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每天跟孩子交流,亲子关系却还是很尴尬,父母要懂得同等交流

每天跟孩子交流,亲子关系却还是很尴尬,父母要懂得同等交流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同事小蔡非常羡慕我和儿子的关系,经常问我该怎么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实际上,我和儿子的相处模式跟他人的并没有什么差异。非要说不同的话,那应该就是我们之间的交流会更多一些吧,至少和我身边的一些家庭比起来,我们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一点。

我话一说完,小蔡却显得更激动了:"我在家和孩子的交流其实也不少啊,就算工作很忙,我也一定会抽出时间打电话关心一下他。但是我们之间总是感觉有股尴尬堵着,我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那你平时都是怎么和孩子交流的?"

"一提起来,我就生气。我那儿子好动,天天捣乱。吃个饭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我要是每次不在旁边说他几句,恐怕家里的碗都得被他打碎。

还有这个学习成绩也很让我头痛,下学期就升初中的,现在整天就知道玩,不督促他就不会学习。我每次静下心来跟他说学习的事,他就给我转移话题,要么就敷衍我。我说的话他是一点都听不进去……"

听到小蔡的这些话,我算是知道为什么不缺乏交流的他们,亲子关系依旧会不如意了。相信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和小蔡有着一样的烦恼,实际上原因就出在交流这件事上。回忆一下,是不是每次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你经常都会以这样的句子开头:你太不懂事了、这样做不对、你应该这样……

家长总是在交流的时候不自觉地将大人想法带进去,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否认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这样的交流怎么会平等呢?而不平等的交流必然不会带来有效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亲子之间交流很多,但是家长却总是感觉走不进孩子内心的原因。

为什么说要与孩子进行同等的交流?

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20870名孩子里只有不足27%的人会将自己的真心话告诉家长。很多孩子表示,并非他们不想和家长敞开心扉,而是每一次交流都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家长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告诉他们应该好好学习,什么事情才是他们这个年龄应该去做的等等。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的不断疏远。

家长们交流的大部分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因为爱你,所以我希望你能养成好的习惯;因为爱你,我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因为爱你,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做的都是为了你好。

但是家长们恰恰忽略了一点,理解是双向性的,如果家长无法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他们的行为想法,那么怎么会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一昧的打压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将心事埋藏在心底。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在得不到释放以及家长的进一步强压下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他们的身体健康。

同等交流的重点在于学会倾听并接受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的不成熟行为和想法,因为这正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遇到事情的最直观表现。

家长们也同样是从懵懂无知的年龄长大,也会更知道在孩子一般大的年纪什么才是自己心里最看重的东西才是。而缺乏平等的交谈只会抑制孩子的天性和想法,孩子之所以可爱,不正是因为他们天真又烂漫的性格吗?况且,抑制孩子的想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对于孩子未来的性格发展也具有不利的影响。

如何与孩子建立同等的交流,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建立同等的交流,需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并寻找共同话题。

组成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话题。如果亲子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来支撑聊天,那么这种交流注定是无效并且尴尬的。如何和孩子建立共同的话题?首先家长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他喜欢的一部动画片或者一本书引入话题。

和其他孩子相比,儿子对童话故事有着比动画片更大的兴致。从发现他对童话有着极大的兴趣之后,我每天都会和他聊到故事,有时候故事还成了教育他的有利"武器"。有一段时间儿子吃饭总是挑食,一顿饭下来,吃进嘴巴里的只有勉勉强强几口饭。

我并没有因此训斥他或者跟他说挑食的坏处。而是在一次吃饭完后问他还记不记得《挑食的小兔子》这个故事。儿子兴高采烈地点点头。

我又问他:"兔子和小猴的比赛谁赢啦他回答:"小猴。"

"为什么呢?"

"因为 兔子晕了。"

"为什么呀?"

"因为小兔子只喜欢吃蘑菇,挑食就晕了。"

"那它挑食对不对呀?"

"不对"

"那它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不能挑食,要多吃……"等儿子自己讲出挑食这件事之后,我再开口跟他讲明挑食带来的后果,于是在那之后的每一餐他再也没有挑过食。

2、模仿孩子的语言和表情,引起孩子的好感。

在和孩子交流时,家长应该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位置上,通过模仿孩子的语言表情等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孩子。在聊天的时候可以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可以用夸张或者惊讶的表情对他们的表达内容进行回应。

尤其是对于三岁左右的孩子,如果家长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言回应他们能够极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孩子进入沟通的语言环境中,这也是进行双向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很多孩子会对幼儿园的老师格外偏爱。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这些老师一般都会比较活泼,会夸张地张大嘴巴跟着孩子大声笑,有时候还会学孩子瘪得着嘴,跟孩子卖萌等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想要和孩子相处得好,首先你得将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王",即使在成年人看来你很夸张不正经,但是孩子往往最喜欢这类人。

3、学会耐心倾听和回应孩子,和他们产生共鸣。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随着心智的成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想法,也就更需要家长们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大概四岁的孩子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孩子爸爸一脸正经地回答他:"你是妈妈从垃圾堆里捡的。"孩子先是一脸怀疑,之后开始大哭,边哭边说:"我不信。"孩子爸爸则在一头哈哈大笑。这样的"逗哭"孩子实际上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是这样的所谓娱乐的方式却极有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

我有一个朋友直到上大学还一直以为自己是爸妈从垃圾堆里捡的,甚至于每次倒垃圾时总会担心垃圾桶里突然出现孩子的哭声。令人啼笑皆非的时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有时候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想法,更不理会孩子的想法表达,但实际上只有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倾听,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尊重,也才能够健康成长。

有时候共鸣并不是需要家长一昧地顺从孩子的做法,而是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想法,尤其是当你们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配合和共鸣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孩子的想法错误,也不要轻易否决他表达的权利。只有让孩子感觉到被重视,亲子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更近一步的发展。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9975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