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时常有一些难以理解的事情发生,有时太过复杂,让人一下子难以消化。这种痛苦让我常常反思过去所接受到的教育,是否能指引我们朝正确的方向前行!(全文约2950字,阅读需5-7分钟)
一、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人们常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不太喜欢这种负能量的话,但往往是这种毒鸡汤能给人一个全新的思路,让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过往听过的种种道理。我发现每一个道理产生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诸多隐藏的条件,而所有能够流传开的道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单到朗朗上口。诸如: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1%的天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或许只有这种朗朗上口简单到极致的道理,才能够在人群当中流传开来,为大众所传颂和接受。但传颂的部分仅仅是这个道理当中的点睛之笔,少了背景和前提以及诸多的附加条件。于是听起来很在理的道理,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之后才发现:百无一用是道理!
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喜欢喝茶,每次冲茶、泡茶、品茶的过程,是审视自我,总结反思的最佳时刻。喝茶时,我时常会为一句话所困扰,过去它总在我艰难时刻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耳边,即能渡我,也着实害我不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相信这句话对于很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小时候老师和家长就是这样告诫我们的。以至于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在学习中将其奉为座右铭,在工作中将其奉为《圣经》,在生活中将其奉为指南针……总之一切有待成功的事情,皆可以在这句话当中找到答案,说白了就是你还没有成功,是因为吃的苦还不够多,还不够努力。于是我把吃苦当成了一种享受,当成是收获未来资本的提前付出,当成了获得成功的不二途径。以至于当有更轻松的捷径可走时,我竟会下意识地选择更为艰难的那条道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更多的痛苦才有更多的回报。读书时我经常看书到深夜,当其他同学都已入睡,我的读书兴致却越加高涨,因为看起来我比他们更努力,我的内心也得以慰藉。即使那些不看起来不怎么努力的同学,每次试卷发下来发现她们成绩比我高时,我都会告诉自己,你的努力程度还不够,却很少质疑过这样的吃苦方法是否有效或者高效。刚工作时,最后一位离开办公室的也经常是我。为此我很容易受到周边人的认可,是大家眼中的劳模,长久以来我也一直引以为傲。直到一系列事情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不得不反思时我才发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和社会中很多的客观事实相违背。比如当我看到老家农忙时田里的耕牛越来越少,最后一头一头被机器取代时,我开始觉醒:客观世界的运转规律并不如道理当中所说的那般,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越努力越多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牛并没有遵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得到它相应的奖励,反倒是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农耕历史的舞台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像是成功学里面华而不实的言论。对于劳苦大众的肉身而言这简直就是一剂强心剂,在你疲惫不堪时给你打满鸡血往前冲;对于心灵而言,这更像是一剂精神鸦片,让你麻痹自己,试图以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吃苦并不能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没有体系的努力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三、全世界人民都认可no pain,no gain!
怎样才是有效的努力?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开始我以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这种理念只存在中国。在我们传统的印象当中,中国人给人的感觉是勤快、本分,似乎和这句话有着天然的契合度。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则是创新、创意,不走寻常路的代表,和吃苦这种又累又重的体力活似乎不沾边,但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在吃苦这方面,全世界人民的态度几乎一致。美国的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和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他们用大量的调研案例证实了这一点,前者写了一本《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后者则写了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两本书一问世立刻风靡全球,成为当下最畅销的小说。书中所提到的一万小时理论更是为无数人当做前行道路的北极星。这不经和前面所提到的中国人奉行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念如出一辙,看来这碗鸡汤,全世界人民都干了。但同样,道理浅显易懂但不实用。
四、一万小时就封神 OR 封神要一万小时 ?
我们从两个实际的案例来分析。一、在我所居住的单身公寓楼下,有位保安大叔,我们暂且称呼其为王叔,王叔从事保安行业已经有40余年,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岗执勤,登记来访客户。按照每天工作10小时,一周休息一天来估算,他从事保安行业起码有12万小时,但王叔依然算不上保安行业的专家,至今他的能力也不足以给入行的新人做正规的职业培训。相反,很多刚入行一两年的年轻小伙子在这个行业都比他做的好。二、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同时拥有特斯拉和Space X两个高精尖领域的公司,特斯拉专注于电动汽车的发明与制造;Space X则专注于太空探索,发明和制造比传统火箭性价比更高的可回收火箭。马斯克在两家公司任CEO(首席执行官)及CTO(首席技术官)。这两家科技公司现今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马斯克超强大的学习能力。在这两家公司里,但凡是工作进度达不到他预期的员工全部当场给予辞退,而该员工所负责的具体技术工作,在马斯克回去通宵达旦研究一天后,第二天即可接替该员工完成任务,令人称道的是完成质量还远胜于该员工。马斯克也因此被认为是电动汽车领域和火箭制造领域的专家。这两个案例足以说明两点:1⃣并非工作1万小时之后就能成为专家; 2⃣很多事情不需要1万小时也能成为专家;
五、和所有商业模式一样,努力的过程需要闭环才有效!
王叔和马斯克之间差别在于努力的过程是否形成一个闭环,这个闭环即是一个自我成长的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演,如同大自然所有生物的繁衍一样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进化。这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按照马克思经典哲学理论可以分为五步,第一步设定目标,第二步发现要达到这个目标所存在的问题,第三步分析这些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或调整目标,第四步解决问题,第五步总结提升。王叔之所以工作12年还停留在原地的原因是在于没有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他并没有给自己的职业设立任何的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没有相应的问题,自然也不用想办法去解决,因而工作再长时间也得不到提升。他眼中的努力,客观来讲仅是重复的机械劳动而已,即使重复10万小时也未必能够有所成长和收获。这就不难理解,我们身边很多人工作了10年,依旧忙忙碌碌,能力、职位和收入各方面基本没有变化。而有的人却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脱颖而出,成为各方面的佼佼者。马斯克无疑是这方面的天之骄子,他的目标极其明确,从少年时的白手起家,到而今的亿万帝国,每一次的艰难困苦都在这套完善的自我成长生态系统面前一次又一次地被碾碎。
六、从现在起停止你的无效努力!
毫无体系的努力正在一步一步吞噬你的生命,消磨你的意志,让你变得平庸,变得抱怨,抱怨读书无用,抱怨鸡汤骗人! 而每每看到他人得以轻松成功后,又将其归为一切都是命,自我安慰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而我深度分析那些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工作方法后,坚信:人定胜天! 我们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而不是所谓的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3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