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督促孩子自主学习哪种激励机制更好:是奖赏,还是惩罚?

督促孩子自主学习哪种激励机制更好:是奖赏,还是惩罚?


在寒假之前最让家长和孩子烦恼的便是期末复习了,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想要他们乖乖听话配合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这学习上的事情,抛开那些及其少数能够自主学习的孩子,大多数都需要家长们使用一些“手段”在学习上推孩子一把。

要说这家长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段”就不得不提到“激励机制”了。

一般来讲“激励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奖励“好”的结果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说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好期末复习,在期末考试中考个好成绩,就会这样和孩子说:“如果你好好复习期末考上95分,我就给你买个新皮肤”

2.惩罚“坏”的结果

还是刚刚的期望,孩子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取得好成绩,如果是习惯性使用惩罚机制的家长则会跟孩子这样讲:“如果你期末考试没有考到95分,以后零花钱和玩具都减半”

不过,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进行过反思:到底是奖赏更有效,还是惩罚更有效呢?奖罚措施是真否真的能够提升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2019年的时候心理学家Ballard等人(2019)做了如下图的实验:

在黑屏中首先会出现一个白色的“十”字,接着出现40个白点,这40个白点中有若干固定朝一个方向移动,其余则随机移动。被试需要鉴别其中固定移动的方向。

实验参与者的任务就是判断往固定方向移动的点点是往左上移还是右上移的,然后按键进行反应。

这个任务呢有3种难度:

  • 有8%的点点往固定方向移动;
  • 有6%的点点往固定方向移动;
  • 只有5%的点点往固定方向移动了

研究者先观察了在没有奖赏和惩罚的情况下参与者们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研究者设定了一个“77%的正确率和平均1.071秒的反应时间”的评判标准和奖惩制度。

将实验参与者分成3组:

  • 惩罚组,没有达到上面标准的话就罚款2.5澳元
  • 奖赏组,达到上面的标准就奖励2.5澳元
  • 基准组,没有惩罚也没有奖赏

每个人都要做9组测试,每种难度各3次,在揭晓答案之前我想大家可以尝试着猜一猜哪种情况下参与者的表现会更好。


根据下面的图大家就可以发现,无论在哪种难度的情况下,在惩罚组的参与者正确率都是最低的,所需要的反应时间也是最长的。

简单点来讲,当人在可能面临惩罚的情况之下,他们处理信息的质量整体上会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人本能的将大量的认知资源都用来检测自己的行为了(比如:我这样到底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我这样做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自然而然人们用在加工信息和执行任务上面的认知资源就少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奖赏也会让人们更多的监测自己的行为,但同时整体也能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质量就不补偿了监测行为上过度使用的认知资源,总之,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惩罚手段下整体来看负面效果比较突出,不是说动机上面有负效果,而是说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下降。将这个试验用在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排除孩子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心理学上面的一个专业名词,说得简单点:孩子自身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需求。

为什么很多家长觉得在辅导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很累?绝大多数是因为孩子本身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家长每天在学习这件事上监督、提醒、好言相劝,甚至是直接帮孩子做好,关键是心力交瘁还没有效果。

事实上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就好比一辆汽车,没了发动机,自己不动只能是家长老师在后面推着孩子往前走,家长不心累才奇怪了。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内驱力可以分为三种:

1.认知内驱力

这个指的是一个人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心理需求,对于孩子来讲就是“自觉好好学习的力量”

在孩子身上“好好学习”的力量主要是由这3个动机组成

  • 好奇心

探索世界与理解环境知识的好奇心是推动孩子学习的潜在动机

心理学家及经济学家乔治·罗文斯坦说,好奇是人对信息缺口作出的一种反应。他认为,信息的缺口,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刺激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对学习的渴望。

  • “有收获”的预期

简单来讲就是孩子内心对自己的一种超前肯定:我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能和尊重

  • 社交关系和外部环境

如果说孩子所见的社交关系是有学识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朋友,或者是孩子处在鼓励学习,重视学识的大环境(这里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也会触动孩子心底的内驱力。



2.自我提升内驱力

这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取得一定成绩,获得一定的认可,赢得一定地位的需求。简单点来讲就是孩子心中想要取得好成绩赢得同学老师家长认可的上进心。

从教育的长远角度来看,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是孩子追求“成就”的动机,它能够促使孩子把学习目标指向自己的理想和成就,在学习期间,相比“认知驱动力”的直接学习动机来讲,自我提升驱动力是间接但更持久的促使孩子努力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和较高的名次

但值得一提的是如若是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自我提升内驱力”则会助长孩子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孩子过分在意成绩和排名,而降低了对学习知识本身的兴趣。

所以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自我提升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相结合,就如同汽车有发动机也要有机油才行,两者一起发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热爱学习,积极获取新的知识



3.附属内驱力

这个是指孩子为了保持家长老师或者是其他权威长者的认可和赞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搞好学习的需要。

举个简单的小例子:一个女孩因为赢得了家长和老师的认可而开心,为了保持这种感觉女孩努力学习

附属内驱力有相对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年龄相对较小的孩子身上,附属内驱力是孩子学习上占比最大的内驱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和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萌芽,附属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会逐步减弱,就连附属对象也会由原来的家长老师转移到同学朋友身上。

这一点到了青春期特别明显,青春期同学朋友的赞许和认可成为孩子学习的一种有力动机。

简而言之,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对于内驱力的分类可以提炼成三句俗话:好好学习(认知内驱)、天天向上(自我提升)、有人赞扬(附属内驱)。



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在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上面助力呢?

1.好好学习(认知内驱):不去破坏孩子的认知内驱力

柏拉图曾经说:“好奇者,知识之门。”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反应,不需要家长可以培养,只需要家长稍加引导便可。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在还没有引导之前就已经破坏了孩子的认知内驱力而不自知。

家长常见的破坏行为:

  • 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以不耐烦的态度或者是打击式回应孩子的好奇心求知问题
  • 强迫孩子进行无意义地重复性学习,比如:额外添加的简单机械性重复抄写的暴力作业
  • 学习内容难度过高,孩子挫败感堆积过多,导致孩子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简单点来讲就是“我怎么学都是不会,干嘛还要学?”
  • 含蓄的中国父母向来不擅长鼓励,准确点来讲在绝大多数父母的口中“打击”就是鼓励,“隔壁你那同学都能次次95分以上,我不信你连95分都考不上”

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营造在尊师重教和热爱学习的家庭氛围,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孩子的探索行为,适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采取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复盘所学知识,让孩子在点滴收获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不断激励自己前进。



2.天天向上(自我提升):满足孩子最基本的4种需求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提升内驱力并不像认知内驱力一样,可以无条件地自发产生,相反它需要一定的前提。

众所周知,在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中,个人需求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那我们今天所讲的“自我提升内驱力”和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里最高一级“自我实现需求”基本对应

所以家长在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最高层次的“自我提升内驱力”之前,应该要先检视一下底层的其他需求是否已经满足:

  • 生理需求:吃饱穿暖,休息充沛,身心健康
  • 安全需求:身体安全(没有家暴、校园欺凌),心理安全(没有情感忽视,留守,拥有父母或是养育者足够的情感关怀)
  • 社交需求:孩子有稳定健康的友谊或是同伴关系,能在社交群里中获得一定的认可。
  • 尊重需求:孩子是否得到父母或是养育者足够的尊重(控制欲强的父母难以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

如果这4中需求都已满足,那么孩子“自我提升内驱力”就更容易启动。



3.有人赞扬(附属内驱):先让孩子信服赞扬才有力量

附属内驱力相当于是孩子的一个辅助,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欲望都相当强烈,前面两种内驱力的功效已经稳定或者是减弱,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有一个辅助来推一把。

这个时期的孩子好面子,他会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而努力上进,首先这个人得让孩子打心眼里“信服”,这个人可以是老师家长,也可以是朋友,只有获得孩子的尊重和信服,在孩子心中,你的认可和评价才会有力量,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就像之前热播电视剧《小欢喜》里面,对了学霸英子来讲,忘年之交的好友刘静阿姨就是她的的辅助,刘静用合理的方式去认可英子,不仅是认可英子的成绩,也认可英子努力的过程和梦想。所以刘静的赞扬才会起作用,帮助英子走出困境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妥协。

当然理想状态下这角色最好是父母能够长期扮演,让孩子尊重你、信服你,看重你的认可和评价。这样家长的教育行为才能更有效果,影响力度更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思,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督促孩子自主学习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家长的一场自我修行,在这条路上希望我能与大家同行,如果大家有什么关于孩子学习的糟心事,欢迎留言与我分享。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0035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