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怎样读懂孩子的潜意识?李玫瑾教授解析做父母该有的“底气”

怎样读懂孩子的潜意识?李玫瑾教授解析做父母该有的“底气”

李玫瑾教授并不是专攻家庭教育的,但是她跟家庭教育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职于公安大学的她,主要研究方向是青少年心理犯罪。她发现,大部分最终走向犯罪的青少年,都是家庭的基础教育出现了问题,孩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行为出现了偏差。


近些年,李玫瑾教授非常受年轻父母的欢迎,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在父母对家庭教育、亲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她的一些重要的研究结论,关于原生家庭、儿童教育和婚姻家庭的,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父母和孩子。


01、孩子哭该不该抱?

李玫瑾教授说过:“父母在准备怀孕、养孩子时,一定有好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无论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她认为,人在生命的最早期是非常无助的,他所有的需要都跟抚养人息息相关。孩子开始认人,依恋就产生了,在孩子12岁之前,这种依恋一直存在,这是父母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孩子在婴儿时期,什么都不能做,老天只给他一个本事,就是哭喊,这个哭喊代表他所有的要求。


有时候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为什么哭,但是孩子也没办法表达不同的哭声,他只有一种哭声,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抚养人过来,解除他的痛苦。


他可能是饿了,可能是渴了,可能不能翻身,也可能是肚子胀气等等。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每一次来,都是他舒服的开始,你过来的及时与否,就会决定他痛苦的长短。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在“恒河猴实验”中也表明,妈妈的拥抱、抚触、亲昵,才是孩子真正的渴望和需求,也是成长必不可少的养料。


所以,李玫瑾教授认为,养育需要充分的时间,6岁以前是人生的保障,如果太忙不如不生孩子。


凡事亲力亲为是做父母的职责,依赖月嫂、保姆,孩子就不能依恋父母,因为把他抱在怀中的那个人很重要,这就是做父母的“底气”,也就是李玫瑾教授常说的“心理资本”。


父母有了心理资本,表现在孩子的方面,就是孩子“认人”,他已经熟悉了抚养人身上的气味,开始对抚养人形成依恋,潜意识里产生信赖,未来就算到了青春期,也还是像风筝有一根线系着。


02、心理资本就是父母的底气

那么,心理资本体现在父母方面是怎样的呢?


李玫瑾教授认为,就是你在养的过程当中,逐渐发现孩子的各种信号。


她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女儿当时生孩子,院里头全请的月嫂,我就说你别请月嫂,我来照顾你,你照顾孩子。


她说我不会,我说你学学就会了,我就是前两个月我陪她,后来就她自己带。


然后到最后到什么程度?


就是到4个月的时候,她就是看这孩子,她说他要大便,我说你怎么知道?她说你看他眉毛红了,所以就是你如果不自己养,你是读不懂孩子的。


很多母亲,在孩子哭的时候,真的是举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为什么?


就是因为她读不懂孩子


孩子的潜意识里已经对抚养人的气味有记忆了,到半岁之后还会认人,换一个人来抱他就会哭闹,这就是抚养关系的体现。


有的家长常说孩子到了第二叛逆期了,到了青春期了,翅膀硬了管不住了,但是很少会问问自己:是否在6岁之前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


你在孩子小时候,解决过他的什么痛苦?像孩子生病了,或者做错了什么事情,他很害怕的时候,你是不是拥有足够多的耐心去安抚、倾听过?


人所有心理当中呈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他生活当中经历过的折射。


同样的,当家长斥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有没有心理资本,有没有这个底气来纠正孩子的错误?


03、静待花开,也要浇水施肥

教育也是讲究效率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讲究时间,有个词叫“静待花开”,可是你静静地待着,花自己就开了吗?


也还是要浇水、施肥、晒太阳——所以时机很重要。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在小时候该说就得说,该立规矩就立规矩,很多家长是小时候不管,以为都是小毛病;长大了又“瞎管”,觉得事业婚姻什么的都是大问题。


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孩子在小时候养成的性格,决定长大以后的命运。


“小的时候不答应他,他大不了躺在地上打滚儿,你等他大了才不答应他就晚了。”李玫瑾教授表示,“五岁那年你在他屁股上踢一脚他可能马上乖乖听话,十五那年他可能会离家出走。”



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如果小时候孩子有了规则意识,那么整个成长过程会一帆风顺,如果小时候没有规矩,就可能需要用一生来纠正。


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对孩子要不要打。


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大人有足够的手段去规范他的行为,强制措施也有很多,用不到打的程度。


打的最高境界是不打,他知道你的底线,不去触犯底线,父母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打孩子。


就像我们的法律,它同样也是对成年人的规训,但那些惩罚措施永远落不到我们身上,因为我们不会去违反。


李玫瑾教授强调和认同一点,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先不要急着说孩子,父母一定要先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家庭教育并不简单是把孩子养大,告诉孩子哪个年龄段该做什么,规范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的心理,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12岁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做好了,孩子才能更好地应对后面的成长,家庭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4903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