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世间本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鲁迅是近代中国的斗士革命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而鲁迅作品中最令人记忆犹新的人物,便是闰土与阿长,那么今天故事里的主角,便是鲁迅少年的玩伴闰土,以及他的子孙后代了。
鲁迅与闰土的一生
小学时期,每当我们读起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时,总会被那个虎头虎脑,十分质朴的闰土所吸引,小时候的,鲁迅和闰土这两个天真又浪漫的孩子结成了很深厚的友谊,从文章中我们知道了,原来还有扎猹、捕鸟这样的娱乐方式,这大概是那个没有手机的时代,孩童们唯一的乐趣吧。
此后的鲁迅,十分渴望闰土来到家里的日子,能够有一个玩伴同他一起玩耍,其实闰土能够来到鲁迅的家里,是因为他的母亲在鲁迅家做工,他他的母亲就是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阿长,不,应该说是阿长的一个优点组成,鲁迅口中的阿长,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一样,将几个人的优点,人生,组合到了李云龙的身上,他们是一个又一个阿长,阿长,其实是这些人的一个代表,一个统称。
闰土的名字叫做章运水,她的妈妈虽然只是一个佣人,然而,一来鲁迅家从来都不是那些顽固欺负人的地主,而阿长做事认真,并且品德高尚,虽然是佣人,然而却很受人尊敬,更可以称得上是鲁迅的姨母,他们两家虽然地位不等,然而却私交甚广,很是亲密。
闰土比鲁迅大两岁,那一年,是因为鲁迅的奶奶去世,所以阿长将儿子闰土叫过来帮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社会思想的荼毒,让长大的闰土彻底变了,只记得鲁迅在文章的结尾处,长大之后的二人再次相见时,鲁迅十分欣喜地想要叫一声闰土,然而还没来得及开口,闰土就低下头,弯下腰,毕恭毕敬地说了一句老爷。
鲁迅的这句话哽咽在喉中,再也说不出来,他还是年少时的周树人,而闰土,已经不再是那个闰土,而是章长水,为什么会这样呢?闰土的妈妈阿长在鲁迅家做工,收入比较丰厚,然而却突然病逝,闰土身为家中的长子,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开始了底层人的生活。
吃人的社会将那个闰土的棱角打磨得十分平滑,他知道了门当户对,身份有别,自己是社会底层人的事实与悲哀,就这样闰土像那个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们一样,过完了平淡且痛苦的一生,最终病死。
而他的子女们呢?或许闰土也是幸运的,他吃了一辈子的苦,他的子女们芮然大多数像他一样过完了平淡的一生,然而也有一个,最终完成了华丽的转变,人生逆袭了的。
闰土的儿女们
有句话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农民工的儿子大多数还是农民工,闰土的儿女们也一样,大儿子章启生,出生在中国最困难的一段时期,童年的他经常挨饿受冻,养成了他胆小,懦弱,内向的性格,父亲去世后没几年,大儿子章启生也因病去世,而后,闰土的儿女们大多数也都因为战争的原因,有的去世,有的流离失所,而唯一称得上是华丽逆袭,幸福走过一生的,应该是闰土的孙子章贵了。
孙子章贵华丽逆袭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虽然人们的生活依然是十分贫困,然而已经没有了战乱,中国成为了一个和谐和平的国家,那个时期的人们,终于可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谋取生活了了,那年的章贵16岁,而称得上是他的伯乐、也是贵人的,依然是爷爷闰土的好朋友,鲁迅的儿子周海婴。
周海婴是鲁迅的独子,他继承了父亲的意志,不爱名利,而是踏踏实实的为百姓做一些实事,1959年,一直与章桂有联系的周海婴在绍兴纪念馆见面,本应是叔侄身份的二人,却因为年龄相仿成为了好朋友,章贵一直知道爷爷和大文豪鲁迅的事,对鲁迅钦佩不已。
在周海婴的帮助下,章贵开始学习,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作家,因为崇敬、崇拜、敬佩鲁迅,所以他先后发表了许许多多关于鲁迅的文章,他没有什么要求,在通过国考后,他拒绝了一切的待遇,只想到浙江绍兴鲁迅的纪念馆来当一名工作人员,领导们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就这样,章贵成为了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而后,他工作认真,一步一步做到了副馆长的位置,60岁那一年,章贵退休了,然而他依旧没有选择离开纪念馆,在纪念馆周围买了一处房子,平时写写字,看看书之后就去纪念馆做做义工。
好几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让他休息,一把年纪,还来做义工,而且毕竟是曾经的副馆长,很多人受过他的照顾,然而他不听,他说道:我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为了我素未谋面过的太爷爷,鲁迅先生,我虽然没见过他,然而在我的心中,他是我最尊敬的人,这个纪念馆承载了他的意志,这里的一切仿佛被他的英魂所包围着,那么我身为后辈,就要为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扫扫地,做做清洁,也是我的心意,更何况,这还是我应该做的。
就这样,在余生中闰土的后代章贵,实现了完美的逆袭,在旧社会饱受摧残的爷爷和父亲,或许他们将自身所有的幸运全部都转移到了他的身上,从而让自己,在这个和平的新中国,得到了一个幸福的一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4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