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大女儿被问到怎么看待姚迪?
她坦然回答:“她看起来很漂亮”
短短7字尽显高情商,网友:这家教厉害了!
汪涵曾在一档节目中说:“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情同培养,对孩子的一生都受益。”
深以为然!
但怎么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呢?首先要厘清“情商”的概念,你认为何为情商高?
精明圆滑,八面玲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去迎合别人?
对,但不全面,这些都是情商之术,正如蔡康永所说:“我不在乎说话之术,而在意说话之道,那什么是道呢?
1、何为情商之道?
相信看完俞敏洪的故事,你会对情商有更深的理解。俞敏洪三次高考考进北大,在北大成绩一直是垫底的,毕业后班上的同学都去国外进修,唯独他没走了。
留在国内开起了英语培训班,发展10年遭遇瓶颈,需要合作伙伴时,便想到了他的两位学霸同学。于是装成很有钱的样子,到国外去诱惑这两位同学,希望他们回国和他一起创业。
两位同学还真回来了,但给出的理由却让俞敏洪十分意外:“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为我们打了4年的水回来的,我们知道你身上的品质,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喝粥。”
原来在大学期间,俞敏洪他们宿舍从不排值日表,扫地,打水这些事都是俞敏洪一人承包。这爱心服务渐渐变成了理所当然。有一次俞敏洪忘记打水,同学提醒道:“俞敏洪,你今天怎么没打水?”
就这样,一做就是四年,在同学心中他就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正因为这项品质,赢得两位“学霸”的顶鼎力相助,才成就了今天的新东方。
付出终有回报,只是时间问题。没想到他的回报是在10年以后。
学渣带领学霸干,不禁让人感叹:领袖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但一定是格局最大的。
智商高的人可能走得快,但情商高的人才能走得远。
情商之道,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是一种人格修养。
那么俞敏洪的善良品质是天生具备?
不是,这源于父母对他的影响。父亲是木工,因为技术好,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找他做活。对于穷人家,他是分文不取。
母亲也生性善良,一次下雨,邻居家里没人,俞母就带上俞敏洪先收邻居家的谷子。
俞敏洪很不理解便问:“为什么不先收咱家的?”
妈妈只简单说了句:“远亲不如近邻。”
没有说教,只有身体力行的影响。
2、高情商要有同理心
同理心其实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先有对的感受,才会做出对的行为。只有真心实意地站在对方角度着想,说话做事才能让人感到舒服。
那怎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说个例子,让大家参考。
幼儿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去参观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当看到他们生活老师已有50多岁,还要一个人将一个班级的饭菜从食堂里端到班级,并且还要为每个小朋友去盛饭。就觉得一阵心疼,我们便纷纷去帮忙,盛饭,摆饭。
老师将孩子的饭端到孩子面前时,我发现孩子没有任何反馈。
放学后我就问她:“老师给你端饭过去,我觉得你应该表示一下吧!”
孩子很快上道:“妈妈,你是让我谢谢老师对吗?”
我点了点头,继续问道:“你说为什么要说谢谢呢?”
孩子毫不犹豫地说:“这样的孩子才有礼貌嘛!”
我继续问:“那你为什么不说呢?”
孩子说:“我忘了!”
我停下脚步,半端下来很认真地和她说:“如果你觉得老师年龄都这么大了,还在辛苦地为你们做事,会真心地想向她说声谢谢,若是你认为要表现出比其他小朋友更有礼貌,我觉得那就没必要了。”
你之所以忘了,证明谢谢不是你内心真实想法,心底的东西是不会忘记的,而且会做得真诚,走心不掺假。
为了加深她的理解,我认为有必要丰富孩子的经历和体验。
从幼儿园回来,我就让孩子一个人,将饭菜都摆上去,吃完后还要负责收拾桌子。同样我们也没有任何反馈。
过一会儿她按捺不住,在等待表扬,这时我再次提起生活老师要照顾你们30个小朋友的生活是不是更累啊!
孩子说:“我再去幼儿园想帮助老师端饭。”
只有同样的经历,才会有同样的感受。
每次看到刚收拾的房间被孩子造乱,就忍不住向孩子抱怨,不理解我的辛苦,不知道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但这样说上多少遍根本不起作用。
后来,我就教孩子自己收拾房间,她自己整理出来的衣柜,我去拿衣服弄乱后她很生气地指责我。
这时她才真正体会,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人啊,只有经历他人的经历,才能感受他人的感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心。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处处是教育,你如何处理与爱人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你用实际行动提交的答卷,孩子都会悄然记在心中。
你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可能是孩子未来处理问题的方式。
相互指责的父母养不出豁达的孩子;脾气暴躁的父母,养不出性格温和,情绪稳定的孩子;自私自利的父母,也养不出感恩善良的孩子。
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就是为孩子的未来打样。
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好,那就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我的经验能对你有所启发,也感谢头条平台,让我们在这里相遇。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4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