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关于孩子的记忆力和数字的学习,这些基本规律需要家长明白

关于孩子的记忆力和数字的学习,这些基本规律需要家长明白

随着小孩子的不断成长,他们会发展出多种类型的记忆,这些记忆类型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很重要。记忆类型主要包括下面三种:

语义记忆,关于世界一般性的、事实性的认识;

情景记忆,对过往经历中将人物、事物、事件相关联的回忆;

内隐或程序记忆,这类记忆包括习惯和技能等;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脑海中构筑关于日常生活固定的模式了,比如对事件的时间和因果序列的记忆,举个例子,如果家长一般在中午吃饭前带宝宝洗手、坐到餐椅中、开始吃饭、吃完饭再擦嘴,接着玩耍一会儿就睡午觉,孩子就会把这些事件和顺序记忆为固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在需要时被清晰地回想起来。只要孩子有着规律的日常生活,对这些模式的记忆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可见规律的日常活动对于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更快地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孩子对固定模式的记忆,可以使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变得安全和相对可预测。而且在遇到与固定模式不一致的非常规事件时,孩子也能快速地识别出来,能记忆得更好。新奇的事件在记忆中会被标记为与预期模式存在差异。例如到了午饭时间,孩子不小心把碗推下餐椅打碎了,这件事就很容易被记住。

除了记忆,孩子对数字的学习也很关键,而且孩子很早就形成了简单的数字概念,如一个、两个,但数字学习最终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熟练的水平。

数字学习也要求直接且专门的教学。但是就像阅读,有些关键的认知先决条件会影响到儿童进入学校后学习数字关系时能学得多快和多好。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能否很好地理解数数(1,2,3,4……)。

孩子对数字系统的认识代表了其对数量和大小的认识。即便是婴儿都可以判断,在视觉上连成一排的16个点比连成一排的8个点要多。而且3个碗与3块积木从数量上来说是一样的,虽然它们在外形上差异很大。

小孩子一般在3岁左右就已经可以数很多数字了,但是此时的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些数字在数学上的含义。家长可以通过反复的联系来加速孩子对数字的理解。

比如教孩子认识事物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前面的一个碗对应一块积木。

还可以教孩子练习数数,比如可以数积木的数量,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在数数的时候要按照一个数字的自然顺序,这样孩子如果忘了或者落下了一个数字,数出来的总数就会不对。他们会逐渐通过练习,了解到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

在孩子建立早期数字概念的时期,家长要不遗余力地利用身边的机会,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数步数、可以在玩积木的时候数、可以在吃小块水果的时候数。

通过这类练习,孩子会在数字方面建立良好的基础,并开始对数字有了一定的敏感性,而且这种敏感会在到了学校学习时被强化,并在进来孩子开始学习数学运算时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牛津通识读本:儿童心理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8291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