挫折教育”,习惯性打击孩子批评孩子,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玻璃心”,说两句就哭,有些严重的可能会患上抑郁症。
三、对孩子有太高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父母对孩子有太高的期望,或者是为孩子付出后,得到的回报没有到达自己的预期标准就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的斥责辱骂孩子。这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孩子因为恐惧责骂变得“玻璃心”,能力越来越差,家长越来越愤怒。最终的结局多半是两败俱伤,孩子一无是处家长身心俱疲。
四、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这一方面,安全感尤其重要。安全感是个很模糊的概念,通常来讲,父母感情好,家庭氛围好的孩子安全感也很强,相反那些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多半心理脆弱,易哭闹害怕见人,也就是比较“玻璃心”。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培养成不“玻璃心”的孩子呢?
一、把握好宠爱孩子的度
宠爱孩子当然可以,但是必须杜绝无底线的宠爱孩子。家长不要随便就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可以考虑把孩子的某些要求变成奖励,如当孩子要买玩具的时候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宝宝如果能帮我们分担家务,我就可以给你买这个玩具。让孩子知道没有人会无条件的满足他的所有愿望。这样孩子长大后绝不会因为某个条件没被满足就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来。
二、夸奖孩子并引导孩子做出真正值得夸奖的行为
一个两三岁的宝宝学会自己穿衣服,该不该夸?该,那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才学会自己穿衣服该不该夸?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不要孩子随便做出一些小事就夸个没完。可以夸奖但要引导他做出真正值得夸奖的事,比如宝宝会做这件事好棒,那宝宝能不能帮妈妈做……。这样教导出的孩子,每天都会为有新的进步而开心,是绝不会产生“玻璃心”的。
三、培养孩子好品格
豁达乐观、勇于承担、珍惜友情、坚强自信、懂得分享、智慧变通、心怀善意、关心家人、正直诚实、永葆爱心这些是一个好孩子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拥有这些品格孩子才能有勇气去面对挫折,在困难中找到解决方法。
培养孩子好品格要从小做起,家长们可以通过绘本帮助培养,由于孩子年纪较小的缘故,相比于道理,对于绘本中的故事接受的更快。
推荐一:《宝宝好品格培养经典童话》
一套10册,这一套故事在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的基础上有又添加了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国家世界级大师代表作。
通过温馨又生动地故事来告诉孩子10个好品格,爱心、乐观、友情、自信、分享、勇气、机智、亲情、诚实、善良。
↓↓↓↓↓点击图片购买
宝宝好品格培养经典童话(套装共10册) 亲子经典睡前故事
推荐二:《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
一套书共12册,12个成长主题,帮助2-5岁孩子孩子养成自理懂事的好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小浣熊一家四口的生活,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孩子。
让孩子富有爱心、更有勇气,敢独自睡觉,不抗拒洗澡、知道医生不可怕,会让自己很健康等。不用“硬碰硬”的对抗,也能让宝宝乖乖听话。
↓↓↓↓点击图片购买
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套装12册)儿童绘本故事宝宝情绪早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3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