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姐育儿说(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的时候经常被告知,阅读有多么的重要,写作有多么的突出,只有读的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词穷,便能有话可说,有事可想。
的确,在生活中我们看的有限,经历的也不够多,书本可以带着我们走向不一样的世界,看到不一样的视角。
去年的夏天,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而名满网络的武亦姝进入了大学,在军训的时候,她所写的一篇“军训感言”,再次以“新网红”的身份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这位诗词才女,古典文化接班人的文化底蕴。
“还没见过凌晨三点的上海呢,先见了凌晨三点的北京,军训夜间拉练休息时,我心里是这么想的。第二段也非同寻常:北京的河道和路一样,直铺开很远,四平八稳,头顶的星星比上海还多,和水一样安静……”
一改自己的诗词风格,这一次的军训总结,她用了简单的几句话描述,可是在我们读者的眼里,却好像去了一次清华大学的军训操场一样,在海棠花开之前,我们先欣赏了一番来自武亦姝的“凌晨上海”。
一、看,不等于观察
看到这儿,有的家长要感叹了,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别说背诵诗词歌赋能力突出了,就连唐诗三百首想要啃下来都难。
这么优秀的孩子“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呀!
其实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做的都是“无用功”,就像看一部电视剧一样,我们笑过了哭过了,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看不等于观察,阅读应该成为“悦”读。
二、带着体会和思考得看,才是观察
实际上在小学的课堂中,就已经在教孩子如何去学习一篇文章,了解一篇文章。例如每一篇课文之后,都会有习题,一般来说,第一题的要求就是让幼儿学习课文,诵读课文并理解全文。
老师带着孩子学,学的是一种知识的架构,学习东西的方式和方法,几篇课文的中心意义在于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够借此学到文章中所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精髓和用途。如果单纯的读完全篇课文,或者认识完生字就够了,那么学习的意义也就变得浅薄了。
读书看书也是如此。
从课堂里学习到的方法需要得到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更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才能把学习内化于自己的东西。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在告诉我们实践和思考的意义。
三、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1、 利用参考书
许多老师都不建议学生用参考书,这是因为参考书里的许多内容和知识点的总结都比较刻板,有的时候甚至会出错,不利于10岁左右的孩子在学习上的思想启蒙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因而,老师们大多建议孩子自己参透,不依赖参考书。
那么参考书的确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的,参考书上的总结方法以及它所展现出来的一些特点还是值得孩子们学习的,比如一些趣味题等。
我们学习的是方法,好的阅读、学习方式可以让幼儿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2、 学会“提问式”阅读
在阅读的时候孩子可以试着带着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去探索一本书的知识,这样一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比较有目的性,可以增强我们对于书本的兴趣和好奇感。
相比于其他的阅读方式,这是提问式阅读体现出来的最特别也是最有效的一点。
3、 家长在孩子看完后,要试着引导孩子
例如孩子在看完了一本《三国演义》后,针对这本书的内容,家长们可以适当的提问孩子,这样不是为难,反而可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更好的回忆书中的内容。
如果家长自己也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话,就更好提问了,从头到尾带着孩子捋一遍,“知识”就是这样跑到孩子脑子里去的。
想要孩子写出锦绣文章,家长们不能纸上谈兵,而是要把想法付诸实践,让孩子多看多观察,发现生活的精彩,这样才能给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朗姐育儿说,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5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