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海豚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如今,孩子的教育是困扰家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总是叫苦连天,甚至束手无策。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从自由和平等转变,这样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了生活领域。
追求自由和平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理念和教育观念。
01、那么到底该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自由呢?
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仅仅从行为层面去理解,还需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孩子之所以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拥有归属感,
归属感:简单说就是孩子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因此它又表现为存在感和价值感。
在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中,孩子很容易找到归属感。相反,在消极的成长环境当中,孩子就容易形成错误的归属感。
那么,影响孩子建立归属感的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个因素是孩子的观察和思考。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但是他们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容易陷入误区。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多数是基于直觉体验,或者说是感性判断,而不是基于理性判断。
第二个因素是孩子的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我们先说内在环境,孩子会基于观察的结论,遵照自己的天性和内心活动,通过不断学习的方式去发挥自己的特长;
外部环境,孩子会通过适应外部环境来建设自己的归属感。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也会表现出积极和消极这两种态度和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归属感的建立。
一个因素是家庭氛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所以,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在发展自己个人价值观时的重要指标和方向,
第二个因素是孩子在家庭当中的位置。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很容易影响孩子归属感的建立。比如一胎家庭中,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般的会以取悦或命令家人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归属感。
第三个因素是训练孩子。这里主要的是指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技能时,及时训练孩子容易建立一种稳定的归属感。相反,没有得到及时训练的孩子建立归属感的方式就会更加的单一,并且不够稳定和持久。
我们总是在抛开教育对象去谈教育,这是一切教育的最大弊端。不理解我们的孩子,教育就难以奏效,就容易南辕北辙。
02、父母如何用鼓励和尊重的方式,唤醒孩子的成长力
孩子自身具备成长的动力,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的他们能够以自己的经验和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因此,父母的任务不在于代替和包办,而在于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成长。
鼓励和尊重,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
孩子的潜力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只有对每一个孩子以鼓励的态度和方式教育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好,更优秀。
1)那么我们该如何鼓励孩子呢?
首先,必须对鼓励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这意味着教育只能以农业一样的方式来推行。对于教育来说,鼓励就是一种农业化的方式。它强调,引导多于包办,让孩子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尽最大力量完善自我。
不过,鼓励的方式中有许多“陷阱”。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赞美的使用。
赞美不是奖赏,如果我们过多的使用赞美会大大降低赞美带来的积极力量。因此,赞美不可过多。
最后,鼓励不是盲目的。它要能帮助孩子为真实生活做好准备。孩子在成长中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幸运与不幸,如何在这种幸运与不幸之间求得平衡,求得突破,需要每一个父母深思熟虑。
鼓励是正面的肯定。这种肯定要能帮助孩子建立新的生活习惯。当孩子有了这种习惯,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孩子们都会有决心和意志力去行动,而不是惊慌失措。
2)我们如何做到对孩子的尊重?
尊重是孩子成长的另一个关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不缺乏尊重的勇气和决心。但仅有这些还不够真正的尊重,还应当具备理性的品质。
尊重的使用有这样四个原则。
①尊重应该是有根据的,没有根据的尊重,是没有力量的,注定无法帮助孩子。
②尊重不是完成父母的期望,而是鼓励孩子成为自己,并勇敢挑战自己,
③尊重不是替代和包办,要能够捍卫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
④尊重并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事,应当以孩子的尺度为准,做孩子成长范围内的事情。
要做到尊重就要了解尊重的核心内容。核心之一是尊重秩序,著名诗人波普曾经说过:
秩序是天堂的第一法则,没有秩序,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孩子必须体会秩序和法则是自由的一部分,单纯的说教和训斥是无济于事的,用行动说话才是切实有效的方法。让孩子经历不尊重秩序的后果,深刻体会不自由的滋味,才能让他们从内心中真正接受秩序。
核心之二的是尊重规律。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我们行动的方向和节奏,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客观的,是不能够轻易违背的。不尊重规律,便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单纯给孩子讲规律,并不能起到明显效果。让孩子亲身体验,不尊重规律的结果是比较好的选择。
核心之三的是尊重他人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他人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从他人身上我们能看到自我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要告诉孩子,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因此,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做到尊重父母。父母要以此种方式为自己争取独立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孩子、忽视孩子。
03、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要坚持针对性和艺术性原则
在沟通中,第一原则要有针对性。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注意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去沟通。
二是孩子跟我们说话的时候,听我们的语气往往多过听具体的内容,因此要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强烈的语气会刺激孩子反抗的情绪,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沟通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注意表达的艺术形式,首先要杜绝说教。
孩子教育难,是因为我们太过注重说教,没有做到和孩子面对面倾心交谈。当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孩子时,命令和说教就容易脱口而出。只有把孩子当朋友看,沟通才会出有新突破,而不是遮遮掩掩、避重就轻。
其次,就是要坦诚相待,和每个孩子交朋友。著名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文章《多年的父子成兄弟》。书中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那种亲近,温馨和亲密的形象,就体现了沟通的艺术。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沟通的需求,都希望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次数会越来越少呢?
这是因为父母不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谈,而是以权威身份交谈。而且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孩子心中的秘密,以此对于他们的成长进行操控,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
父母以朋友身份和孩子交谈,关键是要打开孩子的心门。这就需要父母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孩子释放心中的困惑和焦虑。
04、最后
孩子教育难,根本原因是父母和子女没把成长权的归属搞清楚:要么是父母在替孩子成长,要么是孩子在为父母成长。
要知道,父母和子女之间不是简单的利益与利益的关系,而是爱与被爱的关系。
父母要做到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就需要父母敢于为爱解绑,要让孩子有能力去接受这份爱。
父母要了解鼓励,相互尊重,尊重规律,赢得合作才是解决“教育难”的方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8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