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光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背得滚瓜烂熟,可做事拖拖拉拉的还是大有人在。据了解,很多父母的口头禅都是:抓紧时间!
家长着急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孩子上了中学后,学习压力加大,时间非常紧张。如果做事拖延、磨蹭,缺乏专注力,一定会遇到很大的学习问题。
我曾听一位中学班主任说:“班上凡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除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观念也都很好。”
的确如此,有了时间观念,孩子才能更自律,学习更有效率。
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呢?
- 第一步:培养感知时间的能力
时间管理始于对时间的感知,但这种感知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对半小时以上时间的估算,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
所以,培养时间观念的第一步,就是训练孩子的时间感受力。
不论是写作业、还是玩手机,在每个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都可以与孩子约好活动时长,设定好闹钟。告诉孩子,当闹钟发出声响时,就要停下手上的事情,以此锻炼孩子对时长的判断。
此外,我们还需要锻炼孩子的时间预估能力。比如写作业前,可以先让孩子预计完成每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然后计时,看看真正的完成时间和预测有多大差异,从中分析原因。
长此以往,孩子便会自觉地关注时间,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也会提高。
- 第二步:理清事情的优先级
柯维先生在《快乐孩子的7个习惯》中曾这样说过:做事要分主次,先工作,后娱乐。不该做的事,勇于说不,在重要的事情上花时间。
当手头上有两件甚至更多事情需要处理的时候,先做哪一件,又如何分配时间,这对成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孩子,就更需要加强引导。
一般来说,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复杂,每天做的事情比较固定。
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把一天要做的事情提前写下来,然后对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理清哪些是“想要做的”,哪些是“必须做的”。
通过记录和观察,孩子便能够发现同一时段事情的规律性,建立起良好的时间顺序感,高效地完成任务。
- 第三步:制定学习作息计划表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以“天”为单位的,孩子学会安排好自己的24小时,才能管理更长的时间,而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孩子形成时间观念的关键一步。
因此,我们可以在与孩子协商后制定每日作息表,鼓励孩子在规定时间完成每一项事宜。
作息计划表一旦制定好,就不要随意变动,尤其是学习时间一定要固定下来,让孩子感受到一定的紧迫感,从而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约定好的时间段内,我们要管住自己唠叨的嘴。
当孩子表现良好时,要及时给予奖励,比如按时完成了计划,就可以在剩下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未按规定完成时,就要给孩子适当的惩罚,比如减少游戏时间,做到奖罚分明。
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孩子自然会慢慢做到“什么时间段对应做什么事”,关于时间分配,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
最后,还要提到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特别的孩子”——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但却依然不具备时间管理能力,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种孩子,万事都有父母安排,习惯了凡事都有父母提醒,也习惯了听话。他们就像算盘上的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生活看似井井有条,实际上从来没有自己支配过时间,时间观念非常薄弱。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家长就需要反思自己:我们是想让孩子懂得“遵守时间表”,还是想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我想大多数家长都应该选择后者。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注意给孩子多一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或许孩子起初把握不好,但我们也必须保持耐心,因为这是帮孩子建立起时间观念的必经之路。
这就好比学习开车,如果目标是抵达终点,那么最快的方式就是父母做司机,孩子做乘客,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永远都学不会开车。
当孩子还小时,我们可以做他们的时间管理者,为他们细心安排每分每秒。
当有一天孩子离开我们的怀抱,踏上只属于自己的时间旅途,我们又该如何呢?孩子终究要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
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尽早教会孩子掌控自己生命中,那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时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7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