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民办摇号能摇出什么?

民办摇号能摇出什么?

最近广东出了一个民办摇号的政策,估计接下来很多省都会出台,而五月就要开始招生工作,估计近两三个月摇号将成为一个高频词。

小升初的核心问题是优质学校资源不足,导致各种“激战”和“挤占”,或弯道超车(特长生),或直道加速(疯狂补习),或高举高打(找关系),不仅学生压力大,家长更是焦头烂额。


这个问题怎么破,其实之前的政策选择都比较正常,在改善问题,虽然说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1、做增量:公办紧张民办补,这是不错的方式,用市场的方式来补充供给,做增量。市场有动力,公办有竞争,双层良性。

2、学习竞争: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学习,好奇和懒惰才是人的天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竞争中才能激发学习动力,考试机制让更多学生体会到了“努力-成绩”的满足感。中国是一个上升期的社会,激发学习欲望才能让社会更具活力。

3、兼顾公平:“学位+自招”的模式基本兼顾了贫富阶层的需求,富者抢个房子占个位,贫者刻苦学习补补习也可以占到位。当然,通过关系资源直接让学生不考就上的现象是一个体制漏洞,不能说明这个机制就不公平。

但是,民办摇号的模式却破坏了上述三个良性机制。

1、增量可能减少。民办摇号是一种“国进民退”。没有好生源,就没有好口碑,就没有高学费,资本为什么还要办学?资本甩卖撤退或怠于办好学校,都会导致国家要背负民办学校的运营,民办质量下降。更关键的是增量没了,虽然老龄化带来人口下降,但教育需求还没到拐点,这会加剧更大的矛盾。

2、学习没动力,教学没动力。学生只要有个学位,就不用太努力,直升。把压力全部堆给家长——赚钱买学位房找关系,反正是摇号,有学位房就有保底,运气这事不加持,就找关系。学生不需要竞争,老师还竞争什么?照本宣科就好了。

事实上,躺玩了九年的孩子还是要走进残酷的高考现实,早做准备的还好,没做准备的就只有被淘汰。这意味着进入小学的那一刻就剑指高考,这个焦虑没有初中过渡,全部向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压缩,挤出了貌似“快乐的童年”,会是什么体验呢?

3、以公平之名行不公平之实。能学好学的学生除了被拉低学习动力之外,还没什么可突破的方法。贫者只能接受命中注定的摇号,努力未必有用,没有目标的贫者何去何从?而富者占了好学区的大概率享受九年优待。户籍学位房通道堵了,自主招生也没了,堵住了学习上升通道的导向折射了社会结构板结的特征,阶层固化从小开始了。


民办摇号会对以下城市里四类家庭带来不同的影响:

第一种,有钱的不好学的。随便买套学区房不眨眼,赶紧占个好学位房,坐等摇号。就算不中,还可以找关系。注意,以前找关系未必有位置,因为好位置都被好成绩占走了,现在则不然。没有自主招生,自然就只剩下制度漏洞去钻了。

第二种,有钱的好学的。好学位不用说,再找几个教学卖力的老师(仅剩不多有上进心的老师),怎么找?当然是找关系影响分班。剩下的就是看着别人快乐自己一路狂奔,提前部署高考计划。最好的竞争感觉就是别人都不知道竞争或是无力竞争,而自己又有资源又有动力。

第三种,没钱的不好学的。生在城区,天生占学位的,可以找到更多玩伴,走命运之路。身边再也没有那些“别人的孩子”,还会庆幸祖坟积德,看那些去差学校的孩子,优越感油然而生。赶城市化进来的就没那么幸运了,辍学打工之外无出路。

第四种,没钱的好学的。影响最大的一群人,学位房换不起,学得再好也没得进,该待哪里就待哪里。这类的人在中产里特别多,中产还没到学位房随便换的程度,大多会激励小孩努力学习,可一摇号,拼搏精神直接变成拼手气,逆袭变成下坠。可能你觉得把中产归在这类不合理,他们都中产了还没钱,如果你能不眨眼就买学区房,就可以归入第一类了。


所有的政策都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大概率第四类家庭占比越来越高,在新政策没出来之前,这类家庭焦虑最大,现在政策一出来,焦上加焦。这该怎么办呢?

以上讨论一定不严谨,将就看,不要喷。如果你有更好的解读,欢迎分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0633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