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智力不是成功的主因,只追求美好,当心培养出“无知”孩子

孩子智力不是成功的主因,只追求美好,当心培养出“无知”孩子

人的感官每天都要从外部得到很多信息与刺激,这样的举动称为感觉。感觉虽说只是简要的心理活动,但是特别关键,它能让人们了解外部事物的很多特征,通过调整适应外部环境。这么说吧,感觉是孩子认知的开始,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的渠道。

然而,感觉一旦停滞不前或减少对外部环境信息的获得,会带来什么负面作用呢?心理专家发觉,不但会让获取到的信息下降,还会让人的身心变得异常。

感觉剥夺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测者在房屋内的床上躺下来,只有在吃睡时起来,其他时间只能静静地躺着,而且把他的眼睛蒙上,手戴很厚的手套,耳朵也塞上。把他与外界隔离开来。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两天后,再让被测者做数学题、猜字谜、组词等,得到一个结论,如果被测者隔离时间的长短,和测试分数的好坏相关,糟糕的情况出现时,被测者不专注、敏感、焦虑、紧张、思维差、幻觉等。由此可见,假如想让身心工作常态化,一定要持续从外部环境中接受不同的刺激。

这个世界很精彩,你的正常生活与个人发展需要不断地接触外界的刺激,可促进智慧、情绪等因素的发展。假如把人与外界隔离开来,切断社交,这和精神折磨有何区别呢?这样对身心发展非常不利,特别是对孩子而言也是这样。

由于小朋友正是获取知识“黄金期”,假如只让其阅读,缺乏多样化的接受知识和环境的渠道,慢慢地就会变得封闭。鼓励小朋友多参与外界活动。

成功不只拼智力

教育家觉得,一个成功者,决定其取得成就的因素并非只有智力,还要有其意志力、品行、心理要素等多方面的作用,后面这些因素要从实际活动中习得。古人已经做了很好的总结,走万里路胜于读死书。书本上的很多内容,是“死”的理论,是认知基础,仍需要在实际环境中去验证和纠正,两者结合才会取得收益的最大化,可以从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获得新知识或新问题。

校园教育等同于工业化的“流水线”,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劳动力。然而它并不是丰富和复杂的,这样获取的知识比较固定和机械,甚至教条。如果你全部依老师教的去实施,可能在社会上处处碰壁,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很难感受到活着的趣味性。

即使这样,孩子仍要吸收校园之外的独特的教育,谁来执掌小朋友的教养呢?事实上,他们获得的人生和社会知识,最应该感谢父母。

教育有两面性

教育并不是流程化、教条式的,孩子从施教者身上学到经验和知识,然而这些并不能满足社会所需,因为社会更复杂,智慧与经验更是难得,因此,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社会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复杂(糟粕)的一面。

因此,许多人感觉小朋友年龄小,什么事情都不懂,你太小看孩子了,不必担心破坏小朋友的纯真,你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只灌输美好的东西,这样只会培养出“无知”的孩子。只有了解社会的善恶之后,从中塑造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才能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而不是面对复杂问题的不知所措。如果这时候再重新建议小朋友的价值观,谈何容易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2619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