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人人尊孔孟,家家颂诗书”,为何宋代蒙童教育如此兴盛?

“人人尊孔孟,家家颂诗书”,为何宋代蒙童教育如此兴盛?

文/文史一剪梅

自从科举制度实行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文人士子的选拔和培育,但像宋朝一样,统治者将读书人的地位,推崇到如此境地的,也绝无仅有,可以说是开了历史的先河。有诗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在这种强大的政治力量推崇下,民间对于读书的向往也到了极致,在宋朝,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就算自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只要有一丝可能,就会送家里的孩子去读书。

整个社会对读书人的推崇,自然就衍生了大量的受教育需求,那么宋代的蒙童教育现状又如何呢?

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和民间对于知识的向往,共同造就了宋代启蒙教育的兴盛

事实上,由于宋朝统治者对于读书人的推崇,宋朝上下,从皇帝到民间的乡绅,对于蒙童教育都非常重视,在此基础之上,宋代蒙童教育相比于之前的朝代,可谓是出现了爆发时的增长,以至于达到“人人尊孔孟,家家颂诗书”的地步。

那么是什么促使宋代蒙童教育如此兴盛的呢?

首先,宋代蒙童教育的兴盛和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因为自唐以后,掌握着兵权的武人们导致的多年战乱,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首先“杯酒释兵权”,接着就实行了有宋一朝,极度重文轻武的政策。

在这种政策导向之下,读书人的地位被无限拔高,赵匡胤还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口号,使得在宋代,读书人的地位几近于皇族,甚至犹有过之,毕竟不是所有的皇族都有着对天下的继承权,而士大夫们,只要通过了科举,就自动晋升为国家的半个主人。

更为关键的是,宋朝历代皇帝,也许是出自于矫枉过正的心态,对于武人的防范和对文人的推崇那是实打实的,并非只是政治口号。在宋朝,你要是考中了进士,那么按照“国朝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只要你不造反,就算你犯再大的错误,至少也能保住性命。

根据宋代曹勋的《松隐集》记载,宋朝皇室有宋太祖专门留给后代皇帝,告诫他们不能杀士大夫的誓碑:

“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故七祖相袭,未尝辄易。每念靖康年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然要当知而戒焉。”

当读书跟免死金牌画上了等号,那么社会对读书的推崇,蒙童教育的兴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用现在的话说,这读的根本不是书,是保命的仙符。

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宋朝时期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进步,活字雕版技术的发明,给书籍的普及打好了物质基础。在中国古代,读书一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些当时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平民百姓就算想要读书上进,也负担不起这个经济压力。

综上,从主观上,宋朝蒙童教育的兴盛是统治者推崇读书人的必然结果;从客观上,与书籍相关的各项技术的发明于进步,又为蒙童教育普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造就了宋朝蒙童教育的兴盛和发展。

宋代蒙童教育的兴盛,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普及,更表现在其“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但宋朝毕竟只是古代封建时期,没有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此条件之下,蒙童教育的兴盛与发展,能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首先,别看人家是古代,但宋代的蒙童教育,却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从学校教育来看,有官府主办的太学,各府各县的官学,也有专门为王公贵族,官宦子弟准备的贵族学校。而在民间,在中国传统宗族关系的影响下,广大士绅主动出资,为本乡本土成立的各种私学,义学也是不尽其数。

根据《宋史》记载:

“自仁宗命郡县建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可见宋朝时学校教育的发达。

从家庭教育来看,中国人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自古以来就喜欢以“家训”“祖训”等方式教育子弟,在宋朝就更不用说了,全社会都痴迷于读书中进士的潮流中,稍微有点资财的家庭,除了让孩子在学校上学之外,还在家里设置私塾,请道德文章高深的读书人来“加餐”,跟现在那些想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的父母,简直一脉相传。

如果说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宋朝都可以和现代社会匹敌的话,那么在社会教育上,现代社会明显是不如宋朝的。这并不是说现代社会对于孩子们的教导不正确,或者力度不够。而是在今天追求自由的时代里,社会能对人产生的影响实在有限。

但宋代不同,宋代还处于中国古代的封建时期,儒家思想文化正大行其道的时候,整个社会对于宗族,乡约之类的规矩还是非常敬畏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家宋朝乡间宗族之中,对于本族子弟的社会教育,那是真正能使得上力的,族长的话,比家长说话更管用。

在加上古代科技的限制,孩子们在成年之前,往往很少远离宗族,导致社会教育不但有效,能使得上力,而且还具有连续性,而连续性,正是教育的精髓所在。

综上可以发现,宋朝蒙童教育的发达,不仅是官府的主导,更是民间自发的内源性推动共同形成的,整个社会不仅在蒙童教育上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体合一的教育体系,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能精准的达成效果。

发达的蒙童教育,不仅为宋王朝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也在民间种下了热爱读书的种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才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蒙童教育的兴盛与发展,首先产生的影响,自然是大宋人才储备的充足。

这一点从史书上也能得到佐证,宋朝虽然因为军事的疲弱而被称为弱宋,但宋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名臣名士层出不穷的年代。

按照正常的情况下,一个王朝往往只有在兴盛或者衰落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很多历史名人,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宋朝却不同,从宋朝开始建立到最后灭亡,皇帝不一定能记得住几个,但名臣却一直不断,从最早的寇准,到其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砸缸的司马光、变法的王安石、爱吃肉的苏东坡、奉旨填词的柳三变,甚至连在中国古代一直被限制的女性里,也有像李清照这样的千古名家。

名臣名士,也是从娃娃长起来的,如果不是宋朝蒙童教育的兴盛与发达,宋朝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能在煌煌青史上光耀千古的名字。

就像明代学者徐有贞,在《范文正公集·补编卷四》中所评价的那样:

“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

终宋一朝的人才鼎盛,跟宋代蒙童教育的兴盛,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同时,宋朝兴盛的蒙童教育,也为其后元明清时代的统治者们做好了榜样,在此基础之上,除却短暂的元朝不提,明清两代都比较重视蒙童教育的发展,这种重视不仅是来自于官方的,更是根植于民间,老百姓心中的信念。

以前民间有句俗话,叫做读书的好,你只有读了才知道。宋朝蒙童教育的兴盛与发展,自然就造就了很多读过书,知道读书好的人,这些人长大组成家庭以后,就算自己没有读出什么出息,但他至少已经知道了读书明理的好处,自然也会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传承这种教育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说,宋朝的蒙童教育的发展与兴盛,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虽然其规模,成就,远不能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扫盲运动”相比,但这里头是个从零到一的过程。

宋代之前,门阀士族垄断者书籍和知识,唐朝虽然建立了科举制度,但并未完善,导致唐朝从建立到结束,其实一直在跟门阀势力内斗,但宋朝以后这种现象没有了。就是因为蒙童教育的发展,促使民间读书人数量大增,文化的下沉实现从零到一的转变。从此门阀们再也不能垄断知识,也就不可能垄断由知识带来的智慧和权力了。

综上,宋代蒙童教育的兴盛与发展,是在统治者施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极力推崇读书人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也是民间对于知识和权力的主动性靠拢。

而宋朝蒙童教育的兴盛,不仅表现在遍布全国的学校和私塾之中,也表现在其建立起了完整的,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在这种成体系的蒙童教育之下,宋王朝才诞生了那么多名臣名士,才催生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最高峰。同时,宋朝蒙童教育的发展,还打破了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士族的死灰复燃,对于宋朝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宋朝蒙童教育的兴盛,为中国古代第一次知识的下沉,打好了良好的基础,为其后中华民族整体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之本,在于教育,教育之本,在于启蒙。宋代蒙童教育的兴盛与发展,对我们今天的启蒙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宋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7244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