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自立自强的典范,出身寒门却坚韧不屈,在大一时便实现了经济独立;她是学习科研的先锋,以94.14分的加权平均成绩在494人中位列全年级第一,成为大连理工大学当年唯一包揽全部奖学金的大一学生。她叫张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正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她看来,困境虽使她失去了一些安逸,但让她锤炼了自我,从而在奋斗的道路上坚毅前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张枫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年过半百的父母一边赡养着年迈的老人,一边靠务农和打零工来供她和姐姐上学读书。有一半的时间,她都是和父母在农田里度过,扛锄头、除杂草、施肥、浇水,是她童年的“日常”,不过,经济的拮据和务农的辛劳并没有压垮她,反而使她磨砺出了一颗坚强向上的心。
张枫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201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离家1000多公里的大连理工大学。然而,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十天,外婆突发脑溢血,高额的医药支出使家中负债2万余元,她的大学开支,令全家都开始发愁。此时,乐观的张枫却反过来安抚父母:“不用怕,别担心,我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走到今天,也一定能靠自己的双手走进大学。”
她没有像其他高考毕业生一样去享受生活,而是再次投入到打工的行列中。在别人出去逛街购置大学生活物品时,她在做家教补贴家用;在高中同学出去聚会时,她去发传单做兼职。每天打工归来的张枫都喜悦地与家人分享当天的收入和趣事,一点一滴的收入积累带给了家庭新的希望和动力!一个假期过去了,张枫揣着自己挣的生活费,如期来到大连理工大学。
学海扬帆,激荡人生征程
进入大学后,别人的生活都是按天计算,而张枫的生活却是按分秒计算。她有详细的时间规划表,周一到周五要争分夺秒地学习,甚至吃饭的时候都在听英语,走路的时候都在想着老师讲过的PPT。周末她也从不睡懒觉,依然6点起床,8点准时赶到学生家中为他们补习功课,早饭、午饭要在路上吃,有时晚上还要赶回学校图书馆打零工。她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仅一年,她累计工作450余小时,兼职和奖学金收入48800元,实现经济独立,获得大连市“自励自强标兵”。
由于不懈的努力,张枫的专业成绩十分优异。大一学年,她以加权平均分94.14分在494人中位列全年级第一名,创学院历届课程最高分,在学校18000余名参评学生中,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包揽学习一等优秀奖学金、精神文明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文体活动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全部6项优秀学生奖学金,是大连理工大学唯一包揽全部奖学金的大一学生。
仅大一学年,张枫荣获全校仅8人的上银菁英学生奖学金,奖金额度最高可达3万元;代表学校参加美国菁英学子访学团,良好的英文表达和独到见解赢得阵阵掌声;发表学术论文1篇,荣获科技创新类国家级奖项6项,省市级奖项3项,校院级奖项10余项。在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她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是辽宁省高校唯一一名获此荣誉的大学生。
饮水思源,勇担青年责任
张枫懂得感恩与回馈,尽管学业压力大,课业繁重,但她从来没有忘记社会、学校、家庭对她的养育之恩。在一次专访中,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去参加公益活动时,她答道:“这些活动对我来说很重要,我的成长之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要和他们一样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她感恩社会,积极参加“善行100”、走进开发区图书馆、“爱未央”环保回收等志愿活动;她热衷于多项公益项目,全年累计10余项,时长50余小时;她甘于奉献,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从探访美丽中国发展,到走访基层农村调研,她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用奉献书写铮铮自强之路。
十年寒窗苦,她用自强实践对梦想的追逐;千里求学路,她用信念支撑起榜样的高度。家境的贫寒未能阻止张枫对梦想的渴求,在大连理工大学求学的日子里,她凭借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用青春和梦想抒写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炫彩华章。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83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