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在2020年推广至全国的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已在少数地方试点了。笔者有理由相信,这项制度已经在试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这项制度是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会有些瑕疵和不成熟之处,在推广过程中也一定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所谓县管校聘,是指全县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教育局聘中心校校长和县直各校校长,校长再聘任老师。
教师上岗采用竞聘的方式。竞聘上岗有三轮机会:校内竞聘、学区竞聘和跨学区竞聘。具体程序一般如下:(下面引用的文字来自网络)
第一轮,“校内竞聘”。教师提出申请,学校组织竞聘小组进行资格审查,量化打分,按照分数排列,低分人员校内竞聘落聘。
第二轮,“学区竞聘”。各校首轮落聘人员,去学区内其他有岗位的学校应聘,同样是量化打分,高低分排列,低分人员落聘。
第三轮,“县域内跨区竞聘”。前两轮落聘者,参加县域内有岗位学校,大多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竞聘,这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第三轮仍然落聘的人员,包括不参加竞聘的,不服从统筹安排的,将被组织待(顶)岗培训。经培训和考核仍不能上岗的,再按程序进入解聘程序。
2020年全面推广县管校聘
笔者认为,县管校聘,包括县管和校聘两个层次,“县管“应该不存在多大争议,但“校聘“直接牵涉到教师就业问题,能否产生满意的效果却是令人放心不下的。
浙江教育报在《打破“铁饭碗”,浙江“县管校聘”改革这一年》一文中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
浙江省有33个试点地区,涉及926所学校,跨校竞聘上岗教师达1355名,组织调剂上岗53名,解除聘任合同155名……
这里面的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在竞聘中被分流和解聘的老师。这些老师可能真的落伍了,但谁能保证某位真抓实干的人没有被原单位排挤出去了呢?如果老实的教师、敢于向歪门邪道斗争的教师被排挤了,那么,这就是老实的、正直的教师应得的“后果”吗?这些被分流的教师会安心工作吗?那些曾经忘我工作的老师,现在因体弱多病被分流外地工作甚至解聘,这难道是他们努力奋斗后应该得到的结局吗?
面对教育改革下的竞聘,各位老师朋友们,你们是否准备好了呢?
建立退出机制,打破铁饭碗
笔者认为,县管校聘,校长的权力扩大了,小规模的学校聘谁,基本上由校长说了算。因为校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校长都能做到任人唯贤,如果校长政治素质差,仅凭亲疏远近的人情关系来决定聘用人员,那么,难免会出现个别老实巴交、不会逢迎巴结的或者校长觉得不顺眼的教师遭遇落聘的命运。有可能最终被解聘,这种情况下落聘的教师就有点冤了,就成了县管校聘的“牺牲品“。
当然,学校临时设立的竞聘小组或许能降低校长“一言堂“的风险,但他们都是单位里能量较大的人,而且都是直接应聘的上岗人员,这给人一种“贵族化“的感觉,似乎把教师群体撕裂为两大部分,另一部分可不可以用“平民族”来表示呢?靠少数几个人去决定另一部分人的命运,这很容易让人为因素在里面起作用。
因此,个人觉得,对”校聘“一定要有统一的原则、方针和具体操作流程,让“校聘”在公正、公平、透明下进行,使校长和竞聘小组的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运作,防止出现不近人情、不公正的恶性竞聘现象以及拉帮结派的”小集团”主义或帮派思想。
县管校聘,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县管校聘,虽然已经试点了,并积累了经验,但能否产生官方预期的效果,还很难说,因为在试点的地区,(从网上可以看出)民间很多人士并不看好,他们认为这剂药方的副作用不容小觑,比如:可能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铁饭碗“被打碎,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大,可能影响教师的职业热情,影响教师职业对想进来的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可能滋生权力寄生于教育,教育学里将添加”如何讨好领导“的学问;最有可能的是,教师几经重组后,优质师资进一步向少数学校聚集,将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贫富分化“的教育生态;还有,弱势群体的教师被解聘后可能引发某种抱怨及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百姓茶馆始终认为,教师职业是个良心活,主要靠师德来从事工作,是个不可量化的工作,不适宜用管理工厂里工人的办法来管理教师。教育越简单越纯洁越好,因为那样才叫儒雅,儒雅才是教育的本色,儒雅的环境才能让教师安心教书育人。用竞聘、职称、绩效工资等办法,反而把教育搞复杂了、浮躁了,把教师也搞得心神难定,教育主管部门自己也搞得很累。这又何苦呢?
从人口密度上看,日本那几个岛上住着1亿人,可以说与我国的国情一样,能称得上人口大国,但是他们的教师终身制、中小学无职称、工资高且按教龄递增,所有的教师都能心情舒畅地安心工作,没有什么节外生枝和纷纷扰扰,这样多好,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教育水平还是世界领先的。两相对比,百姓茶馆不禁生疑:中国教育真的需要这么改革吗?日本的做法真的一点也不可取吗?
教育需要稳定,教师需要安心、静心,过度的改革将打破宁静,教师疲于”奔命”。教师职称工资制度积弊已久,民间呼声很高,亟待改革;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也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预期效果,反而增添了更多矛盾,也亟需改革。一些已经推行的改革还没有圆满成功,却又来一个争议较大的县管校聘的人事制度改革,我们的教育在负重的基础上又加重前行,百姓茶馆不禁感叹:这教育能架得住这样折腾吗?有必要把教育搞得这么”臃肿”吗?
教育改革改得越多,效果会越好吗?是重改革的数量,还是重改革的质量
我们是草根,出于爱国爱民,聊表忧心,道道实话,或许是自以为是地瞎担心。但是现实还是要面对的,县管校聘已经走来,只能去尽力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了。
县管校聘的改革,教师竞聘结束后,不知是否有配套的后续安排?个人认为,必须对校长的权力行使加以规范,校长必须是讲民主、懂管理、懂教育的高素质者。要充分发挥教职工(或代表)大会的作用,对校长等领导的运作加以制衡,防止校长独断专行,开放教师民主申诉渠道,促进校园民主和法制建设。如果不能对校长从严要求,教师总是看校长脸色工作,如果校长像“老板”,教师像雇佣工,那就很可能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了,教师将工作得更累、活得更累。
各位同仁,县管校聘正向我们走来,一个新的教育格局即将展开,您准备好了吗?
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交流。这次疫情发生后,很多人觉得医生、教师不能推向市场,要尊重他们,要让他们有〞铁饭碗”、高工资才好,至于这种想法对还是不对,就让大家去讨论吧!
我是百姓茶馆,感谢您坚持读到最后一个字。更期待您的点赞,请不要吝惜您的小指头哟!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7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