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成人身上没有新鲜事,成年人的心理变化都是幼儿时期心理的变化或者演化,而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而言,他最依恋的对象就是他的妈妈。这就是为什么那么的心理学工作者探讨母婴关系对一个人影响的原因所在。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也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还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由此也可以看出妈妈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追溯原生家庭,探讨母婴关系,并非是为了追责和声讨,而是为了警醒现在的父母,避免问题一代一代的延续和传承。因为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往往会把问题带进母婴关系,带进亲子关系,使得问题进一步延续。
同时这样的探讨和认识,也是为了帮助受此影响的成年人,让他们看见问题的真相,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去解决它。
那下面我们就列举三种妈妈,看看她们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甚至“毁掉”一个人,使得心理问题在家庭之间不断延续、传递的。
1、控制欲太强的妈妈
控制欲太强的妈妈必定会把自己的意志力延申到各个地方,最后对孩子的自我构成严重的挤压。特别是孩子是妈妈生养的存在,很多妈妈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申,听妈妈的话仿佛是理所当然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个控制欲太强的妈妈必然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我的一个来访者,他从小就很听妈妈的话,但是上了大学,就留在了外地,有了女朋友,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慢慢觉知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充满了控制欲。
比如,小时候妈妈经常“逼迫”他吃一些他不喜欢的蔬菜、水果,他明明吃饱了,可是妈妈认为他没有吃饱,硬是给他再盛一碗饭。
他想学文学,妈妈说那个专业毕业不好找工作,让他学理工科,他想留在大城市,妈妈说在大城市会受很多苦。一直以来,他都认为妈妈这是爱他,所以都不敢、不愿违逆妈妈,可是越来越发现,这份爱充满了控制欲,变得越来越沉重了。
他告诉我,妈妈一开始就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她想象出来了一个儿子,我应该成为那样,一旦我不成为那样,她就会极力改造我,我如果反抗,她就会伤心、痛苦,我就会内疚。这让我一直走不远。
2、容易情绪化的妈妈
有人说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是由其母亲给的,这是一个人的内心底色,而一个容易情绪化的妈妈无疑会给她的孩子一个容易情绪化的内心底色。
我的来访者王宁(化名)她告诉我她现在变得越来越像她的妈妈,而曾经的她告诉自己,一定不能变得跟自己的妈妈一样。她的妈妈是一个容易暴躁和易怒的人,动不动就会情绪化,然后把愤怒投向孩子。
当时她还很小,经常被吓得哇哇大哭。妈妈喜欢打牌,如果手气不好,回到家就会拿她和妹妹出气。记忆中每一次和妈妈说话,她都会去观察和打量妈妈的心情,在决定要不要说,怎么样说。
这样长大的她,变得敏感、多疑,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小心翼翼的,活得很累,她经历了很多痛苦,所以很早就下定决心,不让痛苦的心理反应延续给自己的新家庭,传递给自己将来的孩子。
可是现阶段的她变得越来越像她的妈妈,因为尽管意识上、理性上她自己有这份戒心,可是在潜意识的操控下,她还是会那样做。
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观点,潜意识里妈妈会让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受过的苦再受一遍,以更加理解认和认同自己。来访者王宁正是这样的状况。
3、喜欢抱怨的妈妈
我们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论述过喜欢抱怨别人的人是自体(自我)太虚弱,承担不了责任,因此需要把这份责任甩给别人。那么这样的一个妈妈呢?她很自然地就会把这种虚弱甩给自己的孩子。
孩子作为一个幼小的个体,面对妈妈这个大人,她不会去分辨和驳斥,她会全盘接受妈妈“甩”出来的“坏”,比如一位妈妈对孩子说都是因为你,我才不能离婚,我才过得这样痛苦。
那孩子就会认为是因为自己,才导致妈妈的不幸,妈妈的不高兴,妈妈的痛苦都是自己导致的,自己是坏的,自己是不好的,这会成为他自卑的根源。
同理,我们在上文中讲过在潜意识的指引下,一个妈妈会让自己的孩子再一次遭受自己经历的痛苦,以更加理解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心理反应在理性层面是意识不到的。
所以就会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喜欢抱怨的妈妈养育出了一个自卑的孩子,然后这个自卑的孩子,自我很虚弱,当她有了孩子之后,会下意识地去抱怨自己的孩子,就这样痛苦一直在被传递。
在生命的早期,妈妈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是排第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一个好妈妈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好爸爸的支持,当然如果一个不及格的妈妈背后,也往往搭配着一个不及格的爸爸。
所以看到表象的时候,也希望大家能看到实质,愿以上论述对各位爸爸妈妈们,以及一些受此影响的成年人能有所帮助,至少能触发你们的思考,也是极好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6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