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其实很多时候在面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时会有偶尔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大多不是因为我们缺乏好的教育理论和实操方法,而是当事人家庭的“知道但不履行”。虽然这样的事实并不是基于他们的意识故意,但就是没办法践行到日常行动中。也就是说如果能得到当事人家庭的行为配合其实是能够帮助他们彻底解决已经显现的各种教育问题的,所以就感觉非常非常可惜和遗憾。因为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讲解决方案是完全可以落地的,但问题就恰恰卡在了执行层面上。没有什么是比这种名知道如何解决就可以帮到孩子了但就是做不到而感到痛苦的了。
我想很多负责任、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慨吧。我们总是试图给我们国家的父母传达一种概念: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在当下的时代还是非常丰富的,当我们了解了具体个案的情况,进行专业的分析过后是可以给到我们每个家庭具体的解决方案的,这点从专业性、执行层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为什么我们最后发现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一个彻底的、满意的解决结果呢?问题大多出现在了父母这一方。
首先孩子教育问题的形成与解决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但父母无法从大框架的角度去整体审视孩子的教育
之所以说这是个大框架,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形成与显现不是一个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从有点苗头到聚集发生再到父母意识到再去找专业人士进行解决时间上已经非常久了,短期的最少也是两三年,长期的话有可能就是十几年了。但我们知道时间拖得越久,肯定解决起来就会更费劲。我们在很多成长背景资料的获取过程中通常都需要父母开始回想孩子出现问题时的苗头最早是什么时候,但通常最后我们发现从孩子这里得到的时间信息永远都早于父母所提供的时间信息。
所以从很多家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在这方面是表现迟钝或者木讷的,而这种非敏感性不光表现在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上,更加表现在没有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个整体的规划和认知。比如很多父母只能想到孩子最近两三年的规划,比如只能在学校、培训机构、名师这些硬邦邦的教育资源上进行一个思考和准备,但更长的或者更为全面的教育规划和发展目标是欠缺的。当然这还是对于那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父母有丰富的职场经历才会去考虑的,而很多普通的家庭基本上只能跟着学校的节奏、孩子当下的情况来随时做出应对和解决,丝毫没有超前和主动的意识。
所以这就导致了父母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处于一种认知上的片面、视野上的局限、准备上的不足、心理上的随遇而安、行为情绪上的焦虑。事实上很多家庭也是如此,没有多少家庭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自信、有实力、有把握的。其实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父母是否有教育系统理论学习的经历、背景以及父母是否一直在教育领域从业。很多家庭的父母会自卑地认为是自己的职业专业选错了,没有从事过与教育相关的职业导致的。
但我想告诉这些觉得孩子的父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就一定占有优势的父母们,你们的预设和臆测并不一定全对。因为从很多父母就是从事教育行业的家庭个案中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会越发严重难以简单解决。所以父母是否从事教育行业并不和孩子的教育成功之间存在必然的作用关系。但我们从对父母方面的研究中发现,虽然职业领域不完全起到作用,但父母的危机意识、长远规划、事物时间宽深度的延展性等方面是一定会表现地非常突出的。
比如当孩子第一次出现使用暴力语言的时候,父母可能首先能够敏感地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且会提前预设到孩子现在这个小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对以后造成多大面积的影响,当然这个预设会是最最糟糕的那种情况。当父母能够足够看得远,走向分析地足够准确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在当下积极地帮助孩子解决。就是说未来的时间以及事件的发生概率已经在父母的大脑里了。但有些父母可能就没有及时接收到孩子的信息,更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透彻、那么严重,就觉得说我的孩子是无意的,或者就是在哪里听到了那么一句纯粹是模仿而已,会不自觉地为孩子找借口把这个问题遮掩过去。想法做法完全不同的父母就会导致两家的孩子有不同的结果。
还比如当孩子第一次使用一个抽象用语时,教育意识足够的父母就会知道说,哦,我的孩子已经开启了抽象思维的成长节奏了,那么在日常的家庭中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多引进一些类似的积极属性的抽象用语了,同时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也会积极引导孩子多发表想法,在很多事情的解释上也会更加注重从不同的角度、人物关系来给孩子进行阐述和讨论。而且还会在不同的年龄段逐步进行难度和维度的加深加宽。因为他们非常清楚无论是在孩子的学业中还是未来的职业中,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到底占了一个人能力的多大比重,职业的父母对此是会有亲身体会的。但普通的父母就很难能够把孩子的这种很多从萌芽时期开始一直延伸到未来十几年几十年的能力发展实施作一个意识上的认知和系统性的操作。
所以在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的父母可以尽早地去预设很多,准备很多,框架搭得尽可能大,里面包含的内容尽可能丰富,只多不少,这样的意识和行为我想是需要提倡的。在教育这件事上,真的是没有穷尽的。除非说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就没有一点儿期望,有那种种什么随便长,长成什么都不在意的随遇而安的心态,否则还是要尽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
其次父母在几十年的长大过程中是否真的成长了呢?站在孩子教育的角度看,这是很多父母都应该反省的一个关键问题
有人说这和孩子的教育结果有什么关系呢?很多理论不是在提倡说要做自己吗,那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呀。其实不然,否则我们也不会一直致力于想要从父母和家庭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来提升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了。
“长大”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更多的是说生理上进入了成人的阶段,但“成长”才是意味着个体从心智上上升到了成人的标准。从大量接过的教育案例中我们发现,如果孩子在教育成长方面显现了问题,那么我们能特别敏感地看到其父母身上暴露出的种种幼稚的问题,从事实中看“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是客观存在的。虽然说我们感官上看到的是一个成年人,但从其表述中、行为中、想法中的点滴中都随时透露着心智上的婴孩感。
可以想象,即使他们需要慎重严谨地面对咨询师都会如此表现,更何况是在私密度自由空间足够的家庭中呢,那岂不是会更肆无忌惮?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觉得这就是我自己真实的样子啊,为什么要改?我相信很多成人在某一个阶段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其实负责任地说这样的想法在组建家庭后,有了孩子后是真的会遭来灾难的。
因为再优秀的个体都有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和需要提升的部分,可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是无穷尽的。如果父母们一旦陷入到自我满足、自我优越、自我享受中而出现事实上的停滞,那么无论对于父母自身还是孩子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即使那些已经是行业精英的优秀人士,他们仍然持续致力于自我的不断成长中,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没有哪个个体是会一直拥有优越感和实力上的绝对优势的,反而是那些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的父母才会极大地显示出自信。同时从人类本身的局限性看,有思想的物种是很容易陷入到自我角度中来看问题看世界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去主动思考,再到能够站到不同的角度和位置去思考,最后回归到自身角度进行反思,这个过程的做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与此同时整个的外部世界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还是以人类无法预知的速度进行着更新迭代。
比如很多父母学了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就会突然觉得自己懂了许多,可以很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了,可是真正放到实操中时又会发现根本不会用,于是就有个质疑的过程,然后继续学习,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会重复同样的认知过程,直到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学习是无穷尽的,才会稍微的有点悟到,稍微地开始对于教育产生些许的敬畏之心,这个过程其实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体会的。但如果真正做了就会发现这种成长是踏实的,不容易的,有成就感的。
比如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也会犯这种自以为是和成人优越感的错误。他们总是觉得孩子是个小屁孩,吃得饭还没自己吃得盐多呢,有什么可危机的。这正是我们成人最大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成人的今天和昨天是一个样,还有很多是今年和去年是一个样的情况的,但我们面前的这个孩子可是天天都不同哦,而且他们的成长速度如果能用精密的仪器测量并向成人展现直观数据的话是一定会让我们的成人惊讶的。但显然这点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了。
结语
所以无论父母的成长背景如何,教育背景如何,职业经历如何,或者曾经有多荣耀,多平淡,但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种一直在路上的心态,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提升、不断反思。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教育方面更科学地布局,更重要的是在掌握了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破解成人群体自己的弱点壁垒,能够尽可能地看到事实的全貌,能够一直保有谦虚和严谨,而不是总是自感优越,因为这样确实对自己对孩子对整个家庭甚至更广的群体都没有切实的帮助。
我们希望我们的父母能够意识到我们是需要一定的危机意识的,是需要能够谦虚到对于万事万物心存敬畏的,是需要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和孩子同步进步的,是能够看到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都是在不断进步的,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教育盛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1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