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心理弹性(Resilience)。一个人在孩提时代是否可以"弹性成长",密切关联着TA长大后的抗压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孩子"一输就哭"的真实原因。
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家长们多了很多和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有的家长想着平时自己上班、孩子上学,能这么长时间相伴的机会确实不多,于是抱着"弥补"心理,准备好好陪陪孩子。
可就在"亲密陪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名场面",比如开开心心陪着孩子玩游戏,谁知道孩子特别"玻璃心",赢了就哈哈大笑,一旦输了就嚎啕大哭。
一输一赢、一笑一哭,巨大的反差着实让家长头疼,有的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哭泣,只能在游戏时无限放水,尽全力给孩子提供赢的机会。
家长看见孩子如此表现,生怕孩子这样"输不起",以后会难以适应社会竞争。
其实,在失败面前会痛哭流涕的孩子真不在少数,前些日子,吴尊就在微博晒过NeiNei参加芭蕾舞比赛遭遇失败后痛哭流涕的经历。
看着女儿因失败哭得那么伤心,吴尊还发文说"让她去感受失败的感觉也不是坏事,我会慢慢让她明白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玻璃心/经不起挫折/爱掉眼泪?"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藏着一个秘密。我们把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叫做"逆商AQ"。它与IQ、EQ并称3Q。
逆商高的孩子,TA的心理弹性也是很强的。看见孩子因输而哭泣,很多家长感觉无能为力,甚至深深担心孩子因此形成脆弱的性格,成为一个"输不起"的人。那么,面对"输"就嚎啕大哭、灰心沮丧真的就是孩子的问题吗?
1、 太小的孩子还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输赢的压力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8岁前)他们可能并不太理解"输"、"赢"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更在乎的是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在赢的情况下,他会看见父母欢呼、大笑,得到父母的表扬、赞美,有时候还会有"庆功宴";可是,在输的情况下,父母就会比较沮丧、失落,甚至会批评、责怪孩子。父母这一前一后不同的表现往往会让孩子在面对竞争时更加紧张。
2、 孩子对"公平"的认知不同于成人
在大人的眼里,无论游戏还是竞争都会有输有赢,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我们会用这样的说辞来劝说那些"输不起"的孩子,可是在孩子的小脑袋瓜里他并不认同我们所谓的有输有赢的观念。从心智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孩子都是在5岁左右开始对"公平"建立基本概念,但是此时此刻由于受认知局限,他们仍然没办法完全理解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概率"。尤其一些基于运气而非技能的游戏更容易挑战孩子的"公平观",比如抽牌、扔筛子、划拳等,他们理解不了这类靠运气和概率定输赢的游戏。
所以,孩子不能正确看待输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正是因为常见才能成为家长们常见的"名场面"。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放任孩子"遇输就哭",而是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① 家长正确对待输赢,没有必要为了保护孩子就不让他输,也不要在孩子赢的时候过于激动;
② 为孩子挑选适合的游戏,比如小年龄段的孩子更适合玩合作类的共赢游戏;
③ 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在孩子开心或者伤心时,都要做到真正的共情;
④ 引导孩子改变对"输赢"的认知,比如这次输了时,要及时鼓励孩子"再试试,也许就能赢",当孩子因为输而气馁时,及时让孩子回忆游戏带来的欢乐。
让孩子成为优雅的赢家,我们就得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输,而且我们的引导一定要建立在孩子当下的认知水平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5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