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加长版寒假,除了初三、高三同学,其他中小学生当属最惬意。即便是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仍然有“不允许新课”“不要求上网打卡”“不上传学习视频”等要求提供宽松学习环境,中小学生当然乐在其中、开心愉悦。
不仅如此,北京日前再颁中小学生延期开学“减负令”,明确规定“延迟开学期间,线上学习的非初高三不留作业”,可谓是重磅信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冲了热搜榜前列。对此,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是不是就该拍手叫好呢?
挖挖机认为,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未必就是好事情。
在教育部门的眼里,延期开学仍然是寒假的延续,这期间仍是寒假的性质,勒令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集体组织上新课、线下教学活动等,这原本没有什么问题,也应当这样。可人都是有惰性的。成年人在法定节假日、双休日都习惯于把节奏慢下来,都会放纵自己,睡懒觉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呢?
小学尚且不说,学习任务本来就轻,可初中高中不一样。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考试,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考试成绩都挺惨呢?原因就在于寒暑假期让同学们松懈了,学习节奏变慢了,作业练习变少了,学习监督变弱了。
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小学生在这加长版寒假中的学习生活状态,好不容易把他们从寒假的轻松状态中引领入学习状态,现在一纸“减负令”又来了,非初三高三年级学生不让学校布置作业!
有北京家长讲已收到学校通知,从下周起数学、物理等科目将上新课。对这些新课的学习,若没有作业作练习和巩固,同学们能全面掌握知识要点吗?还是网上教学一结束,就全部还给老师了呢?所以,完全没必要为“非初高三不留作业”而拍手称快。
众所周知,中考是学生的第一次分流,每年只有五成多一点的初三同学能够升入普通高中,其他同学则要分流到职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想要读个普通高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考就更不用说,决定人生未来的大方向,每年千万左右的高考生,落榜本科的考生就有几百万,更不要说考上一本院校和985、211大学。
中考、高考都是要知识作基础的。筑牢这样的知识基础,需要一点一滴堆积、一次一次练习,非一朝一夕可速成。“非初高三不留作业”听起来让人兴奋,可这并不免除中考、高考的压力。离开了作业的练习,就算是学霸估计成绩也好不到哪里。
人们常说,21天能养成一种习惯。从当前形势看,21天之后北京的中小学校不一定就能正式开学,但21天不留作业,却足以让一个勤奋的学生懒下来。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新的“减负令”固然好,但你得小心了,当心这样“温柔令”把原本成绩尚可的你给弄垮了。
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绝大多数考生仍然要拿分数说法,即使个别特长极为突出的学生,仍然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课考试分数。大家要懂得,初中、高中一、二年级你偷了多少懒,那么中考、高考你就得流多少泪,付出与收获总是大体平衡的。
所以,对于“非初高三不留作业”的“减负令”,北京中小学生在兴奋的同时更要深思一个问题:如此宽松的学习环境之下,我要如何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我要如何才能保持学习优势?
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大凡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能够管束自己的人,而无论有没有人提要求,也不管有没有人在监督。春季学期延迟开学,中小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环境很宽松,北京的同学们除初三高三外,连课后作业也没有了,这样的“温柔乡”恰恰最是考验人。
在这期间,大家一定要制定详细的学习生活计划,列出具体的日程表,早睡早起,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杜绝很晚才睡、上午睡懒觉的坏习惯。当然,家长要带好头,做出表率,引领孩子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认真听讲,按照学校标准学习
居家网上听课也是在学习,本质上与在教室里学习并没有什么两样。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务必按照学校学习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按照老师要求的上课时间,准时端坐在屏幕之前,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紧跟着老师的节奏,该记录的记录,该思考的思考。对于不解的地方,虽不能像在教室学习那样可随时举手提问,但可记录在一边,网课结束后通过电话或网络等方式,主动联系老师答疑解惑。
自留作业,注重课后刷题训练
网课之后学校不给留作业,学生和家长对此要多留个心眼才是。每节课后,若没有必要的作业练习,想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这恐怕只有超级大学霸才能做得到。如果是一般孩子,建议还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吧。
比如课本后的练习题、思考题,老师没有要求做,但自己可自觉地做;比如老师没发辅导学习资料,但可自行购买配套的教辅,比如市面上出售的知名中小学单元测试、月考真题等等。通过这些,自主加强作业练习,保证每节课上所学知识,都能运用自如、举一反三。
这样,即使成绩拔不了尖,至少不至于往下掉。
综上,“非初高三不留作业”,北京学生和家长听听就好,可别真兴奋得忘乎所以。否则,孩子可能就真的输了。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4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