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8.5亿元!给“二师兄”安排上了

8.5亿元!给“二师兄”安排上了

“菜篮子”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特别是新春临近,蔬菜、肉类、牛奶等市民的当家菜和必需品,能否保障供应、保持价格稳定和保证质量直接与市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

为了更好为北京市民的“菜篮子”保驾护航,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协全会上,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特意举办了一场以“做好首都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为议题的界别协商会,来自农业界别的委员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坐在一起,共商确保“菜篮子”供应量足、价稳、质优的切实举措。

△1月13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做好首都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界别协商会”专题协商会。

“2019年以来,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环保禁限养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春节将至,我们在北京‘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上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和问题,应该进一步增强自给能力,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形成保障合力。”薛刚委员首先发言。

“自给能力,这一条很关键。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市农业空间不断调减,北京农业的生产未来还将受水资源、环境保护以及传统种养殖业利益比较低下等因素影响,农产品的自给能力还将进一步下降。”李保国委员分析道。

“除去这些原因,作为特大型城市,如果自给能力不足,一旦遭遇大范围灾害天气或者遇突发疫情,就容易出现农产品供给短缺和价格飞涨。因此,北京必须保持一定的自给能力,这是应对不时之需,防止脱销断档的必要措施。”张新慧委员表示。

如何提高自给能力?李玉立委员提出加强设施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大如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新技术、新装备的普及应用力度。李保国也建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北京市自有农业空间进行精准细化。

除了生产环节,委员们对农产品流通环节也有话要说。

薛刚认为,大型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十分重要,一定要以此为基础构建环首都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刘宝平委员关注的是便民菜篮子产品零售服务体系的建设,在他看来,虽然截至2018年11月,北京市城乡地区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已经达到8508个,但布局不尽平衡,且存在网点减少和运营成本高两个发展瓶颈。“应该优化菜篮子产品网点布局规划,引导规范化菜市场、连锁菜店、生鲜超市、综合超市和便利店搭载、邮局搭载、社区蔬菜直通车等多种模式蔬菜零售终端发展,同时,大力推进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连锁经营、走品牌化之路,探索线上和线下销售有机融合。”

虽然协商会的议题中,“保供稳价”是关键词,但毕小刚委员还是想说说“菜篮子”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

“‘菜篮子’工程外埠基地建设是首都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一环。我建议提高外埠基地食品安全保障投入的补贴力度,提升其使用农产品安全的标准要求,构建产销两地食品安全的信息共享平台。”毕小刚说。

“我完全同意这位委员的意见。”李雪红委员抢过话筒。“我再补充三点: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充分利用北京区域内的监测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建设,通过科普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消费信息。”李雪红言简意赅。

■回应:

北京市发改委:2019年,为了保基本,兜底民生,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一起,发放了8000万元的市级价格应急调节资金。今年上半年,价格补贴还会持续发放。市发改委将配合好各相关部门,积极联动,推进落实。

北京市财政局:在恢复生猪产业生产方面,市财政局计划安排8.5亿元,用3年的时间新建50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尽快恢复生猪供应。我们将本着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原则,加强和各位委员的沟通,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安排好相关资金,做好服务保障。

记者:吕巍

摄影:贾宁

编辑:刘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767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