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追寻红色足迹,争做时代新人

追寻红色足迹,争做时代新人

追寻红色足迹,争做时代新人

七月六日下午五时,从济源东高速收费站下高速,实践团正式踏入了济源。行驶一段时间后,远处的烟囱和大山在蓝天的映衬下逐渐清晰起来。实践团沿着河道向前行驶,蜿蜒的小路从巨大的工业建筑中穿过,抬头望去,烟囱和管道把天空分成许多小块,烟囱中排出的白烟给湛蓝的天空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色,宁静中充斥着繁忙感。

不一会儿,实践团就到达了目的地,一起整理好行李和床铺,吃过丰盛的晚饭后,暑期社会实践就真正的开始了。

在居住地整顿好以后,实践团队开始探访这座城市的工业中心——济源钢铁。实践团先顺着河道在工厂的四周探访他夜晚的模样,宽阔的河道中长满了水草,地下暗流涌动,不远处,传来几声火车沉闷的汽笛声,接着继续向前出发,在靠近铁路线的时候,一列重型火车拉着货物,鸣着汽笛,从眼前缓慢的开过,团队成员们走到了高架桥下,硕大的石墩上还印有毛主席的话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那个艰苦奋斗的时代,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中国人民用不屈的意志为国家的发展与前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穿过高架桥,火车仍然还在缓缓的向前滑行,它的目的地一定是个蓬勃发展的城市,它是焦柳线的一部分,连接着国家南北铁路运输的大动脉,每年向南方输送大量的煤炭,为南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实践团绕到了它的正门,巨大的红色字眼刺穿了漫漫长夜,团队成员满怀憧憬的进入到工厂内部,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进入到生产流通车间,只能在硕大的工厂内聆听锻钢的撞击声和感受炼钢高炉散发出的腾腾热气,然后实践团缓缓踱步而出,心中仍然保留着对钢铁厂内部生产车间的好奇。

于是第一日的实践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束了。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王屋山是愚公的故乡,愚公移山的故事因《列子》的记载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户晓

在7月7日准备了一整天后,7月8日七点实践团队就已经收拾好,准备前往王屋山。八点十分左右,实践团队抵达了王屋山景区入口,开始了旅程和实地实践。

让实践团队意想不到的是,王屋山景区对持有学生证的学生免除门票。于是队员们便满怀对王屋山的憧憬,迈着愉悦的步伐向前走去。刚进入景区,远远望去,愚公一家的巨大雕像映入眼帘,让游客心生震撼,于是步伐更加轻快了,向前快去走去,此时,毛主席提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八个大字愈发的清晰明了,旁边的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有着浓厚的愚公移山精神氛围。在愚公精神的感染下,队员们决定不坐客车,徒步向山里进发。刚开始山路并没有那么的难走,一路上山下和身边的风景相伴,呼吸着山里新鲜的空气,一路上有说有笑的欢快前行,随着海拔的上升,山路也愈发的难走,队员渐渐的感受到一阵阵的凉意,看来离山顶越来越近了,不多时,走到了索道区,时间也到了中午,于是便在索道休息处吃了一些东西,补充体力,稍加修整。

之后便乘坐了长达1526米,高差660米的王屋山索道,随着缆车不断缓缓的向上滑行,缆车逐渐被云气所包围,像是到了仙境一般。到达索道顶端之后,队员们的短袖短裤已经抵挡不住山顶这般的寒冷。刚出索道口,一群猴子包围了大家,它们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书包看,用食物"贿赂"着它们给大家让开道路,然后继续前进,但是还有猴子仍然一直尾随着,有的甚至还在栏杆上爬着一起并肩前行,趁人们不留神跳到我们书包上抢走了水。没多久,便到达了云顶天宫,虽然山顶的景色秀丽缥缈,十分的吸引人,但是风真的好大,真的好冷,稍加停留,便开始了下山之路。

下山没有上山困难,却也不省劲。两个小时后。疲惫不堪的到达了山脚下,然后我们就踏上了返程之路。坐在回城的车上大家都默而不语,悄悄地休息和思索着。

五点二十到达了我们的住处,早早地结束了一天的劳累,早早地开始了休息。

按照行程规划,七月九号和十号是要前往九里沟。早上六点多就早早地准备好,七点钟到济源公交站,然后坐上通往小沟背的公交车。沿途的风光映入眼帘,清晨的凉风拂去沉沉睡意,对小沟背又多了几分期待。

大概半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了此次的目的地。小沟背东与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毗连,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南傍小浪底黄河三峡与古都洛阳隔河相望,北依太行原始森林与山西省阳城县为邻。一下车,就有汩汩清泉缓缓在停车场旁边流淌,为炎热的夏天带来几分清凉。队员们便迫不及待向里边走去,顺着东线从通幽庭开始步行前进,沿着潺潺溪流往山上走去,旁边的溪水十分清爽,偶尔可以看见几条小鱼在嬉戏。不一会就到达了青龙瀑,清凉之感拭去步行的疲惫。数米高的泉水从高处泻下,和旁边安静的水流形成了对比。接着往前走去。九里沟是天然的野生动物乐园,有很多猕猴。越往上走,遇到的猕猴就越来越多,这些猴子也许是接触人的时间太多,所以并不是十分怕人,好几只围在游客的周围,有的还跟着有食物的游客一直往前走。大概顺着山路前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了《愚公移山》电视剧的取景地,电视剧中的愚公曾在此留下过很多的汗水。满是怪石嶙峋的山脉蜿蜒不断,山路的蜿蜒崎岖。愚公锲而不舍,不辞辛劳的进行着这一项艰巨的任务。

当天中午左右,终于游览完了这个景区。在游览的最后依旧是山和水,但是每一段的山和水都不一样,不会造成视觉上的和审美上的疲劳,而且不同的景色还消除了些许爬山的疲惫感。

顺着山路往下走就轻松了许多,一路下来,也不觉得十分费力。

到了下午接近五点的时候,我们坐上了通往归程的班车。回程的路上队员都安静的不说话。也是累了,也是在对这个实践主题的静静思考。

七月十二日,首先进行了休息调整,然后下午午休过后便开始了对这几天的总结。

我们从最先认识到愚公的时候梳理起。最先知道愚公和这个人的故事是在小学和初中的课本中了解到的。当时只知道是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觉得离自己这么近,就在河南里面。之后在聊起愚公就只是以一种坚持不懈精神的代表说起。当真的踏入这个神话故事的起源地,踏入其中深入感受愚公的"居住环境",就觉得移山,这种行动真的必不可少。着一种精神在"当时"可能只是为了出行,但是它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首先讨论了关于课本中的愚公精神。第一,移山这种行为,是一种可能一辈子也完不成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但是坚信着"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愚公,却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第二,认识到人可以改造自然,并且可以让自然为自己所感动从而完成移山的巨大任务(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虽然字少但是在愉快的讨论中结束了这一天的任务。

七月十三日实践团队着重的讨论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的愚公精神!,这个历史任务和国家发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时代,愚公精神也是蕴含了新的和不一样的新时代精神。第一,这种首创精神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新时代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愚公以第一个人的身份开始挖山时,这种首创精神就在他的身上展露无遗。极大地在新时代激励着人们(济源的城市精神"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第二,敢想敢干的精神,这个是勇于实践的精神,在新时代和改革开放的时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着移山山是不会走的,只有一铁锹一铁锹的挖,一担一担的把石头运往渤海才能真正的把山给移走(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第三,团结奋斗的精神。愚公一个人的精力和生命力是有限的(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并且山相对于愚公来说是无穷大的。所以愚公团结自己一家的力量,村民的力量然后一起开始移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移山这项遥不可及的愿望,开始变得有希望了。现代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就是团结。不知不觉中又是一个愉快的讨论的一天结束了。

七月十四日,实践团队一起去附近的街道上面和当地的市民进行宣讲和交流。为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也为了更深入的发现在这个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有一些市民是认可和理解我们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交流的。

在南潘村商业街上面实践团队进入到了一家加工布匹的店铺。在店铺里面阿姨很热情的招待大家并且和一起交流。这位阿姨说这个店铺已经开了十几年了,中间也换过几次店面。但最终还是回来这条街上面了。阿姨也坚持用自己的手艺来赚取收益,虽然辛苦但是阿姨很是满足。这份坚持和认真正是阿姨身上的愚公精神。

这家修车店虽然没有多少顾客在门前,但是老板的活却不少。这家店也在这条街上面干了不少年。老板的两个小女儿也在店里面陪着他们的父亲。这一间店铺小而且热。但是老板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活。老板用自己的双手撑起来这个家,供养着这两个孩子。老板身上的愚公精神正是我们寻找的!

实践团队忙碌了一整天发现,在这个地方的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愚公一样的精神。三四点多就得起床的早餐店老板;经常就是站一整天的理发店小哥;彻夜守在小区门岗的老叔;日常灰头土脸的钢厂的工人们……他们勤劳而辛苦,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自己和下一代。这正是我们团队在寻找的精神,也是我们需要的精神。

7月15日,大家在住处稍作休息和规划第二站的行程。

7月16日,实践团队开始了第二站的行程。六点钟大家就早早的起了床,简简单单的收拾了收拾,就踏上了前往红色革命地泰山村的路途,泰山村位于小浪底景区内,西距小浪底大坝仅2公里,东距西霞院水库大坝8公里,紧依小浪底公里专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前往泰山村沿途的风光秀美,清晨的凉风拂过着大家的脸庞,又吹散了阵阵睡意,左边的车窗外就是奔腾的黄河。最终,在七点半,我们顺利的到达了本次行程的目的地。

在解放战争的时候这个地点就是陈谢(陈赓,谢富志)大军从黄河度过来的上岸点,这个地方还保留着当时解放军渡黄河的葫芦。当时在关阳渡口,担负为部队开路的数十名济源"杜八联"民兵,在连长薛平华带领下腰系葫芦,荷枪实弹,纵身下水。为陈谢大军南渡黄河当先锋,英勇作战。队员在岸边看着水并不急,但是下到黄河旁边就感觉到了水夹杂的泥沙的速度和力量不容小觑。这里的人民,也用愚公移山的坚毅精神,用"腰系葫芦肩扛枪"的攻坚实战,有力支援了陈谢大军南渡黄河,亮剑中原!

在村头,古色古香的大门上写着泰山村三个大字。走进村内,一股和谐向上的气息扑面而来,当地的居民在了解我们的目的之后,热心的向我们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情。村子不大,房舍在山脚下拥簇在一起。刚进去就能看见不远处的纪念馆和烈士陵园。一位热情的大叔,他提议让我们去他们村最具有代表性的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参观一下,我们接受了大叔的建议,便跟随大叔一路前往杜八联革命纪念博物馆。我们像大叔询问什么是杜八联,大叔给我们解释道:清末至民国时期,农村地区实行的是里长、保长制度。在济源县城以南、黄河以北有涵盖泰山、杜年庄、毛岭、留庄等八个保。这八个保下辖泰山村、李韶公庄、双堂村等40多个小山村,合称为杜里。杜里一带常常受到土匪侵袭,当地民众为保卫家园,成立了民团联防机制,后来 "杜八联"就成了这一地区的代称。大叔的一番介绍,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民生活的艰难和不易。我们在纪念馆分别参观了"黄河怒吼"、" 众志成城"、"浴血苦斗"、" 河防堡垒"、" 战旗高扬"、" 浩气长存"等6个展区,纪念馆以图文资料记录了杜八联人民的辉煌业绩,展示了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再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杜八联革命精神。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认真阅读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被革命先驱不怕吃苦、勇为人先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手拨河水脚登浪,腰系葫芦肩荷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这是陈赓将军在南渡黄河之后亲自写给"葫芦队"的一面锦旗。这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解放军和当地的民团一家亲的很好见证。

7月17日,早上所有人都起床坐在了桌前开始了学习总结工作。在住所处整理前两日的内容。

九点之前每个人都分配好了自己的任务,于是便开始了各自的任务。因为这一段历史有着很好的记录,所以有一部分的很容易就在网上等地方找到。大家也就不用跑到档案馆再去查东西。节省了一部分时间。

在这些文件中介绍道,从解放时间节点看,在10多个河南中心城市中,济源是率先获得新生的地方。当时是秦基伟最先率军攻打济源城,使当时主张不抗日的济源县长逃窜到其他县。

在解放济源之后便是要往南继续解放全国,所以在济源这个地方开始渡黄的任务。在当时能派上用场的葫芦,于是就帮助国家和军队了大忙。不仅仅能直接用在人身上,系在腰上。而且在当时的船上也绑了很多,增加了载重。

在学习的时候,大家都对这个葫芦记忆颇深,因为当时的条件艰苦,也因为亲眼目睹了黄河的力量,所以这个葫芦对于磅礴的黄河来说就像是愚公手中的镐,肩上的担。在当时的敢于用一个葫芦就开始横渡黄河的"杜八联"的民兵们,是切实的愚公精神的拥有者和践行者。在这些资料里面有对当时的一些情况记录,我们决定把它摘录下来,不仅作为我们学习的内容,也要作为接下来的宣传的内容: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济源地方党组织的宣传发动下,无数优秀的愚公儿女参军参战,浴血疆场,涌现出薛子中、于思礼、贺思铭等登记在册的抗日烈士363名。史料显示,据1946年6月太岳区组织的调查统计,截至1945年年底,济源(含王屋县)因被敌捕杀、战争伤残、被抓壮丁等原因共损失人口126946人,占到了当时济源人口的三分之一。"

到下午的三点左右大家都差不多将东西都找差不多了。于是开始了准备总结大家的成果和计划之后几天的行程。大家决定围绕着解放战争是渡黄的三个渡口(济源市下冶镇原长泉村南、大峪镇原关阳村南、坡头镇河清口村南)进行整理。在整理之中又继续的找了不少的资料。到了晚饭时间大家才算总结完成。结束了今日的工作。

7月18日,由于天气原因,原计划要进行宣讲交流的活动推迟了一天。但是大家都没有闲着,还是不断地在补充着17日的工作。

7月18日下午,雨才开始渐渐停下来。于是在晚上大家都去附近的公园,提前开始了宣讲和交流。晚上雨后的公园很是惬意,人也很多。里面的大爷听说我们是做什么的之后,很热情的给我们讲着他们知道的故事。当时的济源城比现在还小,这些前辈们虽说没有经历过那些实打实的战争,但是战争的痕迹也给他们留下来了很大的影响。前辈们向我们说着之前的种种困苦。比我们在网上看文字来的更真切。

7月19日,空气十分新鲜,湿润。我们也开始了第二次的宣讲和交流。今天我们是进到村子里面然后一家一户的进行我们的活动。因为是周五,所以大多数家里面就没有人或者就一个。于是我们也就分开来进行。大部分家里面有人,都是一位阿姨在家,做着家务。我们一边帮着阿姨的忙,虽说也只是拿一下东西什么的,一边和阿姨交流着。一整天下来,发现这个小城的人或多或少的都对这个城市里的故事和城市的历史有了解。就像公园里的大爷见证了这个小城伤口恢复的过程,就像忙碌的劳动者给这个城市一部分创造的力量。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者这个城市的灵魂。不仅是在王屋山,泰山村这些真实的发生地,在整座小城中的人,都学习和传承着愚公精神。对于我们这个实践团队来说,可能是第一次离愚公精神这么近,但是对他们而言,他们的环境就是这种精神,济源的地标性雕塑"愚公移山像";济源市的城市精神"愚公移山,敢为人先";毛主席为这种精神的提词"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7月20日,还是像19日一样进行着我们的活动。因为这一天是休息日,所以,我们遇到能和我们宣讲交流的人比昨日多了不少。虽然我们进行的内容和方式和昨日大同小异,但是大家对这样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刚到济源的时候还漫不经心的说着愚公移山的故事,但是在实践的最后这几天,谁也没有再小看这种精神和它的力量。愚公移山虽然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却也在近代现代也时刻体现着。我们在交流中也不断的了解的在近些年这个小城里发生事情。黄河上飘的葫芦;湨河边的济钢;王屋山里的故事等等。

虽然我们的方式简单而且准备的内容也不是特别的多和全面。但是我们学习到的真的不少,在这最后两天的的行程中,大家对近代历史和近代的愚公精神有了更细致的理解。七点左右回到住所,这几日的活动也结束了。并且,决定在21日的早上骑着共享单车去车站最后慢慢的看一眼这个充满了愚公精神的小城!以这种方式结束我们的社会实践!

11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070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