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有钱人”!从古至今有钱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反正老百姓都想知道,千百年来,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都有好奇心。你经常能接触到的东西你就不好奇了,越接触不到才会越好奇。所以想了解有钱人也不是什么仇富心理,也不是所谓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有钱人的生活跟平常人也没啥不一样,也就是吃饭、睡觉、工作,咱们什么样,人家就什么样。顶多吃的奢侈点、睡的豪华点。那么光聊有钱人的享受也没啥意思,所以今天李夫子就想跟大家聊一聊有钱人居家过日子都有哪些烦心事?作为历史爱好者,今天的富豪就不说了,咱们就聊一聊古代有钱人都摊上过什么烦心事?
古代富豪搞不定家里事
《聊斋志异》里边有一篇故事,叫《镜听》。讲的是一个老太太,偏心眼儿。这老太太俩儿子都是念书的,大儿子的成绩非常的好,考中科举的成功率很高。当妈的就偏爱这大儿子,顺便把大儿媳妇也高看一眼。小儿子的成绩一般,所以连小儿子带着媳妇,老太太就看不上眼。就比如说吃饭了,俩儿媳妇一块做饭,老太太就让大儿媳妇歇着,可以不干活。二儿媳妇累死了,她也不心疼。结果在二儿媳妇的督促下,这二儿子也像他哥哥一样,也考中了科举,老太太没办法了,这俩媳妇都歇着,自己上厨房做饭去。
像这种爹妈偏心眼的故事,《聊斋志异》里边有不少,历史上这种事更多。你看历史上有一家富商大贾,就因为老太太偏心眼儿导致家破人亡。历史上要说谁有钱,往往有个说法,说这家有“陶朱猗顿之富”!“陶朱”、“猗顿”分别指的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两个富商。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陶朱,全称叫“陶朱公”,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提这个名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提另一个名字没人不知道,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战略家“范蠡”!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人,也就是现今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春秋末期,投奔越国,帮助越王勾践,兴兵灭吴。之后是急流勇退、弃政从商,定居在宋国的陶丘,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定陶,所以号“陶朱公”。
范蠡的三个儿子都不省心
范蠡的从商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曾经三次散尽家财,但人家这个本事大就大在这儿了,家财散尽照样还能挣回来。《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他的主要经营方式就是商贸。另外他可能也从事过农业或者是渔业,反正发财的道很多。钱多人口也多,共有三个儿子,可是这仨儿子也不省心,大儿子吃苦耐劳,懂得居家过日子,但是自尊心太强。二儿子做事冲动,爱惹事儿。三儿子除了花钱不懂心疼,没大能耐。
这一年家里出事了,二儿子在楚国犯法了,他做事冲动好惹事,这一犯法犯的是个死罪,眼瞅着小命就没了,可是天无绝人之路,事情就有转机了,二儿子出事时范蠡就到处托人去问,最后得了消息,说只要能花钱就能把二儿子的命给保下来。但这钱有点多,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说得用“黄金千溢”!“溢”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溢等于二十两或者二十四两!咱们就按最小的说,那也是黄金20000两。钱虽然多,但救儿子要紧,于是让自己的小儿子套上车,装好了钱就要给楚国那边送过去。就在这个时候,又出事了。
家里不是有个大儿子嘛,自尊心太强,一听他爸爸把这个大事儿托付给老三,心里是老大的不乐意,就跟他爸爸吵起来了。说“家有长子,国有大臣,这么大的事,您不叫我去,而叫三兄弟去,您是不是嫌我废物?您要是真是这么想,您来句话,我现在就死去,省得不招您不待见”。说完了撞墙要自杀。这个时候孩子他妈就出来了,老太太偏向大儿子,就劝范蠡:“老头子,你这个事儿办得不地道,老三去了,老二不一定救回来,现在老二没回来,大儿子在窝囊死,咱们这日子还过不过啊?”老伴也闹,儿子也闹,范蠡没办法,只好让老大去楚国。
明知结局却无可奈何的范蠡
大儿子就这么去了。结果还不错,拉着钱去了楚国。钱是怎么拉过去的又怎么拉回来,原封没动。只不过回来的时候多了一样东西,就是二兄弟的尸体!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范蠡最清楚,三儿子就是一花花少爷,花钱不心疼,钱送过去眼都不带眨的。只要钱一出去,二儿子准能回来。但是老大就不一样了,知道爸爸挣钱不容易,所以这个钱肯定舍不得给。只要他一时想不开,这事儿就砸。果然事情的发展跟范蠡预计的一样。老大到了楚国以后,一开始钱是送出去了,人家楚国人挺够意思,其实人家没打算真要这个钱,就商量着,这钱先别动,先把老二放了,再把钱还给范蠡。这个老大也不知道哪根筋错了,一看人家没动自己家的钱,又听说二弟要放出来了,脑子一热又找人去了,把钱又要回来了。人家一瞧这是什么玩意?这是拿我们当猴耍,钱不要了,死尸你带回去吧。
有道是知子莫若父,深知经商之道的范蠡早就看透了时局的发展,可是你再有头脑,有些事情也是无法控制。就像老伴说的,大儿子要是自杀了怎么办呢?所以只能妥协。这也许就是很多有钱人家能摆平商业上的事,却摆不平家里头事的原因。有人说了,养儿子就是不省心,还是要养闺女!那也未必。
西汉钢铁冶炼大王——卓家
比如西汉年间,全国有一家巨富,姓“卓”。卓家是当时的钢铁大王,专门从事钢铁冶炼的行业。关于他们家冶炼还有一个故事,他们家祖先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原来就是从事冶炼金属的。秦始皇灭赵国以后,强行把他们家迁到四川。当然了迁的也不光他们一家,还有别的家。到了四川以后,别人家都贿赂当地的官吏,要求尽量安置在离中原故土近一点的地方,老卓就不一样了,要求往远处走,为什么?离得近没有意义,一家大小活下来才是王道。而近处的地没有什么出彩,得找物产丰富的地方定居才行。
最后他们家迁到哪呢?迁到了“临邛”。开山凿矿,重新干起了老本行,家族企业有兴旺。今天要说的是老卓家在汉景帝、汉武帝时期的一件事,当时卓氏集团的董事长,叫卓王孙,到他这辈儿已经是当地的首富,手底下光使唤的仆人就800多人,能养得起这么些人,人家的家底可想而知。卓王孙有个闺女,历史非常有名,叫卓文君。这卓文君不是现在有名,当年就有名,小的时候名声就传出去了。长得也好,文采也高,弹琴弹得好。可以说卓文君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是流量级的明星了。长得漂亮,才学也好,求亲的人络绎不绝,都踏破了门槛。
流量明星的相遇
当年结婚也早,卓文君16岁就嫁人了,但是没过几年丈夫去世了。西汉的时候男女婚姻对女性还没有那么不友好,也不是说女的一定要给丈夫守节,加上他们家庭也不认可,所以丈夫死了以后,他就回娘家了。这一回娘家好多人又有机会了,这当中就出现了当时的另一位流量级的明星——“司马相如”!“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副对联。卧龙,就是诸葛亮。两司马指的是司马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当时的名望很高,史记里司马相如单独有一个列传,一个是因为司马迁跟司马相如个人关系不错,另一个也说明司马相如当时确实有影响力。
留不住的女儿,卓王孙不得已的“妥协”
这样的名人卓王孙早就想见见,但是一直都见不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次,卓王孙家里开派对,把司马相如请来了。司马相如当时还挺给面子,当众还弹了一首曲子,满堂的宾客是大饱耳福,但这耳福对于卓王孙来说后患无穷。他哪知道弹个曲子不要紧,却把闺女给搭出去了。卓文君已经回娘家了,这一弹曲子就听见了,直接把卓文君这个孀居之人给打动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琴挑文君”。从此卓文君就放不下司马相如了。后来经过一番运作,卓文君背着他爸爸跟司马相如跑了,把卓王孙气得不行。最可气的还在后面,过了些日子,卓文君带着司马相如又回来了,原来是司马相如家里太穷了,卓文君过不了穷日子,拉着丈夫回来,回来也没跟老头说,就在临邛开了个酒吧,卓文君卖酒、司马相如刷盘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君当垆”。
这卓王孙都快气疯了,“这是寒碜我吗?你卖酒我不拦着,那是你活该,谁让你跟人家穷小子跑了,但是你远点卖去,你丢人丢到家门口来了。”还好这是亲闺女,这要换了别人,老头就得杀人了。这个时候有个朋友过来劝说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记载,大概意思是说“闺女是人家的,棒打鸳鸯不好看,更何况两口子都是流量明星,也算般配。消消气,就当闺女出嫁,再给份嫁妆吧”。说归说、闹归闹,毕竟是亲闺女。卓王孙还是心疼,再加上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面子上也的确过不去。听人劝吃饱饭,最后拿了一份嫁妆给两口子了。嫁妆是多少呢?说是“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从此小两口就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刘备的金主爸爸——糜竺
咱们说男女自由恋爱,父母不应该管,但是你要站在卓王孙的角度,他的行为也是无可厚非。婚姻大事在中国意义特殊,所以说父母子女还是尽量沟通,别闹得不愉快。还有一个兄弟之间的故事,很多人应该知道,主人公在《三国演义》里面台词不多,但是出镜率还挺高。他是东汉末年徐州地区的首富,后来昭烈皇帝刘备的大舅子,官拜安汉将军的“糜竺”。糜竺这个人,他是刘备早期的谋士,可是看过三国的朋友也知道,糜竺也没给刘备出过什么像样的谋略。他对刘备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妹妹许配给刘备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糜夫人。
随着国学热的推广,人们才渐渐知道糜竺对于刘备的贡献远不止如此。老糜家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了不得,据《三国志》记载,糜竺家里,“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用现代话来说,糜竺不光是刘备的大舅子,还是刘备的金主爸爸,糜竺不光在钱上支持刘备,在政治态度上也是完全站在刘备这一边。刘备在徐州混得不好的时候,曹操曾经向糜竺伸过橄榄枝,但糜竺拒绝了。他资助刘备并不是一种商人的投资,而是从心里认同刘备。关于糜竺的故事不多,《搜神记》里面有一个关于他的神话故事,被《三国演义》采用了,说有一次在路上他救了一个大美女,俩人同坐在一辆车里边,糜竺是一点闲杂的动作都没有,眼睛也是直视,生怕余光扫到美女身上。后来美女告诉他自己是火神下凡,要给他们家降点火灾,看他是好人,让他提前准备,说完就不见了。糜竺一到家赶紧就让人把值钱的东西搬出来,果然着火了,房子烧为平地,虽说房子没了,但家底保住了。当然这是个传说,不能算数,当然这也不是糜竺最糟心的事。
为弟心碎,含恨而死的糜竺
最糟心的事是他弟弟。刘备的另一个大舅子“糜芳”,糜芳也是刘备早期打天下的元老,所以很拿自己当回事。《三国演义》里边糜芳就是个废物。长坂坡还曾经诋毁赵云,其实历史上他在刘备手下是有战功的,刘备几次被人家打趴下,都是糜芳替他收集残兵,组织队伍,再回到刘备身边。小说里边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历史上没记载,但糜芳对刘备不离不弃,写的清清楚楚。京剧《古城会》里边,关云长撇刀斩蔡阳。其实历史上杀蔡阳是刘备杀的,那会儿跟着刘备身边的就是糜芳,巧合的是刘备入川以后,糜芳就安排在关羽手底下了。
关羽这个人刚愎自用,性情傲慢,最看不起的就是文人,他老觉得糜芳就是仗着裙带关系。所以两人很有矛盾,最终糜芳受不了关羽,到后来投降东吴里应外合,杀了关羽,糜芳反叛之后,糜竺都快崩溃了,一辈子付出,一夜间化为流水,向刘备请罪,刘备也没难为他,好言安抚,但是糜竺本人心都碎了,最终惭愧而死。糜芳呢?小说里说的是吴国送回来,万剐凌迟,但实际上在吴国他落了一个善终,当然也经常被人挤兑。
李夫子有话说
老话说的好,大丈夫难免妻不贤、子不孝,古代这些个富豪之家也怕这个,《红楼梦》中探春就说过,“这么大的家业,从外边杀杀不完,就怕内部出事”。平常老百姓要是家里闹家务都糟心,有钱人要闹起来更难受。最后说句话,咱们大家共勉,这叫“家和万事兴”。由此可见无论是富豪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定不能为了挣钱而忽略了夫妻的感情和子女的教育,否则最终只会是自食苦果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2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