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对孩子有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由于高期望,父母在教育上也会很严格,孩子可能稍有一点过错,都会直接采取暴力方式解决。
当然,也有部分比较明智的家长,不提倡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
其实打不打孩子,真不是个简单的话题,需要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其中一种。
教育方式有差距的实例
邻居老王今年有个5岁半的儿子,叫做乐乐。
乐乐就是特别典型的那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类型,只要他一玩玩具,那就肯定把各种小的零部件拆的满屋都是。
像是抠键盘帽,拿洗洁精兑出来的水浇花等恶作剧,更是家常便饭。
老王看到儿子的这种行为就气不打一处来,可妻子对孩子十分偏爱,不准老王动孩子一根指头,她认为孩子淘气应该讲道理才对。
老王看到妻子如此偏袒,也只好选择睁一只
眼闭一只眼,等到实在气急了才会训斥几句。
可老王却发现儿子最近有些得寸进尺了,不但偷偷用小刀划家里的家具,质问他的时候,还撒谎不承认。
本来乐乐就做错事了,然后还撒谎,这可真把老王惹急了,直接就狠狠把儿子收拾了一顿。
乐乐被打后,马上就故意提高音量大哭起来,希望能吸引妈妈的注意,为自己“主持公道”。
果然,乐乐这一哭,妈妈就气冲冲从厨房里面跑了出来,看到儿子被打了后,马上心疼地抱在怀里,火大地训斥了老王,指责他不应该动手打孩子。
老王对此也是十分不解,自己从小可都被没少挨父母的打,而且中国也有句俗话叫做“棍棒之下出孝子”,怎么现在的孩子就变成打不得了呢?
小时候是否挨过打,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影响很大
经常挨打的和几乎不挨打的孩子相比,20年后的差距,真的会很明显。
1)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
在现如今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而此消彼长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差。
我们平时在看新闻时也没少看过,关于年轻人承受不住压力而跳楼等轻生行为。
相对来说,那些小时候被父母“拳脚教育”过的孩子,就比那些从没挨过打的孩子的抗压能力强得多。
那些自小就在温室中成长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后,只要稍有挫折,就会被轻易击倒。
2)性格差异
很大程度上来说,原生家庭会对孩子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如果孩子做错事了,父母二话不说也不问缘由,直接就暴力解决,那么等到孩子长大了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头脑中的第一印象也是采取暴力解决。
如果父母的性格更加通情达理,孩子的性格也会理性一些。
所以,家庭教育和氛围好的孩子,比那些经常遭受暴力教育的孩子可能会更有出息。
那么,孩子到底还能不能打呢?
孩子可不可以打?这是好多家长间的一个疑问点。其实,当孩子还比较小且特别顽皮不听话的情况下,家长是可以适当动手的。
但动手解决的时候也尽量少些,毕竟打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不怕了。
而且,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方式更要减少,尤其是青春期心理逆反的孩子们。
总的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固定的教育方式,毕竟每个孩子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孩子吃软,有的孩子吃硬,有的孩子自觉且希望有自由空间,有的孩子不被牵着鼻子就不往前走。
总之,家长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需要日常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智慧。
诚如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所说:“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的,我们并不能教给孩子什么,反而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很多。所以在这里为各位家长推荐一套书,分别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正面管教》《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好性格让孩子受益终生》《好父母不吼不叫》。
这套书能让家长学会倾听、让孩子敞开心扉、帮助家长与孩子顺畅沟通的亲子书,为你提供强力的技巧,以减少家庭冲突,促进合作、尊重和互理解。
你还会学到一些策略,帮助你在泪丧达峰值时管理好自己的压力;掌握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你恢复冷静,能够以让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
这5本书里面用的,都是最贴合实际的例子,从孩子的学习方法到孩子的性格培养,再到孩子的世界观、金钱观等等。没事的时候看一看、睡前的时候看一看,都可以帮助您随时随地的解决育儿问题。
也就是爸爸4、5盒烟的钱;妈妈几贴面膜的价钱。就可以让您多了解一些不吼不叫就能教育好孩子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您想购买这套书的话,动动小手指,就可以开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2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