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吼叫不是打也不是骂,但你想象不到你的吼叫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吼叫不是打也不是骂,但你想象不到你的吼叫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不吼不叫,为什么就这么难?

防疫在家,停课不停学,逼疯了一大波老母亲,孩子学习不认真,作业拖拉,辅导孩子写作业分分钟让妈妈抓狂到嘶吼!

“真的,我一直在压制怒火,但是我真的做不到,我还动手了,现在冷静下来就很后悔,我为什么又吼孩子了?”

“我怕我辅导作业时他那态度我一定会打他,叫我老公上,谁知道孩子被打得更惨!他爸爸比我更控制不了情绪。”

每天白天是嘶吼时间,孩子睡了,十点后就是群里的忏悔时间,看到大家都如此人格分裂的一会嘶吼一会忏悔,原来大家都一样,那我就放心了。是的,这的确是我们班级妈妈吐槽群每天的状态。

“我觉得我们父母更需要学习,学习冷静下来。”


我们爱,却不知道如何爱!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吼叫?

如今的妈妈们焦虑的情绪主要源自家庭、工作、生活,育儿,自从步入婚姻后焦虑就只增加不减少,有了孩子后焦虑终于升级为吼叫了,日积月累,身体被情绪绑架了却不知如何走出情绪的漩涡。殊不知,吼叫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危害有多大,既伤了身体,又伤了孩子心,完全没一点好处,但妈妈们都觉得做不吼叫的妈妈很难。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爱,却不知道如何爱。

心理学研究发现:妈妈是对孩子一生影响最重要的人,一个没有得到母亲的爱和尊重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她(他)也无法学会去爱自己,爱他人。对爱的无能感,将让其一生都难以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感觉。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处理亲子关系的好书《不吼不叫》。作者认为,我们为什么会吼叫有着诸多的原因,必须一一理清,找到属于自己的吼叫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有:外部触发的原因,例如孩子哼哼唧唧的抱怨;内部触发的原因,例如个人感到焦虑、失望、害怕等,以及身体健康的原因如缺乏睡眠;家族遗传,自己就是被父母吼大的;父母和孩子气质的差异……每一种原因都会对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形成负面的挑战。

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则

美国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比如更习惯用激烈的冲突来解决问题。这些孩子也很难学习到积极的社交方式,比如和他人合作和同理心。另一份研究也表明,家庭中积累的愤怒情绪,对孩子整个青春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短期的杀伤力,而且也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总而言之,你别看吼叫既不是打也不是骂,其实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既然吼叫有如此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吼叫,做到不吼不叫呢?


本书提到了不吼不叫的五大法则,也叫ABCDE 法则

第一步 Ask ,也就是自问。要问问自己感觉如何,负面想法是什么,能不能自己改变这些负面的想法和情绪。这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

第二步 Breath ,也就是呼吸。在问自己那些问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从腹部开始,有意识地做3到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同时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

第三步 Calm yourself ,也就是平静自我。用呼吸来平静自己的内心,用积极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极负面的想法,让自己变得平静后再和孩子沟通。

第四步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也就是确定孩子的需要。父母要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反思一下对孩子是不是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么,是一个拥抱还是鼓励,再想想他的行为能告诉自己什么。

第五步 Empathize ,也就是同理心。这要求父母换位思考,去尽量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这个法则用 ABCDE 来排序,是为了方便记忆,但父母们也不用每次都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来做。不用期望一次就能记住所有步骤,但只要开始尝试,在练习的过程中,后面的环节就自然而然地会发展出来。

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则能帮你后退一步,头脑清楚地看待问题,但其实ABCDE 法则更像是一种临时的行为规范。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规范他们的行为,从根本上减少他们因为行为不当而让你发怒的可能,家长还需要做得更多,比如可以学习管教孩子的4C法则。


管教孩子的4C法则

这里的 4C 指的是4个以尊重为基础的要素,分别是 Communication 沟通,Choices 选择, Consequences 结果,和 Connection 连接。

第一个, Communication 沟通。家长需要和孩子有足够的沟通,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的描述要尽量清楚具体。比如“不要玩沙子”就比“要听话”这个要求更具体,孩子更容易明白到底该怎么做。

4C的第二个, Choices 选择。如果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那他就没有理由去跺脚和哭闹,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选择,能减少吼叫和争执。比如,孩子本来不愿意好好吃饭,这时候如果你问他,今天晚上想吃面条还是米饭,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给出一个答案,因为他会感觉自己有了选择的权力,这样总比他拒绝吃饭好得多。

4C的第三个, Consequences 结果。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做错了事情,会有什么后果。孩子们必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家庭的规则才能建立起来。如果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负责,那孩子干嘛还要那么听话?适当让孩子承担可控的后果,远比说教更有用。比如我为了让孩子意识到上学不能迟到还有赖床的后果,我会让他承担一下迟到被老师惩罚的后果,一次惩罚后,孩子会更有时间观念,远比你每天苦口婆心到大吼大叫的逼他起床有用。

4C的最后一个,Connection 连接。家长必须要和孩子保持连接。不管工作有多忙,父母们都必须固定抽出一对一的时间,专门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他被重视,相信自己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那他就更愿意好好听话,做个乖孩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二胎或者多胎家庭的孩子来说,更要非常注重一对一的连接时间,及时了解孩子的心情和状态,给予孩子更多具体确定的关爱。

做到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则和管教的4C法则,家长们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和孩子的行为。

当家长能平静地面对孩子的错误,而且孩子能很好地遵守行为规则,那家长自然就没有了吼叫的理由。但是最后还是需要注意一个事儿,那就是家长们有责任,保证孩子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吼叫。

本书基于气质研究和正念理论,为你提供强有力的技巧,以减少家庭冲突,促进合作、尊重和相互理解。你还会学到一些策略,帮助你在沮丧达到峰值时管理好自己的压力;掌握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你恢复冷静,能够以让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方式带着同情心与孩子有效沟通。

总结

许多父母可能知道不应该吼叫,也有改正的想法,却因为不得其法而功亏一篑。针对各种原因,作者提出了诸多不吼不叫的策略和工具:理解自己,自我同情,吼叫的不是你一个人,因此不必为此焦急;观察自己,何时何地你最可能爆发吼叫;了解自己和孩子气质的差异;建立追踪吼叫表,记录事件情形、你的反应、后续发展、事后评估等;停止吼叫的A-B-C-D-E法则: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应用同理心(Empathize);管教的4C法:沟通(Communication)、选择(Choices)、结果(Consequences)、连接(Connection);还有使用定时器,召开家庭会议,运用每日常规、表格和日历等。每一样工具都有丰富的内涵,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并且都是被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

理解大吼大叫的深层因素;提供不吼不叫的强力工具。你真的可以学会停止向孩子吼叫!

#教育爆款我来说##教育方式我来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3274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