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结束,开不了学,孩子们只能在家里学习。家长们想的好,给孩子列了满满当当的计划,不想让孩子被电子产品绑架。然而计划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网上看到一个孩子不想上网课,妈妈想出了办法,将网课投屏到电视上,在客厅里摆上桌椅,再用绳子把孩子的身体绑到椅子上,这下跑不了了,不执行也得执行。
这位妈妈也是很无奈,同作为家长,我也很理解他这种做法。但是理解之余,我们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孩子顺利完成计划呢?孩子不想完成计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这种状态呢?
有。
原因一:执行计划的决心不够坚定
其实不止是孩子,就算是大人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朋友圈中经常看到有人在读书打卡、健身打卡,往往坚持几天就没有下文了。其实并不是这个计划执行起来有多难,而是执行的人决心不够坚定。
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尚未成熟的孩子,用理智克服懒惰往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因为真正驱使人行动的除了高级的“理智大脑”外,还有“初级大脑”。
初级大脑不具备思考和长远规划的能力,更加倾向于人的本能欲望——它充满短见、服从于习惯、害怕困难、服从威胁并且十分懒惰。
解决措施:
① 开始时要坚定原则
作为孩子来说,尤其是小低年级,要想执行好计划,最重要的是家长的决心要够坚定,让孩子觉得凡事都是有原则的,不能因为一些情况或者心情不好,就不按计划执行,那今天有这样的借口,明天又有那样的借口,计划就很容易被改变或推迟,甚至流产。
只有家长决心坚定了,不给孩子偷懒的理由,不然孩子觉得这个计划是可以不做的,才可能执行下去。
因此,制定好计划后,家长要监督孩子认真完成,必须坚守“尽可能严格执行,不做临时改动”的原则。
同时我们也要做好表率,自己首先要做事完整,不半途而废,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
② 培养固定习惯
初级大脑不喜欢改变,往往依赖于一些固定的习惯。好的习惯一步步建立起来后便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每天按计划执行就会形成习惯。
比如我让孩子每天练字,一开始孩子也抵触,我每天把这项任务列为首要任务,坚定地陪孩子执行再加上鼓励,把最初的几天熬过去,让孩子形成固定习惯,后面坚持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原因二:计划枯燥,缺乏趣味性
如果计划的内容缺乏趣味性,执行起来枯燥无味,很难坚持。比如一些背诵的东西,本身比较枯燥,孩子背起来费劲,完成不了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孩子就更加抵触了。
还有,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有些家长喜欢连续不断地灌输知识,虽然这种精神让人敬佩,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但很多情况下是讲到哪里,孩子就忘到哪里。
解决措施:提高趣味性,同时使用“蔡加尼克效应”效应,让孩子开心学习
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家长用知识的画笔去描绘。但是,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会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
① 增强趣味性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相对于游戏,学习任务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孩子也很容易厌烦,提高趣味性是孩子坚持的不二法宝。
比如假期中我家孩子每天背古诗,背起来很乏味,孩子也坚持不下去,我们就不单纯背古诗了,找出了古诗相关的故事讲一讲、视频看一看,相对来说,趣味性就增加了一些,也会减少孩子的畏难心理。
在背单词的过程中,我们把单词做成了一个个的鱼,通过钓鱼的方式来记单词,玩的过程中学习,孩子不仅不反对,甚至每天还在期待这个环节。
② 使用“蔡加尼克效应”效应,让孩子期待学习
让孩子开心学习,就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机制应用到教育孩子上来,让孩子开心地学习。
有一个效应叫蔡加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看到这个效应,我想到小时候听连载故事,每到关键处就结束“且听下回分解”,然后就特别期待第二天的故事。
其实,我们教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在讲到关键处不妨稍作停顿,让孩子谈谈看法,这样孩子就会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对这个关键点产生深刻记忆。
也可以在讲解一半过程中给孩子留个悬念,使孩子的求知欲受到阻碍,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他的求知欲已经被激发,这时候的效果就会比较理想了。
原因三:计划的内容大大超出孩子能接受的水平
有的孩子课内学习掌握的不好,如果家长一味地拔高,让孩子去学习课外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会觉得难度大,遇到困难就会心生退缩,当不会的内容积压的越来越多,那计划也就很难执行下去了。
解决措施:难度不要太大,在孩子的“学习区”
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孩子,评估孩子的学习能力,比如孩子的专注力大概多久,目前的学习安排对于孩子是什么水平等。
根据孩子的能力,可以将孩子的发展区分为三: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我们要孩子的学习水平、知识储备、专注力等,给予孩子合理的安排。
① 难度要在孩子的“学习区”
了解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发展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在孩子能力的基础上稍微有一点拔高,才能起到提高能力的作用。在舒适区无法得到提高,而在恐慌区容易让孩子抵触,所以计划的难度要合理,最好在孩子的“学习区”。
② 把有难度的任务拆分开来
不要把有难度的任务都集中到一起,比如孩子的背诵任务,有背古诗和背单词,可以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完成,上午10分钟,下午10分钟,总时间不变,但是每次进行的时间短,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大脑兴奋度更高,记忆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③ 第二天的任务第一天提前预习
比如背诵古诗,在背诵完当天的任务后,读一读第二天的任务,这样也会给第二天的任务降低难度,孩子会更快地完成,这样难度降低孩子也就不再有抵触心理了,计划也就能顺利地往下执行了。
④ 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指导和提示
当孩子碰到问题寻求帮助时,鼓励孩子自主思考,但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和提示,这不是代替而是帮助孩子想办法,以防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灰心丧气。
原因四:缺乏一定的奖惩机制
当孩子表现好时,没有激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而表现不好或不完成,也没有惩罚措施,完成不完成都一样,孩子就不愿意完成了。
解决措施:创造短期激励,并提供适度的威胁感
小低年级的孩子还是需要一定的鼓励和肯定的,当孩子计划完成的好,给孩子一些肯定,哪怕是一个小贴画,让孩子感受到回报和成功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的学习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计划才能更好地执行下去。当孩子不完成时,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孩子及时改进。
① 创造短期的激励
初级大脑是渴望立刻得到的、冲动的、短视的,所以必须提供肉眼可见的短期激励。
比如你可以计划一些小奖励,每当孩子某一阶段的计划完成,给孩子一个小奖励。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具体的短期激励,通常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短期目标。
可采用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并监督孩子独立地做完某件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习惯养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废。
② 提供适度的威胁感
对大脑来说,威胁感是一种强大的激励,远远超过“利益感”。“威胁”是一种原始的动力,可以直接刺激初级大脑,产生“立刻就要行动”的感觉。
比如对原始人类来说,不论平时有多么懒惰、不想动,但是一旦感觉狮子来了,大脑就会释放威胁信号,他们就会克服一切惰性,拔腿就跑。
如果给孩子安排一个小型的测验,或者给孩子多一点的挑战,孩子为了成绩也会逼迫自己努力的把计划搞好。
其实一份计划能否顺利执行,首先计划要合理,而且要看家长和孩子坚持的决心有多大,付出的努力有多少。如果孩子没有恒心,我们也没有尽到监督的责任,那计划就很容易中断。
执行计划这件事,看似小事,实则能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决定和毅力,以及遇到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所以,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完成计划,只有全力维护计划的完成,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只要孩子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执行计划的决定才会更加坚定。
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在执行计划、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更积极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
@乐陪娃 一手带娃,一手写作,我有落地的家庭教育经验,愿和你一起分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2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