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英宗之所以能够回家,成败皆是因为朝贡贸易,再看“土木堡之变”

英宗之所以能够回家,成败皆是因为朝贡贸易,再看“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是永乐大帝朱棣的曾孙,他出生在政局稳定,经济蓬勃发展的明朝中前期,本来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国泰民安,钱粮充足,他大可兴人间盛世,成就万世圣明,可是英宗皇帝偏偏剑走偏锋,就喜欢瞎折腾,自己手中一把好牌生生地给打坏了,后来更被蒙古瓦刺部落首领也先俘虏到了草原,还美其名曰“北狩”,不过英宗皇帝在一年后被送回了大明,这皇帝当俘虏还能送回来,他也算是千百年来独一份了。

明英宗画像


说起“土木堡之变”,这是大明王朝的耻辱御驾亲征率领50万大军竟然被打的落花流水,这件事着实挺蹊跷,因为此时的明王朝军力仍然相当的强大,这事离朱棣横扫大漠的时间并没有相隔多远,就算这时候军力衰弱了,可是对付也先也是绰绰有余的

土木堡遗址


于是后世很多人将“土木堡之变”的罪过都归功于太监王振,当然这个王振确实有他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在此,咱还是一点一点从头说起吧。

英宗滥用宦官王振,其肆意妄为,任性压缩和瓦刺的朝贡贸易,终于引来兵灾

王振是民间一个小吏,粗通文墨,本来他是个戴罪之人,正要发配边疆之时,突然朝廷要征召宦官,王振本来早已对自己的人生心灰意冷,可这个消息的到来使他重新燃起人生的激情,于是他便“挥刀自宫”了。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初入皇宫的王振要比一般太监有优势的多,人家有文化,于是就一直陪伴在少年英宗的身边,嘘寒问暖,做了少年天子的侍读,人都是感情动物,英宗九岁登基,一直都是王振陪伴,缺乏父爱的英宗可能将王振作为长辈一般对待了,这无可厚非,毕竟他认识王振的时候还是个没有父爱的孩子。

英宗皇帝从小缺乏父爱,王振的出现迅速的弥补了他的感情缺口


王振在英宗的提携下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可是皇宫内所有宦官衙门中最有权势的部门,由于英宗皇帝对其相当的信任,一时间王振风光无极,朝中一些心术不正的大臣纷纷投在了他的门下,而王振更是肆无忌惮的将太祖朱元璋所铸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给偷偷销毁了,从此更加肆意妄为,祸乱朝纲。

明朝初年对待蒙元的政策就只有一个字“打”,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朱棣,几乎没有停止过对其的征伐,尤其是朱棣时期更是如此,永乐大帝防范蒙古各部的政策就是“以攻为守”朱棣自己更是数次亲征大漠,待打服了之后,为了将来的稳定发展,朱棣还采取了“宽严并济”的怀柔政策,这就是以“向大明政府称臣纳贡”为前提朝贡贸易。

万邦朝贡


这个朝贡贸易指的就是每年固定的时候,已经称臣的蒙古部落派出使团向明王朝纳贡,同样明王朝会给予这些使臣丰厚的赏赐,并且允许他们等价换物,这在明王朝初期是一个非常好的国策,这个政策对蒙古各部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给明王朝进贡马匹、玉石等能够体现草原经济的物品,而得到的是中原文明特有的丝绸、布匹等草原稀缺物资,这对两种不同文明的交流非常有好处,同时也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维护了稳定。

明英宗时期,蒙古的瓦刺部落异军突起,成为了草原的独狼,随着自身实力的壮大,瓦刺部落有了自己野心,由于草原资源有限,他们开始觊觎富饶的中原,在边贸中屡屡派出自己的间谍进行活动,还时不时的在边境袭扰一番,抢夺财物,当然这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已经产生了威胁。

瓦刺在明英宗时期是最强大的草原部落


不过在这段时间明朝廷一直忙于西南战事,明英宗正统前期对麓川进行了三次征讨,所以一直无暇北顾,王振独揽朝政大权,在刚开始的时候对瓦刺部落采取柔和的态度,就是为了花钱买个平安,可是没想到瓦刺的胃口越来越大,派来的使臣越来越多(这一点他的后代清康熙时期的噶尔丹也是如此,噶尔丹是也先的直系后裔),这样大明朝开始不堪其负,别看王振这人不咋地,但是这时候他也绝对瓦刺很过分,于是他就下令在进行朝贡贸易的时候尽力压缩,一点便宜也不让瓦刺人得到。

已经习惯占便宜的人,突然间没好处了,那岂会善罢甘休啊,瓦刺部落饥不择食,开始挑起争端,于是噶尔丹的祖先瓦刺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的明朝边防将士猝不及防,损失惨重,于是便向兵部告急。

和瓦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做充分准备的后勤工作, 将战争当成儿戏

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可这件事在王振和明英宗眼中竟如同儿戏一般,面对边防军的节节败退,王振竟然认为这是一个能够使自己扬名立万,流芳千古的好机会,他终于可以建功立业了。

要说在官场上玩心机,王振是把好手,可要是说起打仗,他是个十足的外行,他好大喜功,想要拿下击溃外地的不世之功,于是他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明英宗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糊涂虫,他也想拥有太祖和成祖的赫赫战功,于是这场闹剧开始了。

满朝文武听说皇帝要御驾亲征全都进行劝阻,可是无济于事,明英宗和王振渴望得到名声的想法已经超越了理性,明英宗更是在宣布御驾亲征的同时,要两天后就率大军出发,打仗不是儿戏,起码要知己知彼,这次军事行动是一场庞大的,几乎举京师所有军力倾巢而出,起码也要做做准备吧,最不济也得将后勤保障工作做好吧,千百年来任何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明英宗不管这些,总之就是要立功。

两天后,大军真的出发了,一共东拼西凑了20万部队,对外宣称50万,由于明朝前期部队实行卫所军屯制度,多年为战,很多兵器都已经残旧不堪了,只有少量机动部队有趁手的武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出发之前临时从武器库拿出各种武器几十万件分发给兵士,这些兵士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征了。

王振带着皇帝和军队瞎折腾


由于指挥者的准备不充分,行军不到十日,军中就已经没有了口粮,此时已经行军至大同的部队依然没有发现瓦刺军队的身影,王振认为此时已经达到了威慑的作用,便决定班师回朝,在回朝的途中路过王振的故乡,在炫耀的同时,王振想要得到故乡的民心,此时正是长麦子的时候,他怕大军破坏麦田,又命令部队折返换路回京,他殊不知也先一直在注视着明军的动向,终于,在明军人困马乏的时候,也先率部突袭,饿着肚子的明军不堪一击,退守到今河北省怀来县的土木堡,一下子乱了阵脚,也先乘胜追击,以区区三四万人的部队全歼了明英宗几十万大军,而且还俘获了皇帝,王振在此役也死于乱军之中。

瓦刺几万人就将明军几十万人杀的片甲不留


如果说王振的贪功冒进、胡乱指挥是致使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那么其根本原因就是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几乎没有做,哪怕做了一点点工作,也不至于几十万大军让区区几万人全歼,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对手,但是饿了好几天的明军只能任人宰割。

英宗“北狩”,既当俘虏又是客,成败皆因朝贡贸易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在瓦刺部落被羁押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瓦刺人并没有难为英宗皇帝,只是草原的风俗习惯和资源不比中原皇宫,但是英宗皇帝也是衣食无忧,并有专人伺候,要比其还朝之后的软禁生活强多了。

在瓦刺负责英宗起居的是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英宗虽然是战争的俘虏,但是瓦刺对待明英宗的态度也是颇为尊敬,并且保证了其的尊严。在我国中原封建王朝历史中,被掳到北国的皇帝还有北宋时期的徽钦二帝,而他们二者和明英宗相比就悬殊太大了,英宗虽然是俘虏,但是却被待之以礼,那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呢?

宁死不屈


首先,明英宗并未妥协,古往今来人们都钦佩有气节的人,而明英宗虽然因自己一时昏聩而战败被俘,但是到了瓦刺却没有卑躬屈膝,他抱着宁死不屈的劲头,赢得了瓦刺上下的尊重。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是瓦刺的军事行动失败


其次,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得瓦刺军事行动失败,他们企图以明英宗为筹码要挟明朝妥协的想法,因为景泰帝朱祁钰的继位全部落空。

最后,朝贡贸易给瓦刺带来的好处和实际利益要比战争掠夺强多了,所以为了不终止和大明王朝的贸易,瓦刺不得不对英宗以礼相待,虽然英宗的皇位已经没了,但是其仍然是太上皇的身份,英宗早晚要还朝,因而不敢得罪英宗皇帝。

当然,英宗皇帝能够全身而退,这大部分都是因为朝贡贸易的功劳,瓦刺再向明王朝进贡的同时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连随行人员都能得到封官和印信,虽然这官是大明的官,不过当时大明是天下正统,瓦刺人得到了受封回到部落也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本,同样大明还开放贡市和马市等进行自由贸易的场所,和游牧民族进行等价交换、买卖,这无形中也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而更明显的是给双方百姓都带来了切合实际的好处。

总结:

所以说,和瓦刺的战争因破坏朝贡贸易而起,而结束也是因为朝贡贸易所带来的的好处远胜于战争掠夺,明蒙之间的关系在日后的发展皆随着朝贡贸易的发展而变化。

繁荣的贡市贸易场景


客观的说,朝贡贸易的蓬勃发展对于大明和瓦刺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不能因为发生了战争而去抹杀其历史的功绩,朝贡贸易的积极影响对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历史融合不可低估,而“土木堡之变”就是隐藏在朝贡贸易摩擦下的一场闹剧,在之后的时间里,朝贡贸易达到了顶峰,但是在明朝中后期之后,明王朝单方面停止了和所有少数民族的朝贡贸易,这无疑是历史的倒退,从此边患愈演愈烈,终于酿成大祸,成为了大明王朝灭亡的众多原因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2505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