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万历新政,又称张居正变法,前者是因万历年间开展的变法得名,后者是因张居正其人主持的变法,这场变法让明王朝重回巅峰,让即将坠入深渊的明王朝重回地面,也让明帝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和加强,变法意义不可谓不大。这场变法轰轰烈烈地持续了近十年时间,可最终迎来了变法末日:变法主导者兼有救时宰相之称的张居正于1582年7月9日离世,享年57岁,这场变法随之戛然而止。这已不是简单的“人亡政息”,而是蓄谋已久的“政治攻击”。变法措施被逐条废止,张居正本人及其家族遭到政治清算,而这一切仅发生在张居正死后一个月内。
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对张居正变法表现出苦大仇深,好似张居正的措施毁灭了他们的所有一切。若说万历新政是光明前途,废止变法就是阴谋深渊。与万历皇帝关系不大的“万历新政”像是初夏清晨的好梦,一旦醒来就再也回不去,只遗留下对梦中种种美好的回忆。满朝文武百官和皇帝的促使下,张居正变法成为人人喊打的臭老鼠,没人愿意谈论这场变法,即使谈及也是对张居正及其变法的抹黑。可变法的成果,像是五岳之首的泰山,无论发生什么事,它都存在在哪,供后人赞叹喜爱。
40年后的天启二年,大明君臣终于想起昔日重振辉煌的张居正,平反恢复其生前所有荣耀,张氏子孙重新获得他们应得的萌荫。当大明统治阶级满心欢喜想迎来下一位张居正时,张居正的惨剧已让有识之士不愿出现,大明颓势已经无法挽回;22年后,明王朝亡于原本不堪一击的农民起义军。回顾这段变法和变法结局,脑海中不禁产生众多疑问:涉及整个社会的变法运动为何能顺利进行?张居正变法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就能让即将衰亡的明王朝迅速重新崛起?为何这场变法以失败告终一切化为乌有?张居正在变法中发挥着怎样的巨大作用?张居正变法得罪多少人?张居正到底是心术不正的权臣,还是救国救民的圣人?下面就笔者将揭晓这一个个问题的答案。
变法之根本——独裁变天下
《陈六事疏》是张居正在隆庆朝提出的施政纲领,隆庆朝没有为人重视、没有大放异彩、没有改变大明,可在万历年间却成为张居正变法至关重要的支柱。《陈六事疏》大致讲的是:国家现存弊病以及纠正方法,主要是六件事的提议。这份提议对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民生、军备等方面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陈六事疏》的本质其实是:独裁,中央集权,部门集权,个人集权。张居正向隆庆皇帝提出的《陈六事疏》核心意思就是:希望陛下以独裁政治结束多年以来的混乱朝局,恢复强有力的国防事业,整顿贪污腐败的吏治。
张居正清楚知道,大明倾颓的国势需要一位强权独裁的领导者才能改变。然而,隆庆皇帝不是这样一位强权独裁者,张居正只能蛰伏起来积攒实力,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将自己胸中的抱负宣泄而出,让整个世界因他而颤抖。终于,盼星星盼月亮的,隆庆皇帝龙驭宾天,年仅十岁的新皇帝登基,首辅高拱被赶出代表权力中枢的内阁,如今内阁中只有张居正和吕调阳两人,并且吕调阳是张居正一手提拔上来的。因此,张居正是大明朝廷实际掌权者。
皇帝不行,那就自己亲自上场。万历初年,张居正以内阁首辅大臣的身份启动变法改革,他自己开始了集权独裁的道路,这也是他惹人非议的一点——攻讦政敌搞一言堂。张居正这样做颇有无可奈何的意味,皇帝幼小,群臣各有心思,只能自己进行独裁,开启自己的时代。关于张居正本人是法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人们将王阳明、徐阶、张居正并列为明代心学三大名臣),史书上争论不休。私以为张居正接受的是最纯正的儒家思想,可在改革过程中,他海纳百川地选择用最合适的思想去应对复杂诡谲的朝局和国情。可以肯定的是:张居正变法之际,朝野没有其他的声音,只有内阁首辅一人的声音,全国上下共同贯彻着他的意志。
从何而来的独裁资本?
自秦朝建立以来,至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中国一直是封建君主专制,皇帝口含天宪,说出的话是金科玉律。皇帝之专制,一个朝代盛过一个朝代,除极个别奇葩王朝外,从未听过皇帝专制权被削。明王朝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代,百官之首的宰相被废除,内阁虽出现替代,可实质上不过是皇帝位低权重的秘书,皇帝一言可免。在这个特殊的王朝,张居正运筹帷幄之中,避过深沟高山,成功“窃取”来大权进行独裁。1572年,明帝国第十三位统治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大明最高统治者。
当时身为内阁大学士的张居正联合大太监冯保,阴谋阳谋齐用,轻轻松松将内阁首辅大臣高拱逐出内阁,不久另一位辅政大臣高仪因病去世(隆庆皇帝临终前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现在朝堂上权柄彪悍的辅政大臣仅剩张居正一人,内阁成员也只有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两人。当时张居正的身份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左柱国中极殿大学士。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因此朱家天下必须仰仗张居正一人。若是其他王朝还有宗室匡扶,可在明王朝这绝无可能。
万历皇帝是“傀儡”,他的一举一动受皇太后控制。皇太后非常重视张居正,屡次选择他咨询国事。皇太后还安排万历跟随张居正读书,要求万历要听张居正的话,以示尊敬必须称张居正为“元辅”,内阁其余大学生的选拔皆由张居正举荐方可,甚至圣旨上直接说明:“辅助元辅办事。”你们都是给张居正打下手的人。皇帝和皇太后信任地将皇权交托给张居正,而宫中内相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冯保对张居正也是十分尊敬,事事配合着。
这时,我们再来看看张居正的主要身份:先帝托孤辅政大臣、独揽内阁大权的首辅、皇帝和太后共信赖之人、帝师、司礼监掌印大太监的合作伙伴。就这样,张居正站在了权力顶峰,皇权和相权集于他一身。如此一来,张居正是不是有独裁的资本呢?
史料记载,万历皇帝从不直呼张居正姓名,即使有外人在场也是称呼先生。万历朝有大臣上疏弹劾张居正僭越弄权,张居正也立即上疏表明真心诉苦,万历立马下旨安抚:“卿精诚可贯天日,虽负重处危,鬼神尤当护佑,谗邪阴计,岂能上干天道。朕亦知卿贞心不贰,绝非众口所能动摇,已遣司礼监随堂官往谕朕意,卿宜即出视事,勉终先帝顾托,勿复再辞。”张居正的确逾越臣子本分,擅用君主权力,可当时之人没有能撼动他的。中国历史上同时拥有君相两权之人少之又少,张居正算一个,其手上的权力已远在皇帝之上。
万历初年,大明上下没有能反抗张居正的独裁,变法序幕就此拉开。
集权变法——变法集权
乱世用重典。张居正深谙此道,因此才会集权,对变法道路上的阻碍进行无顾及的清扫,集权和变法两不误。张居正集权独裁是为了变法改革,变法改革又带来了集权独裁,集权与变法循环,两者相互促进着,张居正个人获得了其他首辅从未有过的权力,如此一来犯下谁也救不了他的弥天大错。古之变法者,难得善终。商鞅如此,吴起如此,王安石亦是如此。吴起等人的变法失败是因为夺走部分统治阶级原有的利益,而张居正的作为,直接让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阶层跪在其脚下。
封建历史,君权是至高无上的,任何挑战或夺取君权的人,都会被视作这个国家最危险的敌寇。张居正在万历元年,就将皇权、内阁、司礼监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妥当,三者权力实现高度一致——集中在他一人身上。这样的情况让张居正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将变法非常顺利的进行下去,可是这也带来了皇帝的“恐惧”。
万历皇帝无以复加的“恐惧”
回答文章标题的问题:张居正进行变法的种种措施,让自身权力扩张到凌驾皇帝之上,所以死后会遭到残酷清算。而造成这一悲剧的关键性人物,就是皇帝朱翊钧。史书记载,朱翊钧5岁便可读书,书法高到让张居正都认为不用练了,取消学习这门课程。因此朱翊钧是位实打实的早熟神童皇帝。万历在张居正和冯保的安排下每天都有着大量的学习任务,他们想将万历培养成一位雄才伟略的明君。早熟意味着不愿意任人摆布,刚开始还认真去完成,不打折扣地完成张居正等人想要自己做到的事,但到后来小孩心性发作,认为自己是皇帝,没必要完全听别人的话,开始贪玩、叛逆。
这在张居正和李太后的高压下不断纠正过来。有一次,少年万历受小太监的蛊惑,调戏两位刚进宫不久的宫女,由于宫女誓死不从的反抗,差点杀死一位。这消息很快传到冯保耳朵里,冯保立即报告给李太后。淳朴的李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扬言要招张居正来废黜万历皇帝。张居正是位严厉的老师,万历从小就怕他,而李太后也在不断灌输“张居正有废黜你的能力”的理念。所以张居正是万历最害怕的一个人,李太后常拿张居正来“威胁”万历,万历因此只恐惧张居正,而不害怕李太后。了解到李太后怒气冲冲的狠话,万历惊慌失措,差点魂飞魄散。万历被李太后罚在慈宁宫前屈辱的跪了六个时辰,张居正听从李太后的懿旨批评万历,并帮他起草了“罪己诏”。事后万历皇帝了解到张居正家中有好多房小妾,而作为君王的自己不过调戏个宫女就差点被废黜,万历恐惧的同时也出现了怨恨。
种种事情堆砌起来,万历皇帝的思想发散,张居正在其心目中的形象从有恩自己的严师、辅佐自己的良相、正经儒雅的君子、为国为民的圣人,变为心胸狭窄的小人、大逆不道的权臣、表面正经的色狼。因此张居正遭到清算是必然的。万历为何死后才残酷清算张居正呢?实际原因很简单,张居正权倾朝野十余年,党羽遍布天下,宫中李太后和大太监冯保等人信赖他,朝中群臣以他为首;若是万历有清算的举动,指不定谁清算谁,很可能李太后听到这事立马下懿旨要废黜他,这事谁能拦住?所以死后清算张居正是最稳妥的。
然而事实上,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进行残酷的清算(收回荣誉赏赐、给予恶名、祸及家人、差点被开棺戮尸等),原因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张居正是万历皇帝从小到大的梦魇,这种恐惧一时半会化解不了。张居正声音一大,万历皇帝很可能心里就会发颤不安,怎么敢去下令清算?
结语
张居正因集权完成变法,又因集权导致变法废止;成功因为集权,失败也因为集权。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确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让万历皇帝长年累月的不理解,积攒成为一股恨不得毁其所有的怨。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的根源本质,就在他的权力凌驾于皇帝,自幼接受正统皇室思想教育的万历根本忍不了,没有哪个皇帝会允许这样的人物长久存在。因此,张居正遭到残酷的清算是必然发生,万历还能借以宣告自己“君临天下”。
参考文献:《明史》《张居正大传》《万历十五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8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