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萌娃育儿宝典
导语:很多父母在关于“受欺负”这个问题上,教育孩子都是秉承着“寸步不让”的态度。孩子们在群里里被打、被抢东西、被骂开始,家长们往往推崇的都是“以牙还牙”的社交原则。别看孩子还小不懂事,但小时候不教会他是非观,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就会越来越偏颇。故而从他开始“抢东西”或“被抢东西”就要开始重视。
当孩子们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们处理事情的原则录取家长们的态度。有很多家长们总以“胜者为王”的态度教育孩子,认为“抢”赢或者“打”赢说出去就有面子,这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自主意识。其次在孩子自主养成这种意识时,有可能是群体中这种风气较盛,家长要及时干预。
可能导致“抢东西”出现的因素
无论是在幼儿园中,还是二胎家庭中,“抢东西”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待在一起玩耍,有可能得胜的欲望、想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群体间的风气大多如此……原因是来自外界多个层面的。想要干预首先早知道原因来自于哪里。
1,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行为
很多幼儿园的孩子回到家后对父母哭诉,总是有同伴抢他的东西。有的父母会选择让孩子“抢回来”,认为这是勇敢的表现;而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更有父母选择让孩子忍气吞声,凡事教育孩子不做那只出头鸟。而那些喜欢抢东西的孩子有的父母表示赞扬,而有的却聪明的制止孩子。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鼓励与否定直接决定他们的群体行为。
2,得胜欲望太强烈
在家中很多孩子都是父母姥姥捧在手心的宝,不仅事事谦让且无人与他争抢。但在群体中,每个小孩几乎都是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一个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对胜负欲的渴求。他们还分不清公共的和自己独有的,即使是独有也没有分享的意识。当出现争论时就会出现“抢东西”的现象。
3,以满足自己需求为先
2岁的孩子自己没有经历过,不会明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就像心理学家艾森伯格曾经提出的理论一样,学龄前儿童正处于道德推理能力发展的快乐主义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大脑中首要释放的信息就是自己的需要。2岁的宝宝以自己的喜好而导致的行为,不会去想自己的行为会给同伴带来怎样的影响。
喜欢“抢东西”的孩子会对性格造成什么影响?
家长们对“抢东西”的行为不加以干预,大多是以为两岁的孩子还小,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其实隐藏的问题很大,关乎未来孩子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往往不占理的“强势”不是勇敢,久而久之脾气会容易暴躁且不通情理,面对困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随之下降。
1,对抗逆境能力差
面对比他弱小的孩子可以争夺玩具,抢来的东西难道就比自己手中的玩具更“香”吗?这只是一种获胜心带来的表面成就。随着年岁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长,家长对其日益增长的欲望也都会满足。久而久之孩子逆来顺受惯了,他们对抗困境的能力就会变差。喜欢的东西需要正确的方式去争取,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也不会因为失败而过于沮丧。
2,毫无分享精神,同伴关系差
喜欢的东西第一个念头就是据为己有,而在群体关系中,懂得分享的孩子能更快融入集体。而两岁这个阶段正处于学龄前,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才能使未来的社交更开心。一个喜欢“抢东西”的孩子容易收到集体的排斥,而他自己却不自知,就需要父母在早期进行干预。
3,喜欢“抢东西”的孩子隐藏着自私自利
喜欢“抢东西”的孩子只是这一件事就能看出,孩子总是先计较自己的得失。就像孔丘曾说的那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小时候不干预长大了更难。且君子不夺人所好这句话很小的孩子就要懂得。正确的价值观要从小养成,年龄不是任何“无理”行为的原因。
孩子多次出现争抢,该如何干预?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首先家长对这种行为不可姑息,每次出现都要及时干预。孩子无论是被抢的对象还是主动争抢都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要掌握方法徐徐图之。即使孩子做的不对,也不宜在大庭广众之下急言令色。这种只会当时起作用,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他们没能真正明白。
1,树立物品“所属关系”的认知
顾名思义就是东西与持有者的关系。为什么不能抢玩具,因为这是别人的东西,不经过同意的明抢就与强盗无区别。平时在家庭中就要帮助孩子树立这种物权观念,如果需要用属于父母的东西时,同样需要征求同意。家人尚且如此,面对陌生人的这种物权观念才会更强烈。
2,事情已经发生时,这样应对才能化解尴尬
往往宝宝抢别人玩具时,很多家长一时气急会打骂孩子,要不就是大声训斥,这种干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收敛自己的情绪,正确看待问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手中的玩具新鲜感只是一时的,很快便能被新出现的事物吸引。故而在出门前可以多带一些小玩具或者零食以备不时之需。
3,会分享的孩子更讨喜
从小就要训练孩子学会分享,不管是自己拥有的玩具还是手中正在吃的零食,都是生活中提现分享的细节。面对家中出现的小朋友,妈妈可以主动和孩子说“能让这位小朋友一起玩你的玩具吗?”“能把你手中的零食分享给妈妈吗?”从类似这样的话开始,让宝宝学会分享的过程中,他们也渐渐意识到玩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
“抢东西”这种行为看似是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其实就能看出不少东西。从脾气到性格雏形,这样的行为发生一次,家长就要积极干预,不能放纵不管。
不知道这种尴尬的“名场面”,家长们平时是怎么处理的呢?不妨在评论区表达一下看法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0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