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懂大众的都买斯柯达”的口号,得益于大众子品牌的身份,让斯柯达进入国内市场后可谓受益匪浅。不过,伴随着品牌影响力的分化和同级竞品的内耗,遭受诸多非议的斯柯达从2013年的“百万侯”直接跌至2019年的27.8万台。如果说市场寒冬是不可抗拒的因素,那么后期败坏的口碑纯属自己作的!
根据车质网有关斯柯达车型的全年统计,2019年累计故障数高达1734个,其中明锐作为曾经的明星产品投诉量高达856个,占据了整个品牌故障数的二分一。而最为典型的问题是变速箱顿挫、异响及车内异味严重,归结于原因除了无法优化的大众双离合硬伤,隔音棉、止震板、阻尼片等材料的缩水导致异味彻底难以根除。
此时,明锐的现状早已不复当年“月销破万”之勇,而常月维持在6、7000台左右,多少有点力不从心的惋惜。窥一斑而知全豹,销量差且故障数极高,斯柯达虽然拥有大众化的生产标准却没有守住最后一道品质把控的底线,从底子上已被认为不如“亲儿子”大众扎实!
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讲,品牌价值的弱化同样让斯柯达得不到的重视,或者说“亲儿子”大众汽车再被倾注资源后谁还会为斯柯达买单呢?
不得不说,早年起势的斯柯达多半依仗于大众集团的品牌光环,同质化的平台与技术让起售价上稍占优势的斯柯达有了一定打动消费者的资本。但也正如目前“奄奄一息”的韩系、法系品牌一样,遭受上位的德系、日系在价格、配置上压迫后,其生存空间明显被极度压榨。这对于和明锐身处同级的朗逸、速腾等车型来说,同等价位下明显后者更具有诱惑力!
在斯柯达看来,似乎并不甘于在大众汽车面前低人一等,因为两者本身就属于平级水平。奈何品牌价值的弱化或者只认准了“大众”标签,想要生存还必须得低头认怂。但话又说回来,看似在产品定价上做出了一定让步,通过产品力分析你就知道斯柯达是如何的鸡贼?
同级对比入门昕锐和捷达VA3还有必要吗?后者不仅在指导价上便宜近6000元,关键实用配置多出上坡辅助、车内中控锁、USB接口、车窗防夹、多功能内外后视镜等多项,几乎呈碾压。
看似明锐要比朗逸稍显诚意,但在入门价相差无几的前提下朗逸多出前后驻车雷达、主动驻车、后排出风口、LED大灯及电子驻车等功能,想必同样让斯柯达无话可说。
再者是柯珞克和探歌,前者使用扭力梁非独立悬架和手刹,后者则配备纵向托臂式独立悬架和电子驻车等,完全体现不出任何配置优势!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斯柯达为了追求利润而大肆缩减成本的初衷,但从感官上营造出来的“性价比”反而愈加突显自身的滑稽。如果说,大众汽车为了谋求利润而进行减配,那么斯柯达所进行的“投机倒把”行径只高不低!
根据早些时候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发表的言论“如果一家汽车制造商旗下有三四个相似的品牌为同一目标群体而战,那么最终所有品牌都会收到内耗的负面反馈”。
虽然没有具体到某个品牌分化,但很大程度上可能由斯柯达来当这个背锅侠。产品调性一般且品牌影响力弱化,与其固守早已被侵蚀的市场份额,倒不如真正放低身位抢占捷达品牌与大众品牌之间的二线市场。
此时的斯柯达从口碑上已经逐渐被蚕食,甚至可以说没有大众的依托连品牌积淀都会不复存在。想要从强劲的日系和同门德系口中夺食已经万万不可能了,如若再不进行市场下沉最终会变得啥都不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9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