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年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都过得很不寻常。因为非冠状病毒的侵扰,人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斗。而作为普通人而言,宅在家里,不要出门乱跑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的最好方式。
面对再次延长的假期,大人都还宅得住,可是孩子们却早已躁动不安了:不能出去旅行、游乐场不能去、也不能去公园、逛超市、外出品尝美食,只能乖乖待在家里。一天两天还可以,十天八天就有点艰难了:绘本看腻了、乐高玩够了,家长又不能随时能量满满陪玩,于是不少家长妥协了,把手机塞给了孩子。
表妹小楠就是其中的一员,前几天她在朋友圈吐槽:我的手机都快成儿子的了,一刷小视频就停不下来,有时候可以玩一两个小时,老母亲真是一把辛酸泪。
和朋友聊天时也有不少人反应:孩子玩手机、平板的时间暴增,担心孩子的视力受不了。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则新闻,一位老师在带孩子们外出春游时发现孩子们根本不看风景,而是疯狂玩手机。
春日出游,孩子们看不见桃花红梨花白,春树葱茏春草萋萋,而是一有空几个小脑袋就凑在一起看手机,惦记着拍段搞怪小视频发抖音……她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感叹说:
“虽然原先也知道他们玩游戏,但亲眼看到他们的投入,还是让我很震撼的,跟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真的距离太远了,而这些错综矛盾的不同文化,正以奇怪的姿态叠加在这代小孩的身上。”
而孩子们课间讨论的话题也开始变成了:
你有多少粉丝了?
最近粉了哪个小哥哥小姐姐?
最火的舞你会跳吗?
吃海底捞又有了哪些新姿势?
不单小学生,就连三四岁的小孩子也都习惯了在屏幕前娴熟地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模仿着时下最流行的舞蹈、小短剧,以及各种手势舞,极尽搞笑之能。
这些孩子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和点赞,也沉浸在一片叫好声中无法自拔。
在虚拟的世界里,快乐和成就感都来得太快,
以至于许多大人和孩子都不愿意把时间投入在那些需要持续性投入,但带来的快感却不那么直接的事情上,
比如,背一首唐诗,读一阙宋词,或者,在浩瀚的知识世界里流连忘返。
1
把时间花在哪里,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玩小视频、看动画片当然有趣,甚至让人沉浸其中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跟风、模仿、蹭热度也能带来暂时性的满足感,
可是刷完手机,
留下的却是无边的空虚。
大人、孩子都是如此。
得到了片刻欢愉,牺牲的却是思维的深度和对美的敏感度。
朝夕吟诵的孩子,对音韵之美和自然之美有着天然的感知能力。
春天杨柳飘扬,花儿绽放,
他们会不觉吟出: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写作业到深夜,抬头看见一轮明月,
便忍不住要感慨“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他们知道四时变幻、节气更替,
也懂得礼仪恭谦,国学典故,
习惯放眼于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有着更为多元化的思维视野。
而玩手机、吃着娱乐快餐长大的孩子,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就是生活的第一要务。
却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应对当下的难题。
更有甚者,还会引发价值观的偏差,
比如前段时间刷屏的少女妈妈,
早已在速食文化的冲击下泯灭了基本的是非观。
2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它们大部分已经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我们这样肯定阅读的意义。
不单阅读,一切娱乐活动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消遣和积累更是如此。
疾风知劲草,越是生命里的艰难时刻,
积累的意义就越是珍贵。
诗词大家叶嘉莹一生坎坷,早年丧母失父,
婚后家庭不幸,又遇丧女之痛,
但她依然以非凡的毅力投身于诗词的大境界之中,
最终桃李满园,成果斐然。
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她童年时读过的诗词,受过的教育。
她直言:“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脱颖而出的外卖小哥雷海为,
自小迷恋文字的韵律感,七岁开始读诗,
他做过洗车工、服务员、推销员,
一直活得很辛苦,
但却一直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而假如童年时代,没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来打底,
遭遇困境时便不免心智涣散,无所寄托,
终日困于眼前的困境,哪里能顾及什么星辰大海?
3
美好的事物,总是拥有着奇妙的疗愈效果。
《经典咏流传》上,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共同重新演绎了一首袁枚的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留守乡村的孩子,仿佛生活在阳光照不见的地方。
奇妙的诗词却汇聚成了一缕光,照亮了他们妄自菲薄的心。
江一燕去山区支教的时候,
也会努力用音乐、美术、诗歌来慰藉孩子们孤独的心灵,
因为知道缺爱的心,亦可被艺术温柔唤醒。
而当爱与美结合起来,则能汇聚成最亮的那一束光。
有位好友曾幸福满满地回忆起小时候母亲陪她读《声律启蒙》时的美好时光,
母亲会在草长莺飞的时节告诉她:
这就是春日园中莺恰恰,
回老家的夜晚,
母女俩会躲在斑驳的老屋里一起吟诵:
“风声对月色,麦穗对桑苞。”
后来的她,听到韵文就特别激动,
再难的唐诗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成诵,
高考时的语文成绩甩我们一大截。
他母亲是位职场妈妈,陪孩子的时间并不多,
但这难忘的共读时光,
竟奇妙地温暖了女儿半辈子。
4
成长类书籍《精进》中把我们做的事分为四类:
高收益、长半衰期的事件:比如找到真爱、学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比如买件流行款衣服,玩一下午手机、胡吃海喝一顿。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练书法、反复吟诵古典诗词、韵文、了解历史或者进行哲学思考。
低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无聊地刷微博、看小视频。
这里所谓的“收益值”,就是给当下带来的快感,“半衰期”,是指我们的受益时效。
吟咏成诵,自得其乐,虽然可以受益终身,但也需要长期的坚持。
刷手机,追几集动画片,用平板玩游戏,看似快乐,于长远却无益。
孩子们对此尚无分辨能力,更需要家长为其把关,
甄选出那些“半衰期长”的事。
否则他们总是陶醉于当下的快乐,大脑中的“快乐阈值”就会越来越高。
因为习惯了以最低的付出获得巨大的愉悦感,
慢慢就变得不容易快乐起来。
久而久之,为了体验心理上的愉悦感,
就需要寻找更强的外部刺激。
长此以往,
那些需要付出持续努力,但带来的刺激却不那么强的事件,
诸如学习、阅读、思考,
就被屏蔽在了选择之外。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但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起跑线。
有时候,
比起行动,选择才最重要。
既然疫情让我们无法外出,那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培养深度学习和专注做事的习惯,做些“半衰期长”的事情吧!
海的女儿:不自爱,没人爱——妈妈必须讲给女儿的防性侵童话
家有女儿,必须教她学会拒绝,遇到诱惑懂得说不——青蛙王子
莴苣姑娘:孩子,这些时候绝对不能听老师的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0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