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化,我们其实都是温水里的青蛙,每一天的日子感觉稀松平常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拉开时间的维度,细想一下,五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恍然之间,你会有再世为人的感觉。
最近的疫情,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指向了野生动物,人们口诛笔伐,都说是因为人类不善待动物,导致了动物对人类的报复,由其携带的病毒对人类进行一次规模宏大的复仇运动。
其实动物还不至于进化到主动挑战人类在地球上的权威霸主地位,动物不断地灭绝,逐渐稀少,乃至于全线退入人类难以长期企及的地方却是不争的事实。
失去了和野生动物打交道的机会,人类更多的是把目光逐渐放到了野生动物驯养的家庭养殖上来,当然,这依然是以利益为重,依然是把野生动物的浑身上下的资源开放殆尽的人类行为,所以我尤其怀念那个无忧无虑,和小动物美好相处的日子。
我的老家在北方的农村,七十年代的时候,田地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动物,兔子,黄羊,狐狸自不必说,各种各样的鸟类多的数不胜数。我记得,冬天下雪的时候,只要在雪地上扫出一片空地,撒上几把稻谷,支起一个筛子,拉上一根绳子,自投罗网的各类小鸟就会源源不断。邻居家有个大哥,他家里有把猎枪,在大雪封山的时候,他打的野鸡,半雉等,自家吃不了,还会送给我们共同分享。而在那时候,我学会了养鹌鹑。
我养的第一只鹌鹑真是有趣。
有一天,和一帮孩子在村边玩,忽然天边呼啦啦飞过来一大堆鸟儿,它们因为数量众多,有好多只竟然碰到了电线杆上,有的碰死了,有的碰晕了,我们一大堆孩子跑过去,我抢到了一只碰晕的鹌鹑,回家后,也想学着其他孩子,养一只听话的鸟儿,让它和我作伴。
我养的这只鹌鹑,身体有伤,飞不了,所以我也不用绳子去拴,每天给它喂食喂水,小鹌鹑慢慢的和我熟悉起来,只要我一打口哨,它就会欢快的跑过来,刚开始跑到你的手心,慢慢的会落到肩膀上,随着它的不断成长,我即使到了外边玩耍,它也会跟着我,再也不会飞回到大树林。
可是过了不久,家里的老鼠猖獗,父亲大人和别人要了一只猫,我怕猫把我的鹌鹑吃掉,就把它扣在一个升子(量米面的工具)的下面,没想到到了早晨,竟然把小鹌鹑活活的闷死了。伤心的我把小鹌鹑捧在手里,专门找了一棵大树,在下面挖了一个坑把它埋葬了,期望这个小精灵在天堂能好好的飞翔吧。
此后不久,我又养活了一种名叫蒿雀的小鸟,这种鸟在北方非常多,养这种鸟,最好是从刚出生时候养。捕获这种鸟也非常容易,因为他们的窝巢都在地上草丛里,只要你看到经常有一些蒿雀在某地盘旋,在它的下面草地里,常常能毫不费力的找到它们的小窝。如果是几颗鸟蛋,就收了回去吃,如果是孵化出了小鸟,就带回家抚养。
这种小鸟长得不美观,灰不溜秋,但是特别容易和人熟,也特别容易养活,许多时候,我们一大堆小朋友都把自己养活的蒿雀一起拿出来比赛,看谁的更聪明更听话,我自己养活的哪一只,我把它调教的能跑能飞能跟人,在同类中也算是一只非常有灵性的小动物了。
然而,不久后,这只小鸟又一次悲剧了,有一天中午,我睡觉的时候,小鸟跑到了父亲身边也睡着了,父亲大人一翻身把小鸟给压死了,看着这个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小精灵这么意外的死去,我的眼泪滚滚,自此以后,再也不养小动物了,每一个生命,无论是多么的渺小,但是那里也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寄托啊,我不知道许多人养活的各种各样的动物是什么心情,但是万物有灵,许多高等动物,它们的和人类那种亲近友爱的关系,说实话,这是大自然对于人类最好的安慰啊。
因为这个世界上,设想,如果只剩下人类而缺少了有灵性的动物,那人类的生活该何其的单调和无趣啊。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一个人独自在外地,又有了那种孤零零的感觉,于是在市场上买了只小鸡和我作伴,对于鸡而言,大多数的人都只知道鸡肉好吃,但是唯有饲养过鸡的人才会懂得,鸡有多聪明,有多人性化,公鸡报晓、看家自不必说,母鸡护佑小鸡子比人类都做的不知要好多少。
小鸡如果从小离开母鸡的话,跟着谁走谁就是他的妈妈。所以下班的时候,我一回到宿舍,我养的这只小鸡就飞跑过来,我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周围的同事也很好奇,怎么这只小鸡会这么聪明,只认识主人,只听主人的吩咐?
养活小动物,需要的是爱惜,爱心,和精心的照料,尤其是培养出来一只有智慧的小动物,那更需要饲养者有非常的智慧和训练方法,我们人类驯服的家禽:鸡、猪、狗、羊、猫、驴、骡、马、骆驼,数以万年的时间,也仅仅屈指可数的就这么几种,他们在以前和以后始终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已经满足了人类最重要的生存需求,但是贪婪无度的人类,却对和我们和平共处的其他野生动物从来毫不留情,把只要能吃的,能用的动物要赶尽杀绝,以至于使人类自己不断遭到大自然的反噬报复。
地球只有一个,众生平等,每一种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人类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占尽而灭尽其他生物,即使是病毒,它的存在也是大自然平衡万物的一种手段。
瘟疫犹在,反思长存,敬畏生命,望我们都学会和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7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