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冈村宁次是侵华日军头目,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侵华中坚持“三反”:
反对扩大、反对扶植汪精卫、反对大东亚战争。
这反对扩大,是他最早的一个主张,即反对日军对中国发起全面战争,反对挑起卢沟桥事变。
何以言此?
我们来看看他回忆录里的真伪信息。
冈村宁次
在1940年年初的日记中,冈村称“那次卢沟桥事变,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其解释原因有3:
①“缺乏全局性的认识,对当今中国要求统一的觉悟判断错误”;
②“轻视对作战成果的消化,政务不统一,煞费苦心于建设新政权(指汪伪政权)”;
③日本内阁“过于频繁地进行人事更迭,海陆军意见不统一,造成日本没有稳定的战略,朝令夕改,最终致使扩大”。
冈村说,其实,日本在与中国签订《塘沽协定》后,就是“撒手”退兵的最好时机,1937年的“扩大”,从一开始就是个错。
为何这样认为?
我们来看看当年的背景。
1933年4月下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制定了进犯热河的罪恶计划,对长城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门一带进行进攻,以逼迫华北内战,以战迫和。
5月24日,冈村密见中方人员,商定停战事宜。
5月31日,中日双方在天津塘沽港口的中国兵营内,签署了《塘沽协定》,约定长城一线为日军占领,中方认可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的侵占。
这个《塘沽协定》,是冈村亲自拟定的。签字时要求中方一个字不改,1个小时内作出结果答复,非常傲慢。
这段历史,冈村每每提及,不无自豪。
古北口位置
其实,当时他领兵越过长城线作战时,是受到日本国内质疑的。
当时的日本,军部未完全控制政府,内阁与军部意见不一,包括天皇裕仁,都对关东军越过长城入侵华北表示“震惊”。
根据冈村的说法,很多日本人对入侵热河不认为是侵略,认为热河是满洲的领土,但对打到长城以南持反对意见,那是侵略中国。
对关东军来说,为确保伪满的安全,他们一直想在热河搞出一个“缓冲区”。所以冈村悍然进攻古北口,“以战迫和”,逼迫中国人签署了《塘沽协定》。
事后,他还专门回东京见裕仁,拿着地图亲自向他解释,保证之后不会再越过长城。
古北口
签订《塘沽协定》后,冈村达到了目的,心中甚慰,说这是日本最好的结果了,也是多年来日本在中国取得的最大的范围。
这是“从满洲事变到太平洋战争,我国长期作战的最重要的境界点。”
1936年,日本少壮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军部高层反扑,最后全军整肃,重新实施“武官现役制”,军部以此牢牢掌控了政府。
日本由此变成法西斯独裁政府,并在1937年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配图
卢沟桥事变时,冈村是陆军第2师团师团长,正领兵在东北与抗联作战。
获悉事变,他建议“尽早结束”、“迅速解决”事变,“深陷下去,必为苏联所喜”。
所以,多年来,虽然他作为侵华头目一直领兵侵略,但对卢沟桥事变,一直持否定态度。
他还称,一直以来,他和石原莞尔一样,都坚持不扩大。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放弃不扩大方针,是个失策。”
实际上,他们的不扩大,是在既定侵略的基础上的不扩大,意在图谋更深远、更险恶的侵略。
正如石原所说,对满洲,应该像苏联一样发展几个5年计划后,使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实力都强大了,才可能与中国对抗,进行进一步的侵略。
冈村和石原对扩大战争保持着少有的清醒,对满洲保持着贪婪的迷恋。
《塘沽协定》后,冈村甚至说,“我期望牺牲一生,永驻满洲,服务于国家。”
把满洲看成日本的“生命线”,这是日本侵略者最大的错误。
但晚年的冈村,只反省到卢沟桥事变的错误,却没反省到侵略东北的根源。
另外,冈村尽管反对扩大侵华,却依然带兵步步侵略,成为驻扎中国最长时间的日军将领、最高级别的侵略头目。
这种口是心非,也让人质疑。
对此,冈村在战后解释,自己是战场上的将领,军人的任务只有服从。决议未出来可以提出建议,一旦形成命令,自己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忠诚执行命令。
这种说辞,其实也是事后洗白。
如果他真是清醒,真的反对侵华,就应该和石原莞尔一样,坚持不懈地与扩大派斗争到底。
即便不跑到东条英机前面指着鼻子羞辱他,也要不失时机地向信赖他的天皇和政客、军部要员等,说明自己的主张,挽救日本于险途。
但七八年的时间,冈村没有任何“进谏”。
有的只是一次次领兵作战、自己军中官职的一次次晋升。
因为,只有不断地侵华战争,冈村才能保住自己的命途;只有不断地杀戮、疯狂地扫荡,才能让他不断取得褒奖,彰显自己的价值。
这才是一个“坚持不扩大”的真实的冈村。
===========
参考文献:
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0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